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本病發(fā)病的早、中、晚三期的不同癥狀可概括為痹阻型、血瘀型和肝腎虧虛型。 (1)痹阻型:由于感受風寒,勞倦內(nèi)傷及頸椎退行性變等原因,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風寒濕邪可乘虛而入,往往首先侵人太陽,導致營衛(wèi)失和。此時多為本病的早期,以風寒濕外邪侵犯的表證為主,是治療的有利時機。本型包括風寒痹阻和寒濕痹阻。風寒痹阻又分為實證和虛證。 實證者可見患肢竄痛及麻木,以痛為主,頸部活動受限,僵硬怕風畏寒,喜溫喜熱,苔薄白,脈多弦緊,治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方藥用葛根湯、桂枝加附子湯、蠲湯及陽和湯加減(葛根、桂枝、麻黃、白芍、細辛、干姜、防風、羌活、附子)。虛證者可見上肢麻木、疼痛,以麻為主,怕冷,四肢不溫,疲乏無力,舌胖大,苔薄白,脈弦細無力。治以溫陽益氣通絡。方藥可用桂枝加葛根湯、加減木瓜湯(木瓜、黃芪、白芍、羌活、獨活、桑枝、徐長卿、川斷、牛膝、桂枝、五加皮、甘草)。寒濕痹阻者可見上肢沉重無力或疼痛、麻木,手指屈伸不利,伴有頭沉、胸悶、納呆等,舌質(zhì)暗、舌體胖大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治宜散寒祛濕通絡。方藥可用羌活勝濕湯、地龍湯加減(地龍、羌活、獨活、麻黃、桃仁、當歸、肉桂、蘇木)。 從治療痹阻型的用藥可看出,本病早期病邪侵犯營衛(wèi),所以用藥以祛風散寒,溫經(jīng)通絡為主,多應用羌活、獨活、桂枝、姜黃、附子等藥。現(xiàn)代藥理學證明,羌活中所含有的揮發(fā)油具有較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桂枝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大腦感受中樞痛閾,起到鎮(zhèn)痛解痙作用。此外,溫里散寒藥如吳茱萸、附子等均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從而說明祛除風寒濕邪在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2)血瘀型:主要由于外傷導致脈絡破損,血液瘀滯,或由于病程日久,外邪留滯經(jīng)脈,也可見于久病體虛或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血行無力,以致氣血滯留脈中所釀成。 本型與痹阻型的不同之處在于外邪的表現(xiàn)較輕,而氣血瘀滯的證候較重。多見于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中期,病人多有典型的陽性體征和X線改變。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者可見頭、頸、肩、背以及上肢疼痛、麻木,其痛多為針刺樣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有力。治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藥可用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身痛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頸椎2號(葛根、沒藥、桃仁、紅花、白芍、甘草)、頸復湯(當歸、葛根、赤芍、川芎、紅花、桃仁、丹參、白芍等)、骨贅沖劑(血竭、三七、威靈仙、白花蛇等)。虛證者可見指端麻木,手部肌肉萎縮,指甲凹陷無光澤,皮膚枯燥發(fā)癢,頭暈眼花、面色不華,驚惕不安,脈弦細,或細澀。治以養(yǎng)血活血,舒筋通絡。方藥可用補陽還五湯、葛根二藤湯(葛根、鉤藤、雞血藤)。 (3)肝腎虧虛型:在以上兩型病變的基礎(chǔ)上,由于病程的遷延,精血的耗傷,可以導致“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肝”的情況。本階段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主要以筋骨為患,肝主筋,腎主骨,因而肝腎受累最著、成了典型的本虛標實證。癥狀可見患肢麻木疼痛,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耳鳴,失眠多夢,舌體瘦,舌質(zhì)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治以滋水涵木,調(diào)和氣血。方藥可用二仙湯、芍藥甘草湯、頸痛靈(人參、鹿茸、熟地、黑芝麻、黃芪、枸杞子、葛根等)、頸愈湯(黃芪、仙茅、鹿角膠、淫羊藿、白芍等)、填髓丹(熟地、人參、杜仲、鹿角膠、桑寄生、當歸等20 余味中藥組成)。培補肝腎是治療重點。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醫(yī)學方法僅供專業(yè)醫(yī)學人士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
|
來自: ll無為 > 《關(guā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