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物館
(器皿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陶瓷,包括上始新石器時代,下迄當代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材料質(zhì)地多樣,工藝技法全面,表現(xiàn)題材豐富,歷史延續(xù)完整,比較全面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陶瓷的藝術成就。可分為色釉陶瓷、彩繪陶瓷、雕塑陶瓷等三大類,其中尤以彩繪類的青花瓷更為豐厚,明清兩代青花瓷高峰期的產(chǎn)品均有體現(xiàn)。
上為(清·乾隆)青花山水帶蓋壇,口徑7.5厘米,腹徑17.8厘米,足徑11厘米,高20.3厘米。壇蓋上繪有兩組竹葉紋,壇腹主體紋樣類似一幅生動、自然的山水畫。坐落于深山密林的村舍,營造出靜謐閑適的氛圍。從清早期開始,青花瓷彩繪使用了“分水”技法,因此提高了青花的表現(xiàn)能力,既能表達濃艷粗獷的紋飾,又能表現(xiàn)淡雅纖細之特點,不論遠山近水、跌宕高古、重巒疊嶂,還是陰陽反側(cè)、疏朗茂密,均能得心應手。
下左為(清·雍正)青花飛鳳紋磨口罐,口徑4.3厘米,高12.5厘米。罐圓體,小口,口沿收攏,罐身飽滿,斂腹,平底。通體施釉,底部露胎,口部磨去一周,工藝痕跡明顯。器表素白地上以青花繪鳳紋二。鳳紋展翅翩飛,尾羽飄舞,曲頸昂首,如欲啼鳴,身周散布流云及近似火焰的幾何紋作為襯飾。近口部及足部還勾描波浪紋及弦紋,構成響應。此罐外形小巧,但輪廓清晰,比例勻稱,所以頗覺大氣。釉面潔白,有玻璃光。磨口一周,顯露胎質(zhì),與光滑的釉層恰成對照。所施青花,呈色灰藍,稍顯枯淡,卻能細分深淺,在翎毛、腳爪、等局部加以重點強調(diào),使鳳紋更顯鮮明。而鳳鳥的頸部及尾羽均以細密的平行短線表示,一絲不茍,其效果奇特,裝飾性很強。上下的云紋初看散亂,其實云頭的方向有左右之別,聚散之分,很有趣味,填空的火焰紋,則為紋飾增添了自由率意的氣息。
下右為(明·嘉靖)青花魚藻紋罐,口徑6.8厘米,高12.8厘米。罐直口,短直頸,圓折肩,圓腹,腹以下漸收至底,足微外撇。罐外青花裝飾,頸、肩、足三部各飾不同圖案一周,腹部繪蓮塘游魚紋。畫面上塘水泛波,蓮花、蓮實、水蓮隨波漂浮,鯉鰱鯖鱖四魚穿游其間。蓮、魚、水草鮮明醒目,以青花濃淡不一的呈色,表現(xiàn)了不同的物象。由于“魚”與“余”同音,因此魚紋就成為富足的象征紋樣。魚紋在宋瓷上就已多見,明清瓷器上更為普遍。它常同蓮池組成魚藻紋。所謂魚藻紋就是以游魚、水草、荷花、浮萍等組成的裝飾紋樣。宋時初具雛形,元時以景德鎮(zhèn)青花器為代表,通常以兩尾游魚之間布滿水草、浮萍,以飄動的水草表示細細的流水,極為生動。明清時的官窯器常以鯖、鰱、鯉、鱖四魚為題材,表示“清白廉潔”。
(明·萬歷)青花仙鶴大瓷盒
上左為(清·乾隆)青花三友盤,高4厘米,直徑18厘米。盤撇口,弧腹,淺圈足。青白釉,釉色青白,釉汁瑩潤,胎薄,致密。青花淡雅。盤心松、竹、梅,盤外壁庭院人物,外底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上右為(現(xiàn)代)青花三果盤,高5.1厘米,直徑25.3厘米。敞口,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施白釉,并飾青花三果圖案。底滿釉,足邊無釉。盤內(nèi)口沿用青花飾繪一周回紋,內(nèi)壁繪有三組折枝花果,分別為石榴、枇杷和荔枝。盤內(nèi)底在兩周青花弦線內(nèi)繪有一菊花圖案?,F(xiàn)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藝,往往體現(xiàn)在胎細膩,釉色潔白,青花圖案顏色翠藍并伴有浮于釉面的感覺。此盤內(nèi)的三果圖案源自明代永樂和宣德時期,喻示有多子多福,子孫萬代之意。分析此圖多給人以呆滯死板的感覺,這是補色的工藝所至,形成了成品率高,工藝簡單,節(jié)約成本的現(xiàn)代生產(chǎn)工藝的特點。
下左為(明)青花富貴千秋罐。
下右為(清初)青花茶花水仙小罐??趶?.4厘米,高12.5厘米。圓口,短頸,圓肩,鼓腹較直,足內(nèi)斂,圈足。內(nèi)外施白釉,醬口邊,足底滿釉。外部飾有青花紋飾,從口沿直腹底邊共飾五道青花弦線。肩飾青花如意云頭紋,腹壁繪有青花折枝茶花和水仙花。此圖成為這件器物的主題圖案。清初瓷器中的,常以醬口作為口沿的裝飾,特別在民窯器中較為常見,青花花卉的畫法繼承了晚明時期雙線平涂的繪畫技法。圖案自然流暢。此時的青花料由于采用的是國產(chǎn)青料,色澤略顯得灰暗,這一缺陷不能掩蓋陶工們賦于畫面生動的活力,也不會使他們生動自然的筆觸減色。
(清)青花魚龍變化大盤
上為(清)青花冰梅開光博古圖罐。
下左為(明)青花人物瓜棱罐,口徑5.2厘米,高10.3厘米。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平底。器身為瓜棱式,罐外以青花描繪:一男子頭帶冠巾,身穿長褂,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吹簫自樂,庭院中花朵怒放,花葉舒展,表現(xiàn)出人們安逸和諧的生活情景。萬歷時瓷器器型豐富,幾乎日常實用器和陳設品都可在同期的瓷器中見到,裝飾技法多樣,有鏤雕、鏤孔、開光、暗刻等,青花紋飾開始采用淡描、鐵線描及涂抹手法,鐵線勾描人物圖,是此時流行的畫面。此罐造型為嘉靖、萬歷時期最為流行瓜棱形,青花色澤淡雅,紋飾布局繁密,青花線條纖細,具有典型的萬歷青花器特征。
下右為(明)青花鉤蓮罐。
(清·康熙)青花牡丹壽石盤,口徑34.2厘米、足徑19厘米、高6.2厘米??滴跚嗷ù稍谔沾墒飞弦郧迕魉手Q,彩料發(fā)色鮮麗純正,代表著入清后青花瓷器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件大盤的紋樣布局是康熙間的典型繪法,在周沿大花瓣之間的空白處,加飾錦紋,烘托主體紋樣。盤中的牡丹山石及各色花叢都吸收了傳統(tǒng)繪畫的營養(yǎng),宛若一幅水墨花卉圖。
上為(清)青花蕃蓮缸。
前左為(清)青花勾蓮牡丹罐,口徑6.5厘米,高12.5厘米。罐圓口,短頸,豐肩,平底,近底漸收。胎厚釉色青白,青花灰蘭,口部有青花、弦紋兩道,肩部有四個云肩紋。形似如意,繪變形鳳凰,罐腹折枝牡丹,近底亦為兩道弦紋。此罐肩部所繪云肩紋,元代就有,一般用在琢器的肩部。它以兩根細線夾一根粗線繪成,粗細線之間距離十分狹窄,給人以兩道銀邊的感覺。圖案多填海水,花卉等。一般認為瓷器上的云肩是服飾上“云肩”的移植。
前中為(清·康熙)青花夔龍馬蹄瓶,口徑3.8厘米,高18厘米。這件馬蹄瓶前后各繪一夔龍,頭面上昂至瓶頸,龍的身形鋪張器身,造型與裝飾紋樣實現(xiàn)了有機的結合。因器形極似馬蹄而得名。足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前右為(清·康熙)青花菊花山石罐。
(明·嘉靖)青花嬰戲紋大罐,口徑24.2厘米、腹徑34厘米、足徑26.3厘米、高34厘米。此器直口、卷唇、短頸、豐肩、碩腹,腹自中部以下漸收斂。通體施透明釉,以青花為主要圖案。其口沿、肩、足等處飾有兩道弦紋,肩部為錦地開光,足則為一圈仰蓮花瓣紋。腹部描繪一群天真爛漫的兒童嬉戲玩耍。通體用回青料繪制花紋,青花呈色鮮艷,藍中泛紫紅,底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款。雖然早年曾經(jīng)鋸復,仍不失明嘉靖時期官窯的典型風范。
左為(清·康熙)青花錦地花鳥盤,右為(清·康熙)青花仕女戲嬰盤
(清·乾隆)青花四足壺,口徑12厘米,腹徑15.2厘米,足徑12厘米,高17.5厘米。乾隆朝青花瓷器產(chǎn)量較高,傳世品較多。此時官窯青花喜用“點彩”,追慕明代宣德青花的鐵斑效果,在紋樣中點繪斑點。這件四足壺,是乾隆間的典型器物。青花發(fā)色濃麗,加飾斑點。主體紋樣為佛家“八寶”: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分別象征不同的吉祥含意。
左為(清·宣統(tǒng))青花三友碗,口徑13.4厘米,高6.7厘米。完整清代宣統(tǒng)年間的青花瓷器突顯崢嶸,一反同光以來的平庸與衰減,胎體潔白細膩,釉色清新濃麗,令人耳目一新。在陶瓷史上,素有宣統(tǒng)青花“回光返照”之說?!叭选敝浮八芍衩窔q寒三益友”。足底有“大清宣統(tǒng)年制”六字款。
中為(清·道光)青花番蓮蓋碗,口徑11.5厘米,高9厘米。
右為(清·康熙)青花花卉壓手杯??趶?.5厘米,高6厘米。杯呈花口,腹部較直,圈足。外璧白地繪青花紋飾,圈足內(nèi)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此碗采用單線平涂方法,描繪了一幅桃花盛開的春日美景。青花色調(diào)淺淡,紋飾雖器滿全身,但以青料繪花葉,以白釉表示花朵,使畫面達到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效果?;ǘ涫皆煨?,使器物造型與紋飾合諧統(tǒng)一于一體,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傳統(tǒng)意義上的青花器物,是以青料在釉下描繪主體花紋,但此碗主體紋飾卻采用留白方式,即以白釉表示花朵,以青料描繪花葉。這種方法早在元代青花瓷上就開始采用,其特點是使釉色產(chǎn)生變化,達到更加裝飾效果。此碗款識為偽托款,為康熙器物仿寫明代成化年款。
(明中期)青花花果提梁壺,口徑10.5厘米,高21厘米。此壺直口、短頸、豐肩,圓腹,脛略收斂,呈平圈足底,肩上端附有一提梁,壺側(cè)有一流,附蓋,蓋頂是一寶珠形鈕。通體施透明釉,蓋與肩飾青花如意紋,流與梁飾火焰紋,口沿及肩、腹下處各有一道弦紋,腹部的折枝花卉紋為主體紋飾,其脛則為變形仰蓮瓣紋。折枝花是明中期成化、永治、正德時期花卉裝飾的常見形式,與文人畫冊頁手卷中折枝花題材增多不無關系。
左一為(清)青花山水紋美人肩瓶。
左二為(清·乾隆)青花釉里紅花蝶天球瓶,口徑7.8厘米,高39.5厘米。瓶器型高大規(guī)整,敞口、直頸、溜肩、鼓腹、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滿飾青花釉里紅花蝶紋,釉面瑩潤細膩,青花釉里紅色澤純正,紋飾繪眾蝶紛飛于百花叢中,頗富自然情趣。口沿及底邊飾青花下垂如意云頭紋和焦葉紋各一周。青花和釉里紅雖均屬于高溫釉下彩,但二者性質(zhì)不同,對窯內(nèi)氣氛的要求也有差異。將兩者施于一器之上,并且要求紅、藍二色呈色純正穩(wěn)定,決非易事。青花釉里紅始燒于元代,明代早中期均有生產(chǎn),但色澤純正的制品并不多見,直到清代雍正時,這一品種的燒制技術才趨于成熟,乾隆時期的青花釉里紅器物呈色都很穩(wěn)定,深淺濃淡互為補充,和諧統(tǒng)一,所繪花鳥和青葉紅花更具寫實藝術風貌。
右二為(明·天順)青花“攜琴訪友”梅瓶,口徑5.5厘米,高29厘米。此瓶小口、圓唇外卷、短頸、肩略豐,腹自上而下漸內(nèi)收斂,呈平底。通體飾透明釉,青花描繪的主要圖案有:一老者在前行,一仆人抱琴隨后,主仆二人行進在山間小道上,目的是:攜琴訪友覓知音。瓶口沿、肩、足處飾有弦紋、纏枝花卉及蕉葉紋等。瓶身上半部所繪青花卷云紋飾,行筆靈活,是明天順時期具有獨特風格的青花紋飾。
右一為(現(xiàn)代·福建)脫胎藍漆花瓶。
(清·雍正)仿宣德青花白花盤,口徑33.3厘米,足徑20厘米、高6.2厘米。藍底白花的青花瓷少于白底藍花,其工藝難點在于大面積的藍色不易均勻。這件大盤,藍底面積較大且較為分散,卻能勻凈整齊,發(fā)色統(tǒng)一,是難得的上品。在白色花紋中又用剔刻手法,刻出花葉的脈絡,形成淺浮雕效果。白花布局疏朗勻稱,色澤對比強烈鮮明,是陶瓷裝飾設計的典范。
(現(xiàn)代·江蘇)脫胎金漆23頭咖啡具
(現(xiàn)代)紫檀木雕牧童
左為(現(xiàn)代·福建)脫胎綠漆鑲口瓶,中為(現(xiàn)代·福建)脫胎藍漆踏雪尋梅雙耳瓶,右為(現(xiàn)代·福建)脫胎朱漆大瓶。
(現(xiàn)代)硬木雕刻雙獅戲球馬鞍
(現(xiàn)代)六眼暗八仙糕餅模
上左為(現(xiàn)代·廣東)金漆木雕花鳥家具配件,上中為(現(xiàn)代·上海)雙面竹雕荷花春蠶臂擱,上右為(現(xiàn)代·廣東)金漆木雕家具配件,下左為(現(xiàn)代·江蘇)脫胎雕漆劉海戲金蟾,下右為(現(xiàn)代·廣東)素白木雕蟹簍。
臺灣著名收藏家王度夫婦捐贈的織繡藏品,詳情請移步女紅心境——王度織繡藏品展(上輯)… 、女紅心境——王度織繡藏品展(下輯)…。
左為(清)白地平針繡青綠山水挽袖。
中為(清)白緞地三藍拉梭繡庭園仕女挽袖,505×95毫米。“三藍繡”取多種深淺不同的藍色購成圖案,是受青花瓷器影響而生成的著名刺繡針法。挽袖是清代上衣袖口的帶狀邊飾,起于乾隆,流行至同光。李斗《揚州畫舫錄》:“女衫以二尺八寸為長,袖廣尺二,外護袖以錦繡鑲之?!奔粗竿煨?。此作繡跡工致均勻,堅實挺括,是三藍繡中的珍品。
右為(清)白緞地拉梭繡亭臺樓閣挽袖,512×95毫米、512×110毫米。這兩條繡作分別取自兩副挽袖,寬窄不一,表現(xiàn)內(nèi)容也不同。但是所用針法相同,都是“挽針繡”。挽針繡也叫拉梭繡,做法是用大小二針互相配合,大針用于盤排線條,小針用于釘固,形成條狀繡痕。這里的挽袖除挽針繡之外,尚于花朵、樹葉、佛手等處加飾“珠繡”,以為點綴。所繡亭樓塔橋、樹木花卉無不精準簡練,構成了山水畫般的意境。
上左為(現(xiàn)代·湖北)黃釉劃花壽字提梁壺,上右為(現(xiàn)代)黃釉四耳帶蓋砂罐,下左為(現(xiàn)代)紅釉雙耳帶蓋砂罐,下右為(現(xiàn)代)茶色釉五耳酒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