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文言文解題技巧與考點梳理

 若愚老人 2012-09-10
中文言文解題技巧與考點梳理

 

高中文言文解題技巧與考點梳理

一、有關實詞的推斷方法

語境分析法(根據(jù)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是不定項的,完全采用逐詞逐義識記,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結(jié)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的。例如:(04年江蘇高考題)“C.人懷異意,以沮新政”,題目中給的詞義是:阻止。我們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可以判定是正確的。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沮”前有連詞,后有賓語,可見是動詞,與上文“人懷異意”參悟,推斷其意義并不困難。

 

結(jié)構分析法(根據(jù)整句中對應詞語的意思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兩兩、三三的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例如:“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也?!保ā肚袀鳌罚?。上下句以“而”相連,表并列關系,據(jù)“亡國破家”這個并列結(jié)構的短語可推知“圣君治國”亦當為并列關系,譯為“圣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jié)構顯然不相對應。

 

語法分析法(根據(jù)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句子的結(jié)構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shù)?。例如:?008年江蘇高考題)“  D.或多惶懼,失其常度 ”,題目中給的詞義是:度:考慮。“度”字前有動詞“失”,上下聯(lián)系起來,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該是“風度”的意思,“考慮”是動詞,明顯不當。

 

聯(lián)想推斷法(根據(jù)學過的知識推斷詞義)

高考文言文閱讀所考查的實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善于根據(jù)課內(nèi)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異同,以解決試題中的實詞詞義問題。例如:(2005年江蘇高考題)B項“強飲客,客辭”的“辭”可解釋為“拒絕”,“王子皇孫,辭樓下殿”出自課本《阿房宮賦》,其中的“辭”可解釋為“辭別”。 A項中“謝”都解釋為“道歉”、“請罪”,“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選自課本《鴻門宴》。C項中“引”都可解釋為“舉起”、“端起”,“引壺觴以自酌”出自課文《歸去來兮辭》。D項中“數(shù)”都解釋為“屢起”、“多次”,“數(shù)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出自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

 

鄰字幫助法(根據(jù)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jié)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偏義復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復詞是同義復用。例如:“曹操之眾遠來疲敝”中的“敝”,根據(jù)它與“疲”相鄰的特點,可以推斷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勞”。再如:“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jù),雄才奮用之秋也”,其中“沖”按常見義比較費解,如果由它的鄰居“幼”字來幫助的話,則迎刃而解,可以推斷是“年幼”的意思。

 

成語對應法(借助熟知的成語推斷詞義)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后,便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例如:(2007年江蘇高考題)“進之布指算,不爽”,“爽”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直率、痛快,二是違背、差失,其義項可分別見于成語“英姿颯爽”、“屢試不爽”。再考慮上下文的語境,即可推斷解釋為“差錯”是正確的。

 

代入檢驗法(借助題干所給的義項推斷詞義)

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題,最簡單的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放入各自的具體語境中去貫通文意,解釋準確而無滯礙之處者即為正確答案。

例如:(2007年江蘇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錯

B.志義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殺

C.進之此時案腰間刀伺道濟    伺:等候

D.道濟趨下階    趨:快走

【試題解析】A項“爽”解釋為差錯,顯然合文意;B項“刑”為動詞,解釋為“宰殺”方與上文兩人結(jié)義相符合;C項是說找機會觀察發(fā)現(xiàn)“有異言,則殺之?!保越忉尀椤暗群颉本筒环仙舷挛牡囊馑?,應解釋為“窺探、觀察、窺伺”,所以這個選項錯誤。D項正確,“趨”和成語“趨之若鶩”中解釋義同,都是快走,所以正確。解釋文言實詞的意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必考內(nèi)容,要提高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能力,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字形推斷法  例如,豐則貴糴,歉則賤糶     糴:買米  糶:賣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二、虛詞的判斷

語境推斷法

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例如《廉藺列傳》中有這樣一個句子:“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薄氨亍睉摻忉尦墒裁矗私贪娴慕滩挠羞^變更,有解釋成“一定、實在”的,也有解釋成“如果”的,拋開句子的語言環(huán)境,這兩個似乎都能說得通。但如果能夠從語境角度加以分析,實際上不難分辨。這是當時尚為門客的藺相如對趙王說的一句話,如果解釋成“一定、實在”,不符合藺相如的身份。退一步講,即使后來藺相如“拜為上卿”,也不可能這樣說,無論如何,這包括著對趙王的不敬,如果藺相如真這樣說,那么藺相如就不是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了。這實在是一個脫離語境的解釋。解釋成“如果”語氣就委婉得多了。

又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四川卷)

A、隱于壺山之陽        室西連于中閨    

B、乃為英設壇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待以師傅之禮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D、怪而問之            拔劍撞而破之

【試題解析】該題答案是D,B項兩個“乃”的意義就要根據(jù)語境來作分析。“乃為英設壇席”是樊英屢次不應安帝征詔,安帝就在在多年禮待樊英之后,設壇席,待以師傅之禮,“乃”應該解釋為“就”?!岸吣艘愿锟紦舳笾闭Z出《石鐘山記》,蘇軾對以斧斤考擊而去探尋石鐘山命名的方式極不理解,在文章開頭就說對這個方法“余尤疑之”,在“寺僧以小童持斧”時,他又“固笑而不信也”,所以,這個“乃”應該解釋為“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全句關照法

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識,許多虛詞的意義不實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此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如作語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語氣“息息相關”。作語氣副詞的“其”可作感嘆、揣測、反問、希望、命令等多種語氣,必須與整個句子結(jié)合起來分析。

例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湖南卷)

A.逮乎來世,周子復生于斯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綴以排比之句        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D.上與《詩經(jīng)》、《周易》同風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試題解析】該題答案為B,A項前“乎”相當于“于”,后“乎”與句子整個語氣配合,表疑問語氣。C項第一個“而”解釋成“但是”,后一個“而”表并列關系,不譯?!安谎苑ǘㄎ词蓟蛭伞边@個句子中,“不言法”與“法未紊”之間顯然存在著轉(zhuǎn)折關系;“所謂忠者不忠”與“所謂賢者不賢”無論從語法結(jié)構還是從語意上分析,都極其相似,從全句來看,是并列關系的連詞,在這里可以不譯。

 

句位分析法

一些虛詞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如“其李廣將軍之謂乎”,因為“其”不能作主語;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破璧”,在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語氣副詞,一定)無忘乃父之志”。

例如: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四川卷)

A.以郡更察廉為樓煩長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C.得赤丸者斬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

【試題解析】答案為B。A項都是介詞,憑……的身份。B前一個是副詞才;后一個是副詞于是、就。C項都是……的人。D項都是副詞將要。

 

語法分析法

一個詞在句子中的語法作用是不一樣的,如果作主語,就是名詞或代詞,作謂語就是動詞或形容詞,如果作狀語,就是副詞、形容詞或介賓短語。虛詞也是如此。比如有虛詞“以”的四個句子:

① 俅以幸臣躐躋其位;②得全首領以沒;③扈從以行;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個規(guī)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詞,“以”為介詞;“以”后面是動詞,“以”為連詞。由此可知,題中①、④兩句是介詞,用于名詞之前,與名詞構成介賓短語,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義不同;②、③同為連詞,都是用于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關系,用法意義相同(表目的,用來)。

又如: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北京卷)

A.三請,不見許      徒行見公曰

B.令國致樂不已      狗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驅(qū),及之康內(nèi)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試題解析】答案是D,A項“見”分別解釋為“被”和“拜見”,“見”后分別是動詞“許“和名詞“公”。B項“已”分別解釋成動詞“停止”和副詞“太、過分”,兩句“已”前都有副詞“不”,但前句“已”后已經(jīng)沒有其他詞語充當謂語,而后一句有形容詞“厚”充當句子謂語。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語法結(jié)構來判斷其意義。

 

代入檢驗法

將判斷出來的意義代入句子中,若結(jié)合上下文,語意通暢,即可驗證準確。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轉(zhuǎn)折的意義,若判斷為承接關系,可用″就、隨后、那么″替代,若判斷為轉(zhuǎn)折關系,則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語意不通暢,則說明判斷不準。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重慶卷)

A、其人已去,追而還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晝則默誦,夜則閉戶

   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

C、不得已而為盜耳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D、為之大慟,出私錢以濟之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試題解析】答案為B,兩個句子都是兩個則連用,表并列關系。A項的“其”,分別是“那”和“他的”,單純從結(jié)構上看,似乎差不多,但仔細推敲,如果采用代入法,就會發(fā)現(xiàn),“其人”不能解釋為“他的人”,而“其妻”不能解釋為“那個妻”。同樣,C項兩個“而”,前一個表順承,相當于“就”“才”,后一個表轉(zhuǎn)折,相當于“但是”, D項兩個“為”分別是“因為”和表被動。如果代入嘗試一下,立馬可以作出判斷。

 

三、特殊句式的理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其中較難理解的是倒裝句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常規(guī)語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即主語在謂語前,謂語在賓語前,修飾語在中心語前;但有時因修辭、強調(diào)等的需要語序會發(fā)生變化。

   

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font>

(1)用“者……也”表判斷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3)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北朝民歌《木蘭詩》)

 

(5)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① “臣本布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保ㄖT葛亮《出師表》)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且相如素賤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莊子《魚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②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蘇洵《六國論》)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無標志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例如:

         ①劉備天下梟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 察今》)

  劃線的這個句子同樣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jié)構(所……的地方)充當?shù)?。全句翻譯為: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點: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

 

被動句,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也叫意念被動句。

  古代漢語中有標志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

 

(1) 用“于”表示被動關系。

         用介詞“于”引出行為的主動者,“于”放到動詞后,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動詞“禽”的后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坝凇笨勺g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是被動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動的詞“于”。

  

(2)用“見”來表示被動關系。

         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后加“于”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偾爻强植豢傻?,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我擔心被您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3)用“為”表示被動關系。

         “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偃舯称溲?,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蹍菑V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萦腥绱酥畡荩鵀榍厝朔e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⑥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傩哦娨桑叶恢r,能無怨乎? (“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

 ?、谟瑾q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畚岵荒芘e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古代漢語中無標志的被動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這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義來判別。例如:

 ?、偾G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诼莳q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鄹嫡f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注意點:“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保ā洞鹚抉R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就是此種用法?!吧⒘拢雀敢姳?。”(《陳情表》)其中的“見”不表示被動,可以理解為“我”。還有,“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同上)上面的兩個“見”都相當于代詞“我”,指的是劉蘭芝,后面都接動詞。這是一個難點,注意理解掌握。

省略句,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xiàn)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xiàn)代漢語習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 主語的省略,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

 ?。?)蒙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保ㄋ抉R遷《鴻門宴》)

 ?。?)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詩自序》)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王)曰:“不若與人?!?/font>

 

2. 謂語的省略,就是把謂語省略掉。例如:

         ①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3. 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荀子》)

 

4. 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中的兼語。例如:

         ①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左傳.肴之戰(zhàn)》)

         ②鄭穆公使(人)視客館。(《左傳.肴之戰(zhàn)》)

③屠懼,投(之)以骨。 (蒲松齡《狼》)

 

5. 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 例如:

         ①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戰(zhàn)國策.千金市馬)

         ②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司馬遷《鴻門宴》)

         ③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蒲松齡《促織》)

④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陶淵明《桃花源記》)

 

6. 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至遠),功在不舍 (荀子《勸學》)

 

翻譯應對策略:“補”字法,根據(jù)句意補出相關的省略成分。

 

倒裝句

介詞結(jié)構后置(也稱狀語后置)

1.“于”為標志。

例如:“青,取之于藍,勝于藍?!薄秳駥W》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2.“以”為標志。

例如:“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成分

例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 “生乎吾前”中“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主謂倒裝

  感情較強烈;謂語由形容詞充當。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東阿。 《晏子治東阿》

  渺渺兮予懷。 《赤壁賦》——我的心思飄得很遠很遠。

快哉此風! 《黃州快哉亭記》

 

翻譯應對策略:根據(jù)“調(diào)”字法,把主語提前,謂語放到主語后面

 

賓語前置

按賓語的詞性, 文言文中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1.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等否定副詞的否定句。在這種否定句里,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譯文:“古時候的人沒有欺騙我呀?!?/font>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余”,放在動詞“欺”的前面。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現(xiàn)代漢語的順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font>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自”,放在動詞“信”的前面。翻譯時應該按現(xiàn)代漢語的順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無定代詞作主語的否定句。在這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這是否定句。它的主語是“莫”“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賓語“我”也是代詞,現(xiàn)代漢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2. 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在古代漢語里,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什么了嗎?’”

  這是疑問句,“何”是疑問代詞,它充當動詞“操”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xiàn)代漢語的順序,應是“大王來操何?”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文:“沛公在哪里?”

這是疑問句,“哪里:是疑問代詞,它是動詞在“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xiàn)代漢語的順序,應是“沛公在安?”

 

3. 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xiàn)象古漢語并不多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diào)的賓語,動詞是“知”、“解”?!熬渥x”、“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4. 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君王不憂慮自己流亡在外,卻擔心臣子們,真是仁惠到極點?!?/font>

  句中“亡”,“群臣”分別是“恤”,“憂”的賓語,“是”“之”都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該不會要責備你吧?”

  句中“爾”作“過”的賓語,借“是”把賓語前置,以示強調(diào),即“過爾”,“過”在這里是“指責,責備”的意思。

像成語“唯利是圖”,“惟命是從”,“惟你是問”“唯才是舉”“惟馬首是瞻”等等,就是這種格式,其中“惟”譯成“只”“只是”或“?!薄耙欢ā钡龋笆恰笔翘豳e的標志,不譯。

 

5. 特殊情況:

 ?。?)“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你)

 ?、?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她)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我)

 ?。?)“見”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如:

  ① 府吏見丁寧(我)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我)

 ?、?望見?。ㄎ遥?/font>

  除此之外,還有現(xiàn)在常用的“誠請見教”“望見諒”“請勿見笑”,都屬此用法?!耙姟笨勺g為“我”,即“誠摯地請求教導我”“希望原諒我”“請不要譏笑我”。

?。?)“自”字解釋為“自己”時,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如現(xiàn)代漢語的“自制、自殺、紫紋、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詞語,可以說都是古代漢語結(jié)構遺留在現(xiàn)代漢語里的合成詞。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忌不自信”中“自信”應理解為“信自”。

 ?、?舉賢以自佐

③ 何不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第二種 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jié)合,組成介詞結(jié)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下放在介詞之前:

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譯文:“我跟誰在一道呢?”

“誰與”是“與誰”,“與”是介詞,“誰”是疑問代詞,充當介詞“與”的賓語,前置到“與”的前面。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diào)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以”的賓語前置。如:

  ① 余是以記之……(蘇軾《石鐘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這件事……”

  “以”是介詞,“是”是賓語,“是”提到“以”的前面。

 ?、?一言以蔽之

 ?、?夜以繼日

  “一言以蔽之”,賓語“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強調(diào),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繼日”,賓語“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來繼續(xù)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繼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繼日”。

像成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坐以待斃”等都屬于這種格式。

 

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這里的“東”“南”“北”“西”都是方位詞,都充當“向”的賓語,放在前面,以示強調(diào)。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應是“向東”“向南”“向北”“向西”。

翻譯策略:根據(jù)“調(diào)”字法,將賓語提到相關的動詞或者介詞的后面。

 

定語后置

   定語后置一般有標志性的詞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特點把它歸結(jié)為四種常見的形式:

  1. 中心詞+之+后置定語例如:

    ①(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今)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②(古)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今)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就為他的人民憂慮,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替他的君主擔憂。

③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ā肚袀鳌罚ǜ呱械娜苏l又能讓自己清潔的身子,蒙受污濁的外物[污染]呢!)

①②句中的中心詞分別是“爪牙”、“筋骨”、“廟堂”、“江湖”,后置定語分別是“利”、“強”、“高”、“遠”,四個“之”是定語后置句的標志,無實在意義。

 

 2. 中心詞+之(而)+后置定語+者例如:

    ④(古)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今)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要吃一擔糧食。

⑤(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這四種人,是天下無依無靠的走投無路的老百姓。

⑥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富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卻到了那里)

⑦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發(fā)出鏗鏘的聲音的石頭,到處的石頭都是這樣的)

④⑤句中的中心詞分別是“馬”、“窮民”,后置定語分別是“千里”、“無告”,標志性的詞語分別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當現(xiàn)代漢語中聯(lián)系定語和中心詞的結(jié)構助詞“的”。

 

3. 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如:

    ⑧(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促織》)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養(yǎng)了一只蟋蟀。

⑧句中的中心詞是“少年”,后置定語是“好事”,“者”是標志性詞語。

⑨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這是挑選狹長形的桃核來雕刻的)

⑩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有些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當即就把它刻出來

⑾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況且將軍您的可以用來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勢,就是長江)

⑿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想找一個可以出使秦國向秦國回復的人,也沒有找到)

⒀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

 

提醒注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后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子,有時也在定語后面加“者”字?! ⒁獾氖?,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后置。

 

文言常見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確地進行文言文翻譯非常有幫助?,F(xiàn)將常見的固定句式匯集如下:

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例: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因此不積累半步一步,就無法達到千里之外;不匯集細微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海。

 

……,抑……,譯為“是……,還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或者考察其成敗的事跡,不都是由于人事所決定的嗎?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例:質(zhì)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shù)十騎,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后亭》)——天剛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幾十名巡邏的騎兵,幾乎沒法逃脫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譯為“把……怎么辦呢?”“對……怎么樣呢?”,如果之間沒有插入名詞、代詞和詞組,則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有詢問怎么處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沛公說:)“現(xiàn)在出來了,沒有告辭,對這怎么辦呢?”

 

6.如……何,譯為“對……怎么辦”。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對太行、王屋怎么辦?

 

7.奈……何,譯成“把……怎么辦”。例: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冶鄴》)——三老不回來,把他們怎么辦?

 

8.是故,是以,譯為“因此,所以”。例: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有,師之所存也。(《師說》)——因此,無論(身份)高貴還是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9.所以,譯為“用來……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們離開父母親屬來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譯為“不也是……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孔子說:)“學習并且經(jīng)常溫習所學知識,不也是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氣,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嗎?”

 

11.有以……,無以……,譯為“有可以拿來……的”,“沒有可以拿來……的”。例1:吾終當有以活汝。(《中山狼傳》)——我總會有可以拿來使你活下去的辦法。例2: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軍營里沒有可以用來作樂的東西。

 

12.庸……乎,譯為“哪……呢?”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我以道理為師,哪管他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譯為“難道……嗎?”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千里馬啊!

 

14.得無……一乎,得無……耶,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一你們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

 

15.無乃……乎(與),譯為“恐怕……吧”。例:無乃爾是過與?(《論語》)——恐怕是你們的過錯吧?

 

16.……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例:諺所謂“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裰V中說的“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說的虞國與虢國的關系吧。

 

17.孰與,以……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孰若,譯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比,怎么樣呢?

 

18.然則,譯為“既然如此,那么”。例: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這樣做官也擔憂,不做官也擔憂,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

 

19.有……者,譯為“有個……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促織》)——縣里有一個叫成名的人,讀書考秀才,但是多次沒有考中。

 

20.與其……孰若(無寧)……,翻譯為“與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與其坐著等死,哪如奮起抵抗拯救我們村莊?

 

21.能無……乎,譯為“怎么不……呢”。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誠信卻被懷疑,忠心卻被誹謗,怎能不怨憤呢?

 

22.(而)況……乎,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現(xiàn)在把鐘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又何況是石頭呢!

 

23.安能、何能、何得,這三種固定結(jié)構一般譯為“怎么能”。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怎么能讓我低頭彎腰去侍奉權貴,叫我不能開懷展笑顏!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剝絲,層層深入。

    

近幾年江蘇高考翻譯題中出現(xiàn)的文言句式

   2004年: 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譯文: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被動句“為……所”、意念被動句

 

2005年:  會里人鄭俶欲葬親,貸于人無得,城知其然,舉縑與之。譯文:正逢同鄉(xiāng)鄭俶要給親人下葬,向別人借錢沒借到,陽城知道了這個情況,把絹都送給了他。(“于”引導的狀語后置句)

   2006年:民,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譯文:(1)百姓,是我們的百姓。發(fā)放我們的糧食救濟他們,有什么不可以?(“也”為標志的判斷句)(2)土工洊起,民罷于征發(fā),非所以事天也。譯文:(2)土木工程再度興起,百姓被征集調(diào)遣搞得疲憊不堪,這不是用來侍奉上天的做法。(“于”為標志的被動句、否定判斷句、固定句式“所以”)

    

2007年:累世農(nóng)夫,父以義死友,子以忠死君。譯文:接連幾代為農(nóng)夫,父親因仗義為朋友而死,兒子因盡忠為國君而死。(沒有標志詞的判斷句)

    

2008年:(1)及得召見,遂見親信。譯文:(1)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見”為標志的被動句)(3)欲潛師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譯文:(3)想要將隊伍秘密轉(zhuǎn)移到江的南岸向劉尚靠攏,合并兵力抗擊敵人。(“于”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2009年:(2)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譯文:(2)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里,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主語省略句)(3)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譯文:(3)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么(什么原因)呢?(“于”引導的狀語后置句)

    

2010年:(1)斂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以”引導的狀語后置句、賓語省略句、主謂倒裝句))譯文:、(1)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人棺,我的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譯文:(2)讓我不因為財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慮,這是妻子對我的幫助吧。(判斷句)

(3)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今與是人飲而歡耶?譯文:(3)您所交往的都是當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現(xiàn)在竟與這種人喝酒取樂了?((判斷句、

    

2012年翻譯中句式要特別留心以下幾種

1. 賓語前置句:

①“見”表示“我”的提賓句

②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提前

③疑問句代詞賓語提前

④其他有標志詞的提賓句

2. 介詞“于”省略的狀語后置句和以“乎”為標志的狀語后置句

3. 以“為”或“為所”作標志詞的被動句

4. 定語后置句

5. 各種固定句式

 

信息篩選和評價題

   【備考提示】要看清題目要求,對題干作一字一詞地琢磨,找出題干中的幾組關鍵詞。

要求“篩選文中的信息”一般為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德情操、聰明才智、個性特征、行為舉止等。要準確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須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文言文方法:

第一,宏觀考慮,整體把握。閱讀時,要盡量將下列相關內(nèi)容篩選出來:①文中寫了幾個人(或什么事件);②主角是誰,與其他人有什么關系;③涉及幾件事,是誰所為;④事件反映人物的什么價值取向。這就要求考生速讀法或跳讀法,快速確定文中的粗略信息。

第二,微觀分析,抓住關鍵。它要求考生對文章中有價值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領悟、篩選、整合,為自己所用。為此,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關鍵章節(jié)。一篇文言文言簡意賅、內(nèi)容豐富,但文中總有圍繞一定中心的主要的重要的信息。我們應該準確抓住這些章節(jié)。②關鍵語句。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總結(jié)句、作者評述性的文字等。③關鍵性的詞語。要特別注意文中的代詞、文眼詞和表修飾的詞等,要加強對它們的分析、辨識。

 第三,審清題目,善用排除法。要善于運用排除法,將不符合題意要求的選項排除,這樣才能準確篩選出所需信息。必須注意每一個句子和題干規(guī)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證關系。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要注意題干的要求,尤其注意主人公(不要把別人發(fā)生的行為或品行張冠李戴)、關鍵詞(如“正面”、“側(cè)面”“直接”、“間接”、“表現(xiàn)”與“結(jié)果”等詞語)。此外,還要巧妙跳過命題人設題的陷阱。

[例] 2010全國卷: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膽識的一組是

①為書七八千言上時宰                     ②雷霆霜雪,可暫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斂當減                     ④裁煩剔穢,力任筆削

⑤亟宜奉版圖歸職方                       ⑥ 天兵繼至,汝禍不旋踵矣

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 ②是他上疏時打的一個比喻,與他的膽識無關;④是編修《元史》,講的是他文采好,與膽識也無關;⑤勸說梁王歸順的話。故正確答案B

 

(附2010年全國卷)王祎,字子充,義烏人。幼敏慧,及長,身長岳立,屹有偉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為書七八千言上時宰。危素、張起巖并薦,不報。隱青巖山,著書,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獻頌。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與宋濂耳。學問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碧鎰?chuàng)禮賢館,召置館中。累遷侍禮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賜金帶寵之。太祖將即位,召還,議禮。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寬大以為政,法天道,順人心。雷霆霜雪,可暫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斂當減?!碧婕渭{之,然不能盡從也。明年修《元史》,命祎與濂為總裁。祎史事擅長,裁煩剔穢,力任筆削。書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奉詔預教大本堂,經(jīng)明理達,善開導。召對殿廷,必賜坐,從容宴語。五年正月議招諭云南,命祎赍詔往。至則諭梁王,亟宜奉版圖歸職方,不然天討旦夕至。王不聽,館別室。他日,又諭曰:“朝廷以云南百萬生靈,不欲殲于鋒刃。若恃險遠,抗明命,悔無及矣?!绷和躐敺?,即為改館。會元遣脫脫征餉,脅王以危言,必欲殺祎。王不得已出祎見之,脫脫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爝火馀燼,敢與日月爭明邪!且我與汝皆使也,豈為汝屈!”或勸脫脫曰:“王公素負重名,不可害?!泵撁撊帘墼唬骸敖耠m孔圣,義不得存?!钡t顧王曰:“汝殺我,天兵繼至,汝禍不旋踵矣?!彼煊龊?。   節(jié)選自《明史?王祎傳》)

   

分析概括題

長期以來,高考文言文閱讀客觀題最后一題涉及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實際上考查的是對閱讀材料整體文意把握的能力。該題干擾項(即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選項)設置的基本做法是,在大體正確的說法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那么,這些不正確的表述究竟有什么特點?我們擬以高考題為例作一番研究。

 

1. 無中生有,即干擾項中的其人或其事不是文中固有的,而是命題者為了迷惑考生故意“杜撰”出來的。2004年江蘇高考錯在“蔡京……提出異議,但皇帝……的看法”。而文中“或言翰林學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詞“有的人”的意思,并不就是指蔡京,說蔡京提出異議純屬無中生有。再如2004全國高考第Ⅰ套試卷第14題B項說疏廣要求歸老故鄉(xiāng),“中途曾經(jīng)后悔”,這“后悔”一說在原文中也找不出任何根據(jù)。此外,2005年江蘇高考“陽城看到朝廷腐敗,皇帝又聽不進諫言”不是陽城酗酒的原因,文中無此表述。

 

2. 張冠李戴,即將甲做的事說成是乙所為,牛頭不對馬嘴。比如2010年遼寧卷第6題 D項“良淳見大勢已去,讓士兵逃生”,實際上讓士兵逃走的是進城的敵兵,不是趙良淳。此處干擾為張冠李戴。又如2009年全國卷第10題C項“而奸人趙君實與逃竄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錯誤,文中說的是“自德深到縣任職以來,君實呆在家中不敢出門。逃犯紛紛來自首?!薄疤痈Z之徒”是指四處流亡的人,而不是指與趙君實之流。此處干擾與前例如出一轍。

 

3. 曲解詞義,即抓住文中某些關鍵詞語歪曲理解。比如2010年廣東卷第8題 C項將原文“獲賊間諜”中表示“獲”之意理解成“被敵方獲知”,2010年江蘇高考第7題C 項“西兵未解”、“盜賊暴起于江淮”指西部邊境戰(zhàn)爭威脅未能解除、江淮地區(qū)盜賊作亂,并非指“西兵進攻江淮地區(qū)”。2010年重慶卷第10題C項“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寬恕”應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會計較”,古代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犯人”,而是“冒犯”,此處也是望文生義。2004年全國試卷第14題D項將原文“竟不見用”中表示“最終”之意的“竟”理解成“竟然”,均有望文生義之嫌。

 

4. 敘事混亂,即將幾件不相干的事生拉硬扯在一起,造成敘述的混亂。比如2004江蘇卷年第14題D項將蔡京便以翰林學士沒有擅離朝廷的先例為由提出異議,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一處與原文不符,應將“蔡京”改為“有人”,可從文中的“或”字找到答案。D項中將蔡京與有人做這件事混為一談,都當作了蔡京所為,造成敘述的混亂。

 

5. 時間錯位,即利用時間差將前面的事后置或?qū)⒑竺娴氖虑耙啤1热?007年江蘇卷第10題A項所敘述的事件時間顛倒,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亡命江湖”具體時間文中并未涉及。應表述為“高進之父親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殺人,后來亡命江湖;高進之十三歲時母親去世,高進之安葬母親之后,四處尋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將軍劉牢之”。再如2004年試卷第14題A項說,吏部尚書韓康伯之母“告誡康伯盡快提攜此人(指吳隱之)”;而從原文看,康伯之母對康伯說的是“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梢?,選項將提拔吳隱之的時間已由假想中的“將來”前移為眼前的“盡快”??梢哉f,利用時間差干擾考生的正常思維是命題者習用的手段,考生不可不察。

 

6. 強加關系,即事物之間本不存在某種關系而故意為之,有悖事理。比如2003年第14題C項為“義兵入關后,裴矩向煬帝獻計,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大亂,為全身遠禍計,對人盡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根據(jù)文意,該項錯誤有二:⑴由“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可以推斷,要免錯失良機,當不“遙為處分”,即裴矩對煬帝所希望的“早還”(京城)處理朝綱,而不是選項所言“主張當即平定”。此處干擾為妄加推斷,強加目的。⑵裴矩對煬帝“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的原因是“帝既昏侈逾甚”,而不是選項所言“為全身遠禍計”(這只是“對人盡禮遇”的原因)。此處干擾屬強加因果。

 

7. 以偏概全,即對有關問題的分析狹窄、片面,不能反映其全貌。比如2009重慶第7題D 項關于“鳥貪高,魚貪深而被獲”的原因,只提到“貪高、貪深”;至于“貪餌故”這個主要原因,則只字不提。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高考文言文整體文意題干擾項設置具有相當?shù)碾[蔽性、迷惑性,但只要我們把握命題規(guī)律,善于將選項與對應的原文對照起來細心閱讀,就一定能識別廬山真面目,獲得解題的成功。

 

文言文翻譯題

保證句子通順,語意正確的基礎上,關注要點。

    找準和譯準句中的關鍵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標志句式的詞語,即考試中的“給分點”。

 要恰當處理一些修辭格

 ① 互文不可直譯?;ノ?,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要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②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如保留比喻,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譯為“堅固的城防”。

 ③借代。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萬鐘”代高官厚祿等。

 

④委婉說法,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測一測

原   弊[宋] 歐陽修

農(nóng)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為吏者不然,薄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nóng)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農(nóng)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知務農(nóng)而不知節(jié)用以愛農(nóng),是未盡務農(nóng)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jié),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jié)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shù)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國家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jīng)用者老死今盡,而后來者未嘗聞金鼓、識戰(zhàn)陣也。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今衛(wèi)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驕如此,況肯冒辛苦以戰(zhàn)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zhàn),雖耗農(nóng)民,為之可也。奈何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長大壯健者皆在南畝,農(nóng)隙則教之以戰(zhàn),今乃大異,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故一經(jīng)兇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為兵,則恐為盜。噫!茍知一時之不為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古之長大壯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長大壯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盡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為僧、兵,則終身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有刪改)

1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相與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場功甫畢                                    甫:剛剛

C.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為廂兵                             籍:登記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鄙,見識淺薄。

【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易錯提醒】考查重點實詞“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備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huán)境。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視農(nóng)業(yè)所造成的惡果的一組是

①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shù)月

②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

③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

④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

⑤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

⑥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③是說后來的士兵;④是說饑荒時選廂兵的標準,⑥是作者的結(jié)論。

【高考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④是說饑荒時選廂兵的標準。

【備考提示】要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要注意從離中心最遠的開始排除。必須注意每一個句子和題干規(guī)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證關系。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要注意題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關鍵詞、“正面”、“側(cè)面”等詞語。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農(nóng)業(yè)是天下之本,當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愛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過古今施政的對比,揭示了宋朝農(nóng)民在利益被嚴重侵害下的悲慘遭遇。

C.作者認為,休戰(zhàn)以來的士卒已經(jīng)老邁,因此背軍糧的任務只好雇請他人來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壯的不種田,年老體弱的卻在田地勞作,有時吃的是豬狗食。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文中說:“國家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jīng)用者老死今盡,而后來者……其勢不得不驕惰……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弊髡哒J為,休戰(zhàn)以來的士卒已經(jīng)老邁逝世已經(jīng)都沒有了,后來的人未曾經(jīng)歷戰(zhàn)爭,士兵驕惰,禁軍背軍糧的任務自己不做,雇請他人來做。

【高考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易錯提醒】認真將題支與原文對照,注意時間的前后順序。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傮w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選項相關的句子,仔細地進行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  有個別選項是對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個詞翻譯得不對。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而今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3分)

(3)茍知一時之不為盜,而不知終身驕惰而竊食也。(4分)

【參考答案】(1)但是如今當官的不是這樣,只是處理公文、辦理政務罷了。

(2)耕種的人不再督責盡力耕種,消費者不再更具收入確定支出。

(3)只知道他們一時不去做盜賊,卻不知道他們一生都在驕橫懶惰竊取衣食。

【試題分析】(1)為吏、然、簿書聽斷;(2)督、用者、計其出入;(3)茍知、而、竊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韩国日本欧美国产三级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第五页| 九九九热在线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偷拍视频久久| 欧美日韩一级黄片免费观看| 冬爱琴音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道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黑人巨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黄色| 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毛片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一二三区| 在线观看国产午夜福利| 99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色播|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精品人妻少妇二区三区| 我想看亚洲一级黄色录像|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成成|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老外那个很粗大做起来很爽|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色拉拉|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传媒蜜臀| 色哟哟哟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加勒比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熟女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蜜桃|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四季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区一区二区三中文字幕| 日韩美女偷拍视频久久| 大屁股肥臀熟女一区二区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播放91| 亚洲一二三四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第二区| 99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色播|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熟女国产熟女二区三区| 美女露小粉嫩91精品久久久| 九九热精彩视频在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