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可出現(xiàn)眩暈、猝倒、耳鳴、視物模糊等癥狀,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選用中藥進行對癥治療。 丹參山甲芎芍湯組成:紫丹參30克,炮山甲10克,三棱、莪術(shù)各6克,片姜黃、川芎、白芍各10克,葛根30克,全蟲3克,枸杞子、仙靈脾各10克,桂枝6克,防風10克,珍珠母或石決明30克。功用:活血化瘀,益腎養(yǎng)血,祛風。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加減:氣虛者加生黃芪3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0克;血虛者去三棱、莪術(shù),加全當歸或雞血藤30克,制首烏或熟地30克;陰虛者去桂枝,加鹿銜草10克,桑枝10克;寒邪留滯者加制川草烏各6克,北細辛3克;疼痛劇烈者加白芍至30克,元胡30克;手指麻木者加蜈蚣3條,烏梢蛇30克,或蘄蛇15克;心悸失眠者加炙遠志10克,炒棗仁30克。也可以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痛等病癥。 定眩沖劑組成:天麻、僵蠶各3.6kg,鉤藤4.8kg,茯苓6kg,丹參、夜交藤各12kg,白糖40kg。用法:上藥經(jīng)加工制成沖劑,每包30g。每次15g,每日3次服用。15天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2~3日。功效:活血通絡(luò),健脾化濕,平肝定眩。用法:上藥經(jīng)加工制成沖劑,每包30克。每次15克,每日3次口服。15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 益氣通絡(luò)湯組成:黃芪、葛根各30g,白芍20g,熟地15g,威靈仙、穿山甲、天麻、淫草藿各10g,地鱉蟲8g,蜈蚣2條。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功效:益氣養(yǎng)血,舒經(jīng)活絡(luò)。加減:頭痛者加川穹,蔓荊子;惡心嘔吐加雞血藤、姜黃、羌活;耳鳴、視物不清者加枸杞子、山萸肉。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組成 半夏9克,天麻9克,白茯苓10克,陳皮10克,白術(shù)10克,蒼術(shù)12克,生草6克。用法水煎2次共對為500毫升,早晚2次溫服,14劑為一個療程。功效 燥濕化痰,平肝熄風。主治 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表現(xiàn)為眩暈,頭重,耳鳴,惡心,嘔吐,呃逆,個別患者有猝倒、持物落地和復視等癥狀,舌質(zhì)淡白,苔厚膩或黃厚膩,脈弦數(shù)、弦滑或滑數(shù)。頸部活動可誘發(fā)上述癥狀的發(fā)生。加減 痰濁加菖蒲10克,遠志6克;頭暈,目干、澀加杭白菊10克,鉤藤10克;項背強痛加葛根15克,姜黃8克;瘀血加丹參15克,郁金10克;舌苔厚膩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呃逆、胸滿悶重加旋覆花10克,生牡蠣15克;肝陽上亢加石決明30克,生龍牡各30克;耳鳴重加磁石30克,蟬衣8克。 痿證是脊髓型頸椎病的主癥,為突出或脫出的髓核或者骨贅壓迫脊髓所致,亦可與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混合出現(xiàn)。
鹿丹四物湯 組成:鹿銜草、丹參、熟地、當歸、白芍、川芎、薏苡仁、威靈仙(隨癥狀輕重酌用藥量)。 功用:養(yǎng)血活血通絡(luò)。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 加減:面色蒼白,食少便溏,腰膝酸冷,肢端發(fā)涼者,加杜仲、補骨脂、熟附片、肉桂等;胸悶脅脹,肢體腫脹不適者,加木香、元胡、枳殼、烏藥等;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者,加桃仁、紅花、制乳香、制沒藥等;風寒濕邪留而不去,呈游走性疼痛,或痛遇寒則甚,或沉重身困者,加防風、秦艽、桂枝、羌活等。
頸痿湯 組成:炙黃芪、雞血藤各30克,鹿角片、當歸、骨碎補、牛膝、鹿銜草、木瓜各12克,龜板、生地、熟地、仙靈脾、枸杞子各15克。 功用:活血通絡(luò),補益肝腎。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
1、濕熱浸淫
(1)邪熱伏于筋骨(方藥)當歸拈痛湯化裁當歸9克 生黃柏9克 知母9克 茵陳9克 薏苡仁24克 木瓜12克 蒼術(shù)6克 羌活9克 防己9克 赤芍9克 牡丹皮9克 銀花藤15克 姜黃9克 杜仲12克 懷牛膝12克。若口干舌燥,疼痛劇烈,夜晚尤甚,可酌加生地15克 玄參9克 麥冬15克 黃連6克 秦艽9克(功效和適應(yīng)證)治頸椎病四肢萎軟無力,甚則功能喪失;或頸、肩、背及上肢腫痛,肢體沉重,口干但不想飲水。
(2)濕熱蘊結(jié)(方藥)加味二妙散黃柏9克 蒼術(shù)9克 萆薢12克 防己12克 木瓜12克 薏苡仁24克 當歸9克 懷牛膝12克 晚蠶沙12克 木通9克。若下肢無力腫脹者,可加茯苓12克、澤瀉9克;若心煩口干、舌紅少津,可去蒼術(shù),加生地12克、麥冬12克、龜甲9-12克。(功效和適應(yīng)證)治脊髓型頸椎病四肢萎軟無力,甚則功能喪失,肢體沉重、麻木及發(fā)熱等。
2、脾胃虛弱(方藥)健脾養(yǎng)胃湯黨參10克 黃芪12克 懷山藥9克 歸身9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12克 白芍9克 澤瀉12克 小香6克 陳皮6克。(功效與主治)治頸椎損傷后期頸項、背、肩及上肢隱隱作痛,或時有眩暈,四肢無力,動則加重,腹痛腹瀉等。
3、肝腎不足(方藥)虎潛丸化裁黃柏9克 知母9克 龜甲12-18克 熟地24克 白芍9-12克 鎖陽12克 狗骨24-36克 陳皮6克 牛膝12克 當歸9克。熱甚者,可去鎖陽、干姜;氣血不足者可加黃芪12-30克、黨參12克、雞血藤12-18克,以補益氣血。(功效和適應(yīng)證)見于頸、背、肩及四肢萎軟無力,甚至功能喪失,疼痛隱隱,肌肉萎縮等。(制法與用法)共研為末,和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淡鹽水送服。
脊髓型頸椎病中藥偏方
脾虛腎虧主證:下肢筋脈拘急,乏力,或如踩海綿,行動不利,容易跌跤,上肢麻木,持物易落地,頸項僵硬,轉(zhuǎn)側(cè)不利,舌淡,體胖有齒痕,苔薄,脈細或細滑治則:補脾益氣,滋腎填精。方藥:左歸丸合歸脾湯加減。炙黃蔑30g,山茱萸12g,生地黃、熟地黃各12g,山藥10g,當歸10g,黨參12g,炒白術(shù)10g,獲荃10g,構(gòu)祀子10g,冤絲子10g,鹿角膠12g,)牛膝12g,龜甲膠12g,炙甘草6g,葛根10g,丹參10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痰濕閉阻主證:頸項強直,肢體水腫,院腹脹滿,泛惡不止,肢體僵硬,肌張力明顯增高,大小便困難,舌質(zhì)紫,脈弦滑。治則:宣肺利水,化痰通腑。方藥:草苗大棗瀉肺湯合二陳湯加減
萃苗子12g,當歸9g,豬荃12g.陳皮10g,半夏12g,獲荃12g,生大黃12g,玄明粉10g,炒積殼9g,生黃茂15g,黨參12g,赤芍、白芍各12g,生姜3片,甘草3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片虛疾停主證:頸項強直,腰膝酸軟,四肢無力,肌力、肌張力明顯下降,頭重欲睡,或泛惡胸悶,陽痰遺精,小便淋瀝,舌淡體胖,苔薄膩,脈細滑。治則:補腎益精,化痰通絡(luò)。方藥:地黃飲子加減。炙黃蔑15g,黨參12g,當歸9g,熟地黃12g,山茱萸12g,淫羊蕾12g,肉從蓉12g,五味子9g,石營蒲15g,遠志9g,姜半夏9g,陳皮6g,炙甘草3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脾胃虛弱主證:頸項痰軟、疼痛,抬頭困難,肌肉萎縮,神疲,納呆,肌力、肌張力下降,大便塘薄,舌淡,脈細弱。治則:補脾胃,益氣血。方藥: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炙黃蔑30g,黨參15g,當歸9g,生地黃、熟地黃各10g,白芍10g,獲荃12g,炒白術(shù)12g,五味子10g,山藥12g,肉桂3g,遠志9g,陳皮9g,生姜3片,大棗5枚,鹿角片12g,炙甘草6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頸型頸椎病治療中藥方
風寒痹阻主證:頸項疼痛、板滯,肌肉痙攣、僵硬,轉(zhuǎn)頸困難,癥狀常與寒冷及陰雨發(fā)生或加重,舌淡,苔白膩,脈弦或弦緊。治則:疏風散寒,活絡(luò)通經(jīng)。方藥:葛根湯加減。葛根15一20g,白芍10~1 2g,桂枝6g~10g,當歸6g一10g,丹參15g,麻黃6g,木瓜10g,防己15g,生姜3片,甘草3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痰疥化火主證:頸項強痛,活動不靈,頸項局部按壓痛,咽喉疼痛,胸腔痞滿,惡心,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治則:活血化癖,清熱化痰。方藥: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芍15g,赤芍10g,陳皮10g,清半夏10g,獲菩10g,瓜萎12g,黃芬10g,川貝母6一10g,葛根15g,丹參15g,麥冬10g,生甘草13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
葛根湯加減藥用:葛根20 羌活15 姜黃20 當歸15 防風15 桂枝15 白芍10 桑枝15 茯苓20 黃芪20 甘草10 蜈蚣2條 水煎服。加減: ①偏風加防風;偏寒加川烏、桑寄生、杜仲;偏濕加防己、薏米、蒼術(shù);偏熱加銀花藤、石膏、連翹去羌活、獨活、桂枝。②病在上肢加姜黃、威靈仙;下肢加牛膝、木瓜;③氣血不足加人參、熟地、白芍。
芍葛湯組成:白芍30克,葛根、靈仙各20克,白芷、秦艽、當歸各12克,川芎9克,細辛3克。功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luò)。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加減:風勝者加防風、羌活;寒勝者加桂枝、麻黃;濕勝者加薏苡仁、蒼術(shù);巔頂痛者加藁本;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桑枝;背痛者加狗脊、淫羊藿;氣虛血滯者加黃芪、黨參、丹參。
桃紅二參湯組成:黃芪、黨參、丹參、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紅花、香附、地龍、葛根、穿山甲、土鱉蟲、威靈仙(隨癥狀輕重酌用藥量)。功用:益氣養(yǎng)血,活絡(luò)止痛。用法:水煎服,日1劑。
補腎祛瘀通絡(luò)湯組成:當歸、骨碎補、杜仲、淫羊藿、龜板、鹿角霜、防風各10克,川芎、土鱉蟲、桂枝各7克,雞血藤、熟地、煅龍骨、煅牡蠣、葛根、黃芪、威靈仙各15克,細辛3克功用:補腎、養(yǎng)血、祛瘀。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加減:疼痛較劇者加制川烏7克,片姜黃10克。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中藥偏方 氣滯血淤主證:頸項肩臂疼痛、麻木,入夜加重,活動受限,壓痛明顯,多有頸椎感受風寒病史,舌質(zhì)紫暗,脈弦緊。治則:祛淤通絡(luò),化淤止痛。方藥:身痛逐淤湯加減。當歸10^-12g,川弓15g,赤芍、白芍各12g,桃仁12g 紅花12g,羌活12g,制沒藥9g , 山藥15g,五靈脂12g,秦九12g,香附12g,川牛膝12g,葛根20g,灸甘草3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氣應(yīng)血疥主證:頸項肩臂酸痛麻脹,以麻為主,壓痛明顯,伴有皮膚干燥,心煩,胸悶,面色不華,倦怠少氣,舌質(zhì)紫暗。脈弦細戚細澀。治則:補益氣血。活血通絡(luò)。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茂30g。黨參12g。當歸9g,生地黃、熟地黃各12g,赤芍、白芍各12g,地龍9g, 川弓12g,紅花9g,桃仁12g,丹參15g,防己15g,桂枝9g,葛根15g,炙甘草3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脾腎虧點主證:患側(cè)膚體無力。上膚及手部肌肉姜縮,頸痛犁引肢臂,頑項轉(zhuǎn)動不哭。伴有頭昏眼花。倦息乏力。眼膝酸軟。舌質(zhì)暗,脈沉細。治側(cè):益氣養(yǎng)血,滋補脾腎。方藥:八珍湯合左歸飲加減。炙黃茂30g,黨參12g,獲等12g,妙白術(shù)12g,當歸9g,川夸12g,熟地黃12g,赤芍、白芍各12g,鹿角片10g,炙龜甲8g(先煎),炙甘草3g,山藥10g,山茱萸10g,枸橘子10g。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
|
來自: 詩仙之家 > 《雜癥/偏方/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