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蘇格拉底最有才華的學生,出生于雅典一個古老的名門貴族家庭,父系可以追溯至古雅典王卡德魯斯,母親是梭倫的后裔。20歲時,柏拉圖就學于蘇格拉底,后來前往埃及、北非等地多處游歷。他的著作基本上被保留下來了,主要有《申辯篇》、《斐多篇》、《會飲篇》、《理想國》、《蒂邁歐篇》、《法律篇》等。這些著作大多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在對話中,有很多是以蘇格拉底之名進行的談話,因此人們很難分清哪些思想是蘇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圖的。
柏拉圖把他之前幾乎所有的哲學思想都進行容納吸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他的思想的基礎理論是“理念論”(有時也譯為“相論”)。柏拉圖沿著蘇格拉底普遍定義的方法去尋找事物的共性。比如我們說一些事物是美的,但這些美的事物顯然并不永恒。那么有沒有超越于這些美的事物之上的、客觀存在的、永恒不變的美呢?就這樣,沿著蘇格拉底的方向,柏拉圖進一步認為,世界上美的事物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這些事物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們身上有美本身,這個美本身的理念才是真正實在的,是美的事物的本原。這樣,柏拉圖把世界分成了兩個:一個是理念世界,一個是現(xiàn)實世界。理念世界是純粹的、絕對的,而現(xiàn)實世界、具體事物則是相對的、不完滿的。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現(xiàn)實世界又是如何形成的,是神創(chuàng)的嗎?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幾乎沒有對物質(zhì)精神作出明確的劃分,在他們那里,外部現(xiàn)實世界本身就是充滿精神、富有靈氣的。柏拉圖則劃分出理念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并且把完滿、絕對、理性、高級、能動等性質(zhì)賦予理念世界,物質(zhì)世界則是呆滯的、物理性的、次等的、被動的。他堅持理念世界決定現(xiàn)實世界,精神決定物質(zhì)。絕對完滿的理念是具體事物的模版、模型,事物只是理念的摹本,是理念的仿造。那么是誰創(chuàng)造了理念模型,理念模型又怎樣規(guī)定了具體事物呢?柏拉圖這種二重劃分的思想輕而易舉地導向了神創(chuàng)論。他說:“這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主是用什么樣的模型來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的呢?他用的是永恒不變的模型呢,還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模型?如果這個世界是美的,而他的造物主是好的,顯然創(chuàng)造主就得要注視著那永恒不變的東西,把這種東西當做模型。”他說創(chuàng)造主創(chuàng)造世界的時候,是把理性放到靈魂里邊,再把靈魂放到事物里面。
柏拉圖宣稱人的靈魂是不朽的、輪回的。靈魂由3部分組成,即欲望、意志(激情)、理性。人的肉體有饑渴等需要,這就是欲望,它的目的在于快樂;理解、克制和規(guī)范欲望的,就是理性。在它們之間的,就是意志。人的意志有時候偏向于欲望,有時候又偏向于對欲望的克制。他說,理性好比人,意志好比獅子,欲望好比野獸。如果獅子不聽人的話,野獸就四處興風作浪,人就失去常態(tài);如果獅子服從人,又能力服群獸,人就會生活在幸福安寧之中??梢?,柏拉圖的安寧主要說的是理性的強大,靈魂的和諧安寧。
理念論和靈魂輪回說還導致了他的學習回憶說。他認為,真理性的理念最初潛在地存在于人的心中,學習就是喚起對它的回憶,因為我們的靈魂以前就存在這些理念。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習,是我們前世就已經(jīng)獲得了某些方面的知識,在出世時把它忘記了,后來通過各種感官的作用又重新獲得了原來的知識。所以,學習只不過是對前世的回憶。他還認為,回憶真理、憶起理念的過程,也是凈化、升華靈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靈魂離外部的感性世界越來越遠,離真理越來越近。
柏拉圖之后,他創(chuàng)立的學園派存在了900年之久,如果不是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對之強行關閉的話,也許還要長期地存在下去。后世許多思想都來源于柏拉圖的一些“偉大的謊言”(威爾·杜蘭特語),或是受其影響。例如,中世紀前期“天堂”、“煉獄”和“地獄”的觀念,可以追溯到他的《理想國》;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歐洲中世紀的一種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它運用理性形式通過抽象而煩瑣的辯證方法論證基督教信仰)對宇宙的看法大都源自其《蒂邁歐篇》;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唯實論,則可以看做是對理念論的一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