《周易》“六十四卦圖”解----轉(zhuǎn)自尚古玉文章
摘要:本文通過論證“龜甲九宮”與“八卦圖”組成“九宮八卦圖”,進(jìn)而揭示出“八卦相重(八乘八)成六十四卦”的生成原理,糾正了《易》學(xué)界流傳至今的宋代邵雍、朱熹所謂“八卦變十六卦變?nèi)宰兞呢浴卞e(cuò)誤理論。
關(guān)鍵詞:龜甲;洛書;八卦圖;九宮圖;九宮八卦圖;六十四卦圖
一 宋儒成卦論質(zhì)疑
關(guān)于《周易》中“六十四卦”的形成,宋代大儒朱熹在《周易本義》卷首按語中說:“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糁鹭碀u生,則邵子所謂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者,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保?)為形象說明,朱熹在《周易本義》的扉頁,用黑白色塊畫出了“六十四卦生成圖”(見圖1)。此“六十四卦生成論”及“六十四卦生成圖”,自宋至今被易學(xué)家們奉為真理,似乎已成定論。但筆者卻不以為然。二十年前,筆者寫作論著《周易圖解》時(shí),已破解“六十四卦”的生成,并揚(yáng)棄了邵、朱“六十四卦生成論”。因種種原因《周易圖解》未得出版,只有其中兩章在雜志上單獨(dú)發(fā)表:一為《河圖洛書解》(2),二為《太極圖、八卦圖解》(3)。而其中的另一章《六十四卦圖解》,至今未能發(fā)表。沒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易學(xué)界依然信奉邵、朱的“六十四卦生成論”之教條,其錯(cuò)誤觀點(diǎn)仍無人糾正。不得已,還須由筆者來作《六十四卦圖解》,通過破解“六十四卦”之生成,以糾正邵、朱的錯(cuò)誤理論。
邵雍、朱熹所說的“六十四卦”形成次序,實(shí)際是根據(jù)《系辭》所言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的規(guī)律,延伸推演出來的。由“太極”到“八卦”,似乎均屬二倍關(guān)系:太極1x2=2儀,2儀x2=4象,4象x2=8卦。于是,邵雍與朱熹便想當(dāng)然地依此類推:8卦x2=16卦,16卦x2=32卦,32卦x2=64卦;而“六十四卦生成圖”的畫法,也是“一分為二”法,按兩倍數(shù)率漸多生成。表面看上去,此“六十四卦生成圖”頗有規(guī)律,似近完美。所以,自古以來無人對(duì)大儒邵、朱敢生懷疑。
筆者以為,由“太極”到“八卦”,固然有二倍關(guān)系,但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卻未必然。由“八卦”變?yōu)椤笆浴?、“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的“二倍變法”,純屬邵、朱二人主觀臆造的錯(cuò)誤說法。因?yàn)樽怨胖了?,就只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兩種說法,而從未聽說過“十六卦”和“三十二卦”;而且,自古以來,不管是《連山易》、《歸藏易》,還是《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卦象與卦名,也從未見過“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與卦名。
《系辭》所言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規(guī)律,并非只是數(shù)學(xué)關(guān)系,其中蘊(yùn)涵著遠(yuǎn)古先民對(duì)宇宙自然運(yùn)行規(guī)律的觀測(cè)總結(jié),體現(xiàn)出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時(shí)節(jié)等等,而且是隨著認(rèn)識(shí)的由淺入深,逐漸細(xì)化而來得,絕非象宋儒眼中的數(shù)字游戲。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夫陰陽、四時(shí)、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保?)《周易?乾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節(jié),故生四時(shí);四時(shí)各有陰陽剛?cè)嶂?,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fēng)水火山澤之象定矣?!保?)
初民根據(jù)天地、日月、晝夜、寒熱、上下、左右、大小等時(shí)空的簡單兩極,先有了“陰陽”兩分法;到商周時(shí)已有了“四時(shí)”(春夏秋冬)和“四方”(東南西北)的“四分法”;春秋之前也有了“八節(jié)”(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和“八方”(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的“八分法”;此后,《春秋》中有一年“十二月”的劃分,即“十二分法”;《管子?幼官圖》和《淮南子?天文訓(xùn)》中又有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劃分與名稱,可謂“二十四分法”。漢前的《周髀算經(jīng)》也說:“凡八節(jié)二十四氣”。趙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為八節(jié)。節(jié)三氣,三而八之,故為二十四?!保?)可見《史記》之言,是有古史根據(jù)的。同時(shí),我們可知,自古有“二分法”、“四分法”、“八分法”,乃至“十二分法”和“二十四分法”,而獨(dú)獨(dú)沒有“十六分法”和“三十二分法”。
孔穎達(dá)《周易正義》引東漢馬融說:“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shí),四時(shí)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保?)漢《易》中,有用“十天干”配“八卦”,而稱“納甲”的;有用“十二地支”配“六十四卦”,稱“十二消息卦”,代表十二月或十二時(shí)辰;還有將“八節(jié)”三分,“三而八之,為二十四”,稱“二十四卦氣”。但不管是“十二辟卦”、“十二消息卦”或“二十四節(jié)氣卦”,都是在“六十四卦”基礎(chǔ)上的劃分,其卦名也是稱呼相應(yīng)的“六十四卦”卦名。所以,不管是早期的《連山易》、《歸藏易》,還是后期的《周易》,從未見過“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與卦名,所以說,所謂的“十六卦”和“三十二卦”,歷史上從未有過。只是到了宋代,邵雍和朱熹為解釋“六十四卦”的來歷,牽強(qiáng)附會(huì)出了“十六卦”和“三十二卦”。
那么,“六十四卦”到底是如何演變出來的呢?《周禮?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保?)由此話可知,“六十四卦”為“別卦”,是由“八經(jīng)卦”演變而來的,即“六十四別卦”是直接由“八經(jīng)卦”變化而來,其間并未經(jīng)過“十六卦”和“三十二卦”兩個(gè)階段?!稘h書?律歷志》:“人者,繼天順地,序氣成物,統(tǒng)八卦,調(diào)八風(fēng),理八政,正八節(jié),諧八音,舞八佾,監(jiān)八方,被八荒,以終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義極天地之變,以天地五位之合終于十者乘之,為六百四十分,以應(yīng)六十四卦。”(10)可見漢代易學(xué)專家也是認(rèn)為“六十四卦”直接由“八卦”變來。
那么,這“六十四別卦”是如何由“八經(jīng)卦”變來得呢?這得從“九宮八卦圖”談起,因?yàn)椤傲呢浴?,就是由“九宮八卦”變化而來。而“九宮八卦圖”又源于“神龜洛書”,所以,還得先說說“神龜”。
二 “神龜”與“洛書”
《周易?系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保?1)《周易集解》:“鄭玄曰: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fā),洛龜書成。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也?!保?2)古史傳說,“洛書”是由“神龜”自洛水中背負(fù)而出的。何以非由“神龜”來“背負(fù)洛書”呢?這實(shí)際與“洛龜”的“神體”有關(guān)。
《拾遺記》云:“昆侖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里?!谖鍖佑猩颀?,長一尺九寸,有四翼,萬歲則生木而居,亦能言。”又云:“員嶠山……西有星池千里,池中有神龜,八足六眼,背負(fù)七星日月八方之圖,腹有五岳四瀆之象,時(shí)出石上,望之煌煌如列星矣。”(13)劉向《說苑?辨物》:“靈龜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磐衍象山,四趾轉(zhuǎn)運(yùn)應(yīng)四時(shí),文著象二十八宿。虵頭龍脰,左精(睛)象日,右精(睛)象月,千歲之化,下氣上通。能知吉兇存亡之變?!保?4)
“神龜”的背甲呈圓形,而腹甲呈方形,上圓下方,正合古天文學(xué)說“天圓地方”。“龜背甲”象“天”,“龜腹甲”象“地”,兩眼如日月,四肢應(yīng)四時(shí),有翼能飛,長命萬歲,并“能知吉兇存亡之變”,如此神靈,所以古人常用龜甲占卜,名曰“龜卜”?!渡袝?金縢》:“乃卜三龜?!保?5)《周禮?宗伯》:“凡國大貞,卜立君,卜大封,則視作龜。大祭祀,則視高命龜。凡小事,涖卜。國大遷,大師,則貞龜。凡旅,陳龜。凡喪事,命龜。……卜師,掌開龜之四兆,……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而詔相之。……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若有祭事,則奉龜以往?!既苏普箭?,以八筮占八頌,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視吉兇?!保?6)大龜又叫“鰲”,《淮南子?覽冥訓(xùn)》:“斷鰲足以立四極?!保?7)《列子?湯問》:“龍伯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shù)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fù)而趣,歸其國,灼其骨而數(shù)焉?!睆堈孔ⅲ骸耙愿呦轮車f里山而一鰲頭之所戴,而此六鰲為一釣之所引,龍伯之人能并而負(fù)之,又鉆其骨以卜計(jì)。”(18)
“神龜”不僅“能知吉兇存亡之變”,傳說還曾幫助大禹治水?!妒斑z記》卷二:“禹盡力溝洫,導(dǎo)川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fù)青泥于后。玄龜,河精之使者也。龜頷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鑿之處,皆以青泥封記其所,使玄龜印其上。今人聚土為界,此之遺象也?!保?9)“玄龜”又稱“玄魚”,據(jù)說為大禹的父親“鯀”(又作“鮌”,即“玄魚”合字)所變,“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于羽淵,化為玄魚,時(shí)揚(yáng)須振鱗,橫修波上,見者謂為河精。羽淵與河海通源也。海民于羽山中修立鯀廟,四時(shí)以致祭祠。”(《拾遺記》卷二)(20)《尸子》卷下:“禹理洪水,觀于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還于淵中?!保?1)大禹就是根據(jù)“玄魚”授予的“河圖”或“玄龜”背負(fù)的“洛書”,治理水土,以定“九州”的,看來這“河洛圖書”與“神龜”確有淵源,很可能就是取“圖象”于龜。
《左傳?僖公十五年》載韓簡對(duì)晉侯說:“龜,象也;筮,數(shù)也。物生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shù)。”(22)所謂“龜象”,便是“龜背甲”圓形以“象天”,“龜腹甲”方形以“象地”,龜眼“象日月”,龜足“象四時(shí)”。再具體說,龜甲“紋著象二十八宿”,“背負(fù)七星日月八方之圖,腹有五岳四瀆之象”。因“龜象”體現(xiàn)天地自然之象,所以大禹根據(jù)“龜象”治水土,而傳說伏羲也是根據(jù)“龜象”畫“八卦”的。
伏羲、神農(nóng)均曾建都于宛丘縣,《太平寰宇記》卷十:“宛丘縣……八卦壇在縣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伏羲坐于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保?3)《太平廣記》卷二二六“水飾圖經(jīng)”條引《大業(yè)拾遺記》云:“有神龜負(fù)八卦出河,進(jìn)于伏犧、禹治水?!保?4)
筆者曾于《八卦圖解》述及,所謂“八卦”,即指時(shí)、空上的“八節(jié)”與“八方”。也就是圍繞“中央”,環(huán)配“八方(面)”,畫成平面圖,則酷似一副“龜甲”,加上頭、尾、四足,便活脫脫一只“烏龜”,(“烏”為玄黑色,“烏龜”即“玄龜”)。龜背上的花紋,呈環(huán)形的九部分,天然一幅“九宮圖”(見圖2)。伏羲老祖大概就是見到如此“龜甲”,受到啟發(fā),順便將代表天、地、水、火、山、澤、雷、風(fēng)的“八卦”:乾、坤、坎、離、艮、兌、震、巽的卦爻,分別畫入“龜背圖”外圈“八方”,作成《八卦圖》(見圖3)。周圍“八方”,加上“中央”,即為“九方”,大禹便據(jù)此“龜背九方”,治理“九水”、“九土”,而定“九州”。既是地面“九方”,所以也可畫成方形的《九方圖》(見圖4)。其實(shí),這種“九分圖”,畫法可圓可方,畫成圓圖,代表“天圓”,畫成方圖,則代表“地方”。正如《河洛精蘊(yùn)》所言:“漢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shí),神龜負(fù)文而列于背,有數(shù)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25)
《淮南子?天文訓(xùn)》:“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26)《河洛精蘊(yùn)》引邵子云:“蓋圓者,《河圖》之?dāng)?shù)。方者,《洛書》之文?!保?6)根據(jù)“天圓地方”,似乎“河圖”為“天圓圖”,“洛書”為“地方圖”。于是,有人便理解“河圖”與“洛書”為兩個(gè)不同的圖,如朱熹在《周易本義》中,便將兩圖分別畫成形狀不同、數(shù)目不同的“五十五數(shù)河圖”和“四十五數(shù)洛書”。(見圖5)其實(shí),所謂“五十五數(shù)”的“河圖”,宋代以前并不見經(jīng)傳,所見者惟有“四十五數(shù)”的“洛書”,只是稱呼不同而已。有稱《洛書》,有稱《九疇》、《九章》,還有稱《明堂》、《九宮》的。如江慎修所言:“然法《洛書》陳《九疇》,劉歆已言之,而《大戴禮?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鄭康成注云:‘法龜文也’,則亦以《洛書》為龜文也?!保?7)筆者于《河圖洛書解》中已論述,“洛書”實(shí)為“河圖”,即“四十五數(shù)圖”。其畫法可圓可方,畫成圓形,可稱“天圓圖”;畫成方形,可稱“地方圖”。
古籍中常見的是所謂“井田制”的“九分方圖”,其名常曰《九宮圖》。若將“八卦”納入周圍“八宮”,加上“中宮”,可謂《九宮納八卦圖》(見圖3)。若按《洛書圖》的數(shù)列形式,套入《九宮圖》,便成《洛書九宮圖》(見圖6)。這《洛書九宮圖》,就是“神龜”出洛水,“龜甲背負(fù)”獻(xiàn)給大禹治理洪水的“洪范九疇圖”。所以,“龜甲九宮”與“洛書九疇”,實(shí)為一圖也,其區(qū)別僅在于一圓一方而已。怪不得古人描述“洛書”圖式,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完全一副“龜形”模樣,此乃取“龜”之“象”也(見圖7)。如朱熹就說:“《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sh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28)由此也可理解“有神龜負(fù)八卦出河,進(jìn)于伏犧、禹治水?!薄稘h書?五行志》:“劉歆以為庖犧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天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詾椤逗訄D》、《洛書》相為經(jīng)緯,八卦、九章相為表里?!保?9)伏羲取“龜甲象天”畫成《九宮納八卦圖》;大禹取“龜甲象地”,畫成“洪范九疇圖”,即《洛書九宮圖》,正如孔安國注《系辭》所言:“河圖,則八卦也;洛書,則九疇也。”(30)所以,“龜背洛書”實(shí)際為“洪范九疇”也。
三 “洛書”與“九宮”
上文所說的《九宮納八卦圖》和《洛書九宮圖》,均為筆者推理畫成。兩圖畫得對(duì)否?還須做一番考證。
據(jù)說,漢代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曾畫過“九宮八卦圖”,可惜失傳不見。但我想大概與阜陽雙古堆出土的西漢《太乙九宮占盤》相類(見圖8)。此盤形制由《發(fā)掘簡報(bào)》的描述可以見出:“太乙九宮占盤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jié)氣的日數(shù)與《靈樞經(jīng)?九宮八風(fēng)篇》篇首圖完全一致。小圓盤的刻劃則與《河圖洛書》完全符合?!蔽闹羞€介紹說:“小圓盤過盤心劃四條等分線,四條等分線分別由‘一君’對(duì)‘九百姓’,‘二’對(duì)‘八’,‘三相’對(duì)‘七將’,‘四’對(duì)‘六’,繞圓心刻‘吏’、‘招’、‘搖’、‘也’四個(gè)字,與圓心相加,正好為五,與洛書中間五個(gè)白圓圈得分布式樣正同?!保?1)
文中所說的“小圓盤”即《太乙九宮占盤》中的《天盤》,我們將此《天盤》與《洛書九宮圖》兩相對(duì)比,不難看出《九宮天盤》即是《洛書圓圖》,兩者的數(shù)列陣式完全一致。略有不同之處僅在于《洛書圓圖》中用“黑白圓點(diǎn)”表示數(shù)目,而《九宮占盤》則用“數(shù)字加文字”來表示數(shù)目。不知《占盤》與《洛書》誰早于誰?但兩者如此相似,可見都是有根有源的。《太乙九宮占盤》為西漢之物,估計(jì)《洛書》也不會(huì)晚于漢代。
《楚辭?天問》問及禹治洪水:“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32)《漢書?五行志》:“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史記?夏本紀(jì)》:“禹乃……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保?3)所以,史傳大禹根據(jù)“洛書”,治洪水,定“九土”?!熬磐痢庇址Q“九疇”,《尚書?洪范》:“天乃賜禹洪范九疇”。(34)因此,孔安國注《系辭》曰:“洛書,則九疇也?!庇谑?,后世徑稱“洪范九疇”為“洛書九疇”。由此可知,“洛書九疇”早至大禹時(shí)代便已產(chǎn)生了。同時(shí)也可知,“洛書”與“九土”、“九則”、“九疇”相仿佛,按“地方九則”說法,《洛書》也可畫成方圖:《洛書方圖》,此圖亦可稱之《九疇圖》(見圖9)。
《太乙九宮占盤》又稱《太一九宮式盤》,是古時(shí)占星術(shù)士用于觀天象定吉兇的,“太乙”即“太一”,是古天文星圖“天垣”中的“北極星”?!妒酚?天官書》:“中空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保?5)《易緯?乾鑿度》鄭玄注:“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常行于八卦日辰間,曰天一,或曰太一?!保?6)“太一”常居于“太空天極”,用易學(xué)家言,故又可稱“太極”。漢易家虞翻說:“太極,太一;分為天地,故生兩儀也?!保?7)而《易傳?系辭》則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薄疤斓刈兓ト诵е?,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保?8)《禮記?禮運(yùn)》:“夫禮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shí)?!保?9)“四時(shí)”即春、夏、秋、冬四季氣象,亦即“四象”。“四象”標(biāo)志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再加上后來細(xì)分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一年的八個(gè)節(jié)氣,也就是所謂“八節(jié)”。正如《周髀算經(jīng)》趙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為八節(jié)。”天地氣象“八節(jié)”,用易學(xué)家言,就是“八卦”。
《易》之“八卦”,為抽象概念,不僅表示時(shí)間“八節(jié)”,而且還可表示空間“八方”,即所謂“四正四維”: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鞍朔健笔窍鄬?duì)“中央”而言,若加上“中央”,則為“九方”?!熬欧健庇诠偶?,又稱“九野”、“九天”?!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郭璞注:“九域之野”。(40)《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fēng)有八等,水有六川。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保?1)《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王逸注:“九天,東方曰皞天,東南方曰陽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東北方變天,中央鈞天?!保?2)有上文可知,所謂“九野”、“九天”、“九域”,均指天上“九方區(qū)域”。
古人觀念中,天與地相互對(duì)應(yīng),“圣人仰觀俯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43)天上既然有“九天”,地下必然有“分野”,《淮南子?原道訓(xùn)》:“上通九天,下貫九野?!保?4)于是,地下則有“九野”、“九土”、“九州”、“九丘”、“九山”等等?!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共工之臣名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45)《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有九丘,以水絡(luò)之?!保?6)《淮南子?覽冥訓(xùn)》:“往古之時(shí),四極廢,九州裂?!保?7)這“九野”、“九土”、“九丘”、“九山”、“九州”,均在地面,均可稱“九疇”。根據(jù)“天圓地方”學(xué)說,地面“九疇”可畫為方圖,而天上“九天”可畫為圓圖?!痘茨献?天文訓(xùn)》:“天有九重”。《楚辭?天問》“圜則九重?!蓖跻葑ⅲ骸把蕴爨鞫胖??!保?8)“圜”,“圓圜”也。表示天上“九圜”,可畫出“九圜圖”。我們可將“洛書九數(shù)”填入“九圜圖”,可稱《九天圖》(見圖10)。《九天圓圖》與《九疇方圖》,均為“九則”區(qū)域不同畫法,即圍繞“中央”環(huán)配“八方”(八個(gè)空間),再加上“洛書九數(shù)”,明明就是《洛書圖》的方、圓變形圖。
“洛書”原義,很可能就來自《山海經(jīng)》載傳的“水絡(luò)九丘”、“地方九則”。此類“洛書九則”畫法,其實(shí)正是所謂的“九宮圖”。“九宮”古籍又稱“九室”,圍繞“中宮”環(huán)配“八宮室”,合稱“九宮”?!熬艑m”在《管子?幼官圖》、《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jì)》中,又被稱為“玄宮”、“明堂”。古代天文學(xué)說,天神“日、月”為“明”,“日月”在“天堂”(明堂)每年周行“九宮”,因此,古籍中說“天子”(天之子)宮殿也稱“明堂”?!妒酚?封禪書》:“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址古時(shí)有明堂處,處險(xiǎn)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jì)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shí)明堂圖?!睋?jù)說,黃帝及歷代天子均居“明堂”,仿照天神一年在“天堂”周行“九宮”,天子也一年四季輪流居于“明堂九室”。(49)《禮記?月令》曰:“孟春,天子居青陽左個(gè)。仲春,居青陽太廟。季春,居青陽右個(gè)。孟夏,居明堂左個(gè)。仲夏,居明堂太室。季夏,居明堂右個(gè)。中央土,居太廟太室。孟秋,居總章左個(gè)。仲秋,居總章太廟。季秋,居總章右個(gè)。孟冬,居玄堂左個(gè)。仲冬,居玄堂太廟。季冬,居玄堂右個(gè)?!保?0)《易圖明辨》中,附有《明堂九室圖》(見圖11)。與此圖相近的圖,漢前的《靈樞經(jīng)?九宮八風(fēng)篇》中也有一個(gè),稱之為《八卦九宮八風(fēng)圖》(見圖12)。這兩個(gè)圖,實(shí)際上均為《大戴禮》中所說的“明堂九室”。
《大戴禮?明堂》:“明堂者古已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51)我們看《洛書方圖》中的數(shù)字排列,按從右至左、從上至下的次序,正好是“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薄爸袑m”為“五”,周圍“八宮”分別排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組成“洛書九宮”數(shù)列??梢姟懊魈镁攀摇本褪恰奥鍟艑m”,畫成數(shù)字填空?qǐng)D,便是《九宮數(shù)圖》(見圖9)。據(jù)說“明堂九室”同于漢初的《九章算術(shù)》的縱橫圖,均源于戰(zhàn)國時(shí)代的陰陽五行家鄒衍。(52)還有傳說《九章算經(jīng)》為伏羲、黃帝所作,如魏劉徽《九章算經(jīng)序》曰:“包羲氏始畫八卦,作九九之?dāng)?shù),以合六八之變,黃帝引而伸之?!保?3)可見“九宮圖”古已有之,源遠(yuǎn)流長。此“九宮數(shù)圖”頗為奇妙,“九宮”內(nèi)的數(shù)字,縱、橫、斜各宮數(shù)字相加之和,均為十五。因此,此“九宮數(shù)”又稱“縱橫數(shù)”,是歷史上最早的數(shù)陣及矩陣。因其數(shù)列演變奇妙,《九宮數(shù)圖》又被后世稱之為“三階幻方”或“魔方”。
四 “九宮八卦圖”考
《后漢書?張衡傳》載張衡上疏曰:“臣聞圣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兇,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薄扒衣蓺v卦候,九宮風(fēng)角,數(shù)有徵效。”(54)究竟“圣人”如何將“卦候”“雜之以九宮”呢?
春秋戰(zhàn)國時(shí)的《靈樞經(jīng)?九宮八風(fēng)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fù)居葉蟄之宮,日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數(shù)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fù)反于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fù)始?!枪侍蝗胪?,立于中宮,乃朝八風(fēng),以占吉兇也。”(55)
《易緯?乾鑿度》:“《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為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于十五。”“故太一取其數(shù),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56)看這說法,明顯是指“洛書”之?dāng)?shù)。“洛書九宮”數(shù)列,不管是上下左右“四正四維”的哪三宮相加,其和均為十五。鄭玄注《易緯?乾鑿度》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間?!恼木S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宮。……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shù)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于子,陰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行則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宮,而返于紫宮,行從坎宮始,終于離宮,數(shù)自太一行之?!保?7)
鄭玄注言,與《靈樞經(jīng)?九宮八風(fēng)篇》的說法,均是參照古宇宙模式“天球九宮”而言的。筆者《河圖洛書解》中已論證,“天球九宮”同于“洛書九宮”,本源于古天文“紫微垣”星圖。中央五星,乃“中宮北辰”星宿:“五帝座”,為“天神太一”之所居?!疤弧庇伞爸袑m”出行,周游“八卦之宮”,終而返于“紫宮”(“紫微垣”中宮)。據(jù)此,我們也可繪出《九宮納八卦圖》,較之前文推理繪出的《九宮納八卦圖》,圖式一致。因此也可證《九宮納八卦圖》,并非筆者臆造,文獻(xiàn)中,漢前的《靈樞經(jīng)?九宮八風(fēng)篇》已有論述,而實(shí)物,則可證之以西漢的“太乙九宮占盤”。
胡渭在《易圖明辨》中,力辨“洛書”為宋儒抄襲漢代的“太一九宮圖”和漢前的“明堂九室圖”,也許言之有理。但有一點(diǎn)可得世所公認(rèn),“九宮圖”乃古已有之,非因后世改名“洛書”而抹殺之。那么,“八卦圖”呢?如同“九宮圖”一樣,也是古已有之,甚至更古于“九宮圖”。因?yàn)閭髡f伏羲畫“八卦”,要早于大禹受“九疇”。當(dāng)然,也不能因?yàn)楸豢装矅热朔Q之為“河圖”,而將“八卦圖”抹殺。實(shí)際上,“八卦圖”與“九宮圖”聯(lián)系緊密,相輔相成,恰如《漢書?五行志》中劉歆所言:“庖犧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天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詾椤逗訄D》、《洛書》相為經(jīng)緯,八卦、九章相為表里。”我們看,“八卦”的排列方位,正是“九宮”陣式,所以《靈樞經(jīng)》稱為“八卦九宮”。此項(xiàng)結(jié)論,還有前幾年出土的文物為證。
1989年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了新石器時(shí)代的“龜甲玉版”(見圖13),在玉制的“龜背甲”和“龜腹甲”之間,夾放著一塊玉版,玉版雕刻的圖畫,正是“九宮八卦圖”。玉版方形,代表“地方”;玉版中心刻一圓圖,代表“天圓”。圓圖內(nèi)部分為“九宮”,圍繞“中宮”的“八宮”里,各有一“卦爻”,合為“八卦”。更妙的是,此“九宮八卦玉版”置于象征“天圓地方”的“龜背甲”和“龜腹甲”之間,明白無疑地標(biāo)示“九宮八卦”代表著“九天八方”。此5000年前的“龜甲玉版”之發(fā)現(xiàn),證實(shí)了伏羲老祖“觀天察地”,并受“龜甲”啟發(fā),發(fā)明了“九宮八卦”,即后世傳說的“河圖洛書”。其后,大禹根據(jù)“龜甲九宮八卦”治理水土,商周人亦用“龜甲玉版”占卜吉兇禍福。有新石器時(shí)代的“龜甲玉版”作證,筆者所畫的《九宮納八卦圖》有理有據(jù),真實(shí)可信。
此《九宮納八卦圖》雖真實(shí)可信,但仍非完全意義的《九宮八卦圖》,周圍“八宮”中各配一卦,而“中宮”無卦,嚴(yán)格意義上講,實(shí)為“八宮八卦圖”。這可能為最初伏羲所畫的“八卦圖”,史稱“伏羲先天八卦”。胡渭說:“京房引孔子之言曰:神農(nóng)重乎八純,謂取伏羲八純卦而重之,為六十四卦?!妒酚洝芬嘣疲荷褶r(nóng)始作重卦。”(58)“神農(nóng)氏”又稱“連山氏”、“烈山氏”,傳為神農(nóng)所作的《連山易》,便為較早的“六十四卦”。那么,“神農(nóng)”又是如何將“八卦”“演之為六十四卦”呢?史書缺載,但我們或可由“神農(nóng)九井”的傳說中找到線索。
《漢唐地理書鈔》輯《盛弘之荊州記》:“隨縣北界有厲鄉(xiāng)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云,是神農(nóng)所生處。村西有兩重塹,內(nèi)周回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相傳神農(nóng)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皆動(dòng)?!保?9)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漻水》:“(漻水)西經(jīng)厲鄉(xiāng)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是神農(nóng)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nóng)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dòng)’。井今湮塞,遺跡仿佛存焉?!保?0)
“神農(nóng)九井”形制,大概為“九圜”形的“九宮圖”,中央一井,周連八井,“中井”與周圍“八井”地下水系有機(jī)相連,因此,“汲一井則眾井皆動(dòng)”。所謂“神農(nóng)既誕,九井自穿”,是暗寓神農(nóng)利用“九井連動(dòng)”原理,將“八卦”演變?yōu)椤傲呢浴薄?/p>
“神農(nóng)”于古史中,又稱“炎帝”?!妒挛锛o(jì)原?經(jīng)籍藝文部》:“《帝王世紀(jì)》曰:‘炎帝重八卦之?dāng)?shù),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妒酚?周本紀(jì)》曰:‘西伯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保?1)所謂“重八卦之?dāng)?shù),究八八之體,為六十四卦”,與“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意思一樣,即“八八”相“重疊”而“益增”,變成“為六十四卦”。炎帝神農(nóng)的具體做法大概為:將九個(gè)“八卦”分別裝入“九井”,也就是納入“九宮”,“中宮”放有一組“八卦”,周圍“八宮”各有一組“八卦”,合計(jì)共有“九宮八卦”,組成完全意義上的《九宮八卦圖》(見圖14)?!爸袑m八卦”可稱之為“八經(jīng)卦”,其它“八宮”之“八卦”,可稱之為“八別卦”。如將中宮“八經(jīng)卦”分別與八宮中的“八別卦”相“重疊”,即將“八經(jīng)卦”的“三爻”,分別與“八別卦”的“三爻”相疊加,便可組成六十四個(gè)“六爻卦”,正如《系辭》所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保?2)“八經(jīng)卦”分別與“八別卦”相重疊,生成“六十四別卦”,恰如《周禮?大卜》所言:“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八卦相重”,即“八卦”相乘,8x8=64。所以說,“六十四卦”為“八卦”直接倍變而來,“八八六十四卦”,并不經(jīng)過什么“十六卦”、“三十二卦”的發(fā)展階段。真相如此,邵、朱之論可以休矣!
五 “六十四卦圖”解
綜上所述,伏羲氏根據(jù)“龜甲九宮”,畫成“伏羲八卦”;神農(nóng)氏或周文王又將“伏羲八卦”納入“九宮”之“中宮”,稱之為“八經(jīng)卦”;然后,又將“伏羲八卦”分別納入周圍“八宮”,稱之為“八別卦”;然后,又用“中宮八經(jīng)卦”,分別與周圍“八宮”中的“八別卦”,相配重合,八八六十四,最終生成“六十四卦”。此演變模式用圖畫出,便是《九宮八卦成六十四卦圖》(見圖15)果真如此嗎?為驗(yàn)證對(duì)否,我們不妨將此圖與馬王堆出土的漢帛《六十四卦圓圖》比照看看。
劉大鈞先生《周易概論》中有漢帛本《六十四卦圓圖》,(63)今摹畫于下,并順便套入“九宮八卦”,畫成《漢帛六十四卦配九宮八卦圖》(見圖16),看是否符合“六十四卦”生成規(guī)律。
我們逐一觀看“八宮別卦”。先看“乾宮八卦”,由“中宮乾卦”分別與“外宮”中的“八別卦”:乾、坤、艮、兌、坎、離、震、巽,一一相配,便生出了乾、否、遯、履、訟、同人、無妄、姤,這“八別卦”就是“六十四別卦”中的“乾宮八卦”。
依此類推,“中宮艮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艮宮八卦”:艮、大畜、剝、損、蒙、賁、頤、蠱。
“中宮坎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坎宮八卦”:坎、需、比、蹇、節(jié)、既濟(jì)、屯、井。
“中宮震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震宮八卦”:震、大壯、豫、小過、歸妹、解、豐、恒。
“中宮坤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坤宮八卦”:坤、泰、謙、臨、師、明夷、復(fù)、升。
“中宮兌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兌宮八卦”:兌、夬、萃、咸、困、革、隨、大過。
“中宮離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離宮八卦”:離、大有、晉、旅、睽、未濟(jì)、噬嗑、鼎。
“中宮巽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巽宮八卦”:巽、小畜、觀、漸、中孚、渙、家人、益。
為接近西漢帛書年代,我參照較早的東漢《周易參同契》畫法,將此圖畫為從外圈往內(nèi)里中心看,即“自外視內(nèi)”。圖中“六十四卦”排序,與漢帛圖同。圓圈內(nèi)的“八經(jīng)卦”與“八別卦”,為我所補(bǔ)畫。此“中宮八卦”方位,是根據(jù)“漢帛六十四卦圓圖”而定的,與《周易參同契》和《周易本義》中的八卦方位,有所不同。如坎、離兩卦和艮、兌兩卦的方位,與《參同契》中的方位正好相反。但“漢帛六十四卦圓圖”順序是有所根據(jù)的,其“八卦”方位的定位原則,源于《周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fēng)相薄,水火不相射?!爆F(xiàn)傳《周易?說卦》中的這段話,“漢帛書”中也有,不過語在《系辭》:“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fēng)相榑(搏)?!薄稘h帛?系辭》”的殘缺,正好由《周易?說卦》補(bǔ)全,兩段話的意思基本一致,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天(乾)——地(坤)、山(艮)——澤(兌)、水(坎)——火(離)、雷(震)——風(fēng)(巽),這四組八卦的關(guān)系是相反相對(duì)的。按《漢帛?系辭》的說法畫成圖,便是《漢帛八卦定位圖》(見圖17)。比較《漢帛六十四卦配九宮八卦圖》,便知“漢帛六十四卦圓圖”的順序,是根據(jù)《漢帛八卦定位圖》的順序而畫出的。而《周易參同契》的“八卦定位”,則有不同,其順序是:乾—坤、兌—艮、離—坎、震—巽(見圖18)??梢?,在漢代,八卦方位的畫法就不盡一致了。
《漢書?楚元王傳》:“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復(fù)廣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并置之。”(64)《漢書?儒林傳》還說蜀人趙賓“持論巧惠,《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下劊希┫哺膸煼?,遂不用喜?!┓渴堋兑住妨喝私寡訅邸Q訅墼茋L從孟喜問《易》。會(huì)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xué),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shí),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dú)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保?5)可知,漢初,解《易》者,就有多種流派。所以,“八卦圖”的畫法,也會(huì)有所不同。不僅“八卦方位”,而且看卦的方向也有不同。如看圓圖,有“自外視內(nèi)”看法,也有“自內(nèi)視外”看法。朱熹《周易本義》中的“六十四卦圓圖”,(以下簡稱“宋書六十四卦圓圖”)(見圖19),便為“自內(nèi)視外”看法。
比較“漢帛六十四卦圓圖”和“宋書六十四卦圓圖”,畫法及看法相反,一為“自外視內(nèi)”,一為“自內(nèi)視外”。而最主要的差別則是:兩圖中的“八卦方位”和“六十四卦排序”不同。“六十四卦排序”的不同,是由“八卦方位”不同所造成的。(關(guān)于“八卦方位”之考證,詳見筆者《太極圖八卦圖解》,此處不再贅述。)“漢帛六十四卦圓圖”可由“九宮八卦圖”解之,那么,“宋書六十四卦圓圖”呢?也照樣可用“九宮八卦圖”解之。
現(xiàn)將“九宮八卦圖”套入“宋書六十四卦圓圖”,其“中宮八經(jīng)卦”方位和周圍“八別卦”順序,按照邵、朱所說的“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定位原則,此定位原則實(shí)際為《周易參同契》的“八卦方位”,只不過將其編成S曲線一至八號(hào)的順序,并改用“自內(nèi)視外”的畫法畫成(見圖20)。我們依據(jù)邵、朱的定位順序,畫成《宋書六十四卦配九宮八卦圖》(見圖21)。由此也可驗(yàn)證“九宮八卦生成六十四卦”原理。
看《宋書六十四卦配九宮八卦圖》,“中宮乾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乾宮八卦”: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
“中宮兌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兌宮八卦”:履、兌、睽、歸妹、中孚、節(jié)、損、臨。
“中宮離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離宮八卦”:同人、革、離、豐、家人、既濟(jì)、賁、明夷。
“中宮震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離宮八卦”:無妄、隨、噬嗑、震、益、屯、頤、復(fù)。
“中宮坤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坤宮八卦”:坤、剝、比、觀、豫、晉、萃、否。
“中宮艮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艮宮八卦”:謙、艮、蹇、漸、小過、旅、咸、遯。
“中宮坎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坎宮八卦”:師、蒙、坎、渙、解、未濟(jì)、困、訟。
“中宮巽卦”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別卦”中的“巽宮八卦”:升、蠱、井、巽、恒、鼎、大過、姤。
由此《宋書六十四卦配九宮八卦圖》可證,“宋書六十四卦圓圖”也是由“九宮八卦圖”生成。雖然朱熹在《周易本義》中聲稱書中的“六十四卦圖”傳自邵雍,而邵雍又說傳自陳摶,但陳摶由何處傳來卻不得而知了。因此可以說,“六十四卦”生成法,到北宋時(shí)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九宮八卦圖”,還原了“宋書六十四卦圓圖”生成法,同時(shí)也糾正了邵、朱的錯(cuò)誤觀點(diǎn)。
由《漢帛六十四卦配九宮八卦圖》和《宋書六十四卦配九宮八卦圖》看出,不管是“漢帛六十四卦”,還是“宋書六十四卦”,均是由“九宮八卦”中的“中宮八經(jīng)卦”與周圍“八宮”中的“八別卦”,分別相配而生成?!爸袑m八經(jīng)卦”的“三爻卦”,按一定規(guī)律分別與“八別卦”的“三爻卦”相重合,便可生成“六爻象”的“六十四別卦”。所謂“規(guī)律”,就是“八卦定位順序”。如“宋書六十四卦圓圖”的“八卦定位順序”就是邵、朱所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66)畫成圖,便是《八卦定位順序圖》(見圖20)。“中宮八經(jīng)卦”依此來定位,而“六十四別卦”的排序,也是由此而來。我們可舉例“宋書六十四卦”其中的“乾宮八別卦”具體予以說明。
我們看“宋書六十四卦圓圖”的“乾宮八卦”,依《八卦定位順序圖》,可畫出“乾宮八卦圓圖”(見圖22)?!爸袑m乾卦”按順序分別與“外宮八卦”相配,便生出“六十四別卦”中的“乾宮八別卦”。為便于觀看,我們將此圓圖展開,畫成長方形的“乾宮八卦方圖”(見圖23)??磮D可知,“乾宮八別卦”是由三爻乾經(jīng)卦按照“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規(guī)則,分別與三爻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相重疊,而組成六爻的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成為“乾宮八別卦”。依此類推,其它各宮的“八別卦”都是這樣形成的。
若將所有九宮的“六十四別卦”的“配卦圖”畫成平面方圖,實(shí)際就是《周易本義》中的“六十四卦方圖”。我們只須略加標(biāo)注,就不難看出,此圖其實(shí)就是“縱橫八宮圖”(見圖24)。由下至上的縱向三爻卦,可稱“八經(jīng)卦”,其排序正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而從右至左橫向的三爻卦,便是“八別卦”,其排序也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有此“宋書六十四卦方圖”也可證明,“六十四卦”正是由“八經(jīng)卦”與“八別卦”相重疊而生成,八乘八得六十四卦。
我們用“九宮八卦”分別解出《周易本義》中的“六十四卦圓圖”和“六十四卦方圖”之生成,既驗(yàn)證了“九宮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之原理,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駁斥了邵、朱“八卦變十六卦變?nèi)宰兞呢浴敝囌摗W罱K我們可得出結(jié)論:《六十四卦圖》源自《九宮八卦圖》。
注:
(1)引自肖漢明《周易本義導(dǎo)讀》第69頁 濟(jì)南 齊魯書社 2003
(2)發(fā)表于山東大學(xué)《周易研究》1989年第2期
(3)發(fā)表于《青島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992年第1期
(4)、(11)、(28)、(38)、(43)、(62)、(66)《周易本義》第62、63、6、63、64、64、64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33)、(35)、(49)司馬遷《史記》第989、6、400、425頁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6)、(8)、(36)、(51)、(52)、(54)、(56)、朱伯崐《易學(xué)哲學(xué)史》(上冊(cè))第168、164、165、166、163、頁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8
(7)引自江國樑《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第157頁 廈門鷺江出版社 1990
(9)、(16)、(39)《周禮、儀禮、禮記》第66、372頁 長沙 岳麓書社1989
(10)、(29)、(64)、(65)班固《漢書》第385、484、653、1078頁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2)、(30)、(37)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三)第8、7頁 北京中國書店1984
(13)、(17)、(19)、(20)、(23)、(24)、(47)、(48)、(59)、(60)引自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第300、126、137、138、9、103、126、10、107、10頁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14)劉向《說苑?辨物篇》(卷十八)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34)、《尚書》第178、161頁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18)楊伯峻《列子集釋》第154頁 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21)引自李守奎、李軼《尸子譯注》167頁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22)左丘明《左氏春秋》第128頁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25)、(27)清?江慎修《河洛精蘊(yùn)》第5頁 北京 學(xué)苑出版社1989
(26)引自韓永賢《周易探源》第2頁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31)安徽省文物工作隊(duì)《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fā)掘簡報(bào)》《文物》1978年第8期
(32)(42)屈原《楚辭》第50、47頁 長春 吉林?jǐn)z影出版社 2003
(40)引自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第224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1)呂不韋《呂氏春秋》第83頁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44)劉安《淮南子》第21頁 廣州出版社2004
(50)、(53)、(58)引自劉保貞《易圖明辨導(dǎo)讀》第117、121、235頁 濟(jì)南 齊魯書社 2004
(55)蘇穎《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注 第443頁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57)引自馮時(shí)《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第231頁 北京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出版社2006
(61)引自吳康《中華神秘文化辭典》第303頁 ???海南出版社1993
(63)劉大鈞《周易概論》第330頁 濟(jì)南 齊魯書社 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