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生前家住北京市委黨校的宿舍,利瑪竇墓就坐落在車公莊大街的黨校院中。那個地方公共汽車的站名叫三塔寺,據(jù)說先前有寺在此。不遠(yuǎn)處有家很著名的清真餐館。我無數(shù)次地去過黨校,沐著樹蔭,圍著墓地,不知轉(zhuǎn)過多少圈。墓東是黨校禮堂,墓北是教學(xué)樓。墓墻外有大樹,看樣子有好幾百年了。
利瑪竇是意大利人,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來華,萬歷二十九年到北京,1610年去世。死后神宗“與以陪臣禮葬阜成門外二里溝嘉興觀之右”。利瑪竇以適應(yīng)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傳授西方科學(xué)知識為布道手段,傳著教,傳著西方文明,同時把我國的科學(xué)文化成就介紹到歐洲,做著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中國最早版本的《幾何原本》,就是他和徐光啟合譯的。
三塔寺東邊一站叫車公莊,在這個先前的中國“莊”里,佛寺、基督教徒墓、黨校、清真餐館,還有更多的過著世俗生活的百姓,就這樣和平共處著。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民族多是無神論者,但中國人口眾多,所以信教的總?cè)藬?shù)也相當(dāng)可觀。中國有宗教,無國教,土生土長的道教也沒能成為國教。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不信宗教,有的即便信了,也不見得有對待祖先一樣的虔誠來對待宗教。但中國人對待宗教的心胸又是天下最為寬容的,極少有異教徒之間的互不相容。所以,幾乎什么宗教都可在中國生存,并且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同時生存。
中國人把“忠仁孝”放在極高的位置上,對國忠,對人仁,對祖孝。我們善于與各色人等共生存。所以,所謂文明的碰撞,在中國不如說是文明的交融。只要不存排他心,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立足的豐厚土壤。也許正是有各種文明的交融,才使得中華民族如此的強大,如此的包容。信仰和諧相處,才有最美麗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