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代不明(含對象不明)
(一)指代不明
主要指代詞指代不明。代詞有兩種情況:一是指示代詞,如“此”“這”“這方面”等;二是人稱代詞,如“自己”“他(她)”等。
指示代詞指代不明指前面的句子敘述了兩種以上的事實情況,后面的句子中用指示代詞“此”或“這”等來替代前面兩種以上的事實情況,造成后面的句子有兩種以上的理解。另外,句子敘述兩種以上的情況通常采用“是……還是”“……或(者)……”“有……也有……”等句式結(jié)構(gòu)。句子“最近的一項社會調(diào)查顯示,不少網(wǎng)絡游戲帶有暴力情節(jié)和色情內(nèi)容,這無疑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04年全國卷,吉林、四川、黑龍江地區(qū))”感覺上好像是病句,屬于指示代詞指代不明,其實是沒有語病的。但是如果把“和”換成“或”,或者把“不少網(wǎng)絡游戲帶有暴力情節(jié)和色情內(nèi)容”變成“有不少網(wǎng)絡游戲帶有暴力情節(jié),也有不少網(wǎng)絡游戲帶有色情內(nèi)容”,后面的句子“這”就犯了指代不明的語病。
人稱代詞“自己”在句子表達中,既可以指文字敘述的作者本身(即“我自己”或“我”),又可以指句子屬于第三人稱的主語自己(即“他自己”或“她自己”);如果句子采用的是第三人稱來敘述,那么句中的“他(她)”就有可能指句中屬于第三人稱的主語本身,也可能指句中屬于第三人稱的賓語本人,也可能指句中人物之外的第三者。
(1)美國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強勢美元,但這到底只是嘴上說說還是要采取果斷措施,經(jīng)濟學家對此的看法是否定的。(04年全國卷,魯、豫、冀、皖等地區(qū))
(2)今天老師又在班會上表揚了自己,但是我覺得還需要繼續(xù)努力。(05年黑、吉、桂高考卷)
(3)三妹拉著葛姐的手說,她老家在偏遠的山區(qū),因為和家里賭氣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著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來。(05年湖北高考卷)
【注】有兩處錯誤,首先,第一個“她”指代不明,是指“三妹”還是“葛姐”?其次,“哭泣”“遭遇”動賓搭配不當。“哭泣”的后面不能接賓語,這里用“哭訴”更好。
(4)當他把證書發(fā)給小錢時,他對他笑了。
(二)對象不明
主要是因承前省略不當而引發(fā)的。
(5)孩子們很喜歡離休干部李大伯,一來到這里就有說有笑,十分高興。(92年“三南”高考卷第11題A項)
【注】“一來到這里就有說有笑,十分高興”既可以看作承前省略主語“孩子們”的謂語,也可以指孩子們喜歡“離休干部李大伯“的原因(“一來到這里就有說有笑,十分高興”是“離休干部李大伯”的行為)。
(6)我看見張原扶著一位老人走下車來,手里提著一個黑色皮包。(92年“三南”高考卷第11題B項)
(7)他有一個女兒。在醫(yī)院工作。(92年“三南”高考卷第11題D項)
★(8)昨天在公交車站的站臺上我發(fā)現(xiàn)了他。
【注】在站臺上的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他”。如果是“我”在站臺上,句子可以改為“昨天我在公交車站的站臺上發(fā)現(xiàn)了他”;如果是“他”在站臺上,句子可以改為“昨天我發(fā)現(xiàn)了他在公交車站的站臺上”。
二、多義詞(短語)造成的歧義
由于句中某個詞或短語是多義的而使句子意思可能有多種解釋,即詞義兩可。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一個詞有多個義項,作多種解讀,其詞性沒有改變;
(1)獨聯(lián)體國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03年全國高考卷第6題C項)
【注】動補結(jié)構(gòu)“看不上”的一種意思是“看不起”、“瞧不起”;另一個意思是“看不著(zháo)”。
(2)開刀的是他父親。(89年全國高考卷第17題)
【注】“開刀的”既可能是病人,也可能是醫(yī)生。
(3)這是名模孫燕攝于2002年11月的照片。(04年全國卷老課程卷,蒙、瓊、藏、陜、桂等)
【注】“攝”既可以理解成“自己動手拍攝”,也可以理解成“別人給她拍攝”。
(4)他在某雜志生活欄目上發(fā)表的那篇關于飲食習慣與健康的文章,批評的人很多。(05年全國高考甲卷,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地區(qū))
【注】句中“批評的人”概念不明確,既可以指“文章所批評的人”,也可以指“批評他這篇文章的人”。
(5)他走了一個多鐘頭了。
【注】句子中的“走”既可以理解為“行走”,也可以理解為“離開”。
(6)天色漸暗了,自行車還沒有修好,修車的急壞了。
【注】“修車的”既可理解成“以修車為職業(yè)的人(即修車師傅)”,也可以理解成“自行車壞了的人”。
(7)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
【注】“想”可指“回憶”,也可指“打算、希望”。
(8)山上到處是杜鵑。
【注】“杜鵑”可指“杜鵑花”,也可指“杜鵑鳥”。
二是一個詞語可以拆開作兩個詞用,所作的句子成分當然有別。
(9)縣里的通知說,讓趙鄉(xiāng)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94年全國高考卷第4題A項)
【注】“前去”既可以當一個動詞用,相當于“前往”;也可以理解成兩個詞,相當于“什么時候之前去做什么”。
(10)山上的水寶貴,我們把它留給晚上來的人喝。(05年天津高考)
【注】“晚上”既可以理解成一個時間詞,,也可以理解成兩個詞語,相當于“晚一點兒上”。
三、多音多義帶來多種理解
句子中某個字是多音的,那么在書面表達上時可能有歧義(口頭表達上不一定出現(xiàn)),即讀音兩可。
(1)到2000年底,小王還貸款一萬元。
【注】“還”讀“hái”,是“仍”的意思,作副詞處理;讀“huán”,是“歸還”的意思,作動詞處理。這樣句子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2)好讀書時不好讀書。
【注】上面句子的兩個字音既可分別讀成“hǎo、hào”,也可以分別讀成“hào、hǎo”,都可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3)這個人好說話。
四、詞性不同帶來多種理解
句子中某個字詞可以作多個詞性處理,那么可能產(chǎn)生歧義,即詞性兩可。
(1)我要炒/肉絲,你把油拿來。(“要”是能愿動詞)
你要粉蒸肉,我要/炒肉絲。(“要”是動詞)(89年全國高考卷第17題)
(2)這個糧店的大米保管沒有問題。
【注】“保管”既可以理解為名詞,指倉庫糧店的保藏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理解成動詞,作“完全有把握,擔?!苯忉?。
(3)這輛車沒有鎖。
【注】句子中“沒有”既可以作否定動詞,也可以作否定副詞。換句話說,句中的“鎖”也既可以作動詞,也可以作名詞。
(4)他背著總經(jīng)理和副總經(jīng)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98年全國高考卷第7題B項)
【注】“和”理解成連詞,表示“背著”是兩個人;“和”理解成介詞,作“跟、同、伙同”解,表示“背著”僅總經(jīng)理一個人。
(5)這次外出比賽,我—定說服老師和你一起去,這樣你就不會太緊張了,可以發(fā)揮得更好。(05年江蘇高考)
五、停頓不同會帶來多種理解
說話或閱讀時的停頓地方不同,會引起意義上的差別,即停頓兩可。主要有五種情況:
(一)由于句子中缺乏必要的標點斷開而引發(fā)的不同語法結(jié)構(gòu)
(1)這份報告我寫/不好。(不贊成自己寫)這份報告我/寫不好。(沒有把握)
你說不過他/也得說。你/說不過他也得說。(一個人說)
你說/不過他也得說。(兩個人都得說)(89年全國高考卷第16題)
(2)政府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03年全國高考卷)
【注】停頓在“明令”后,意為“不取締”;停頓在“禁止”后,意為“取締”。
(3)這一樁發(fā)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殺人悲劇在親戚當中也有著不解和議論,要說小莉的媽媽不愛她/家里人誰也不相信。(04年全國卷,魯、豫、冀、皖等地區(qū))
【注】上句因為停頓不同,有兩種理解:一是家里的人不相信小莉的媽媽不愛她,二是誰不相信小莉的媽媽不愛她家里的人。
(4)教師節(jié)中老師希望學生別/送禮品送祝福。(04年全國卷老課程卷,蒙、瓊、藏、陜、桂等)
(5)祈愛群看見/組織部新來的援藏干部很高興,于是兩人親切地交談起來。(05年黑、吉、桂高考卷)
(6)我看到/你那年才六歲。
(二)中心名詞前有多個定語
多個定語既可以同時修飾中心名詞,也可以存在定語之間的相互修飾。
(7)這個精致的燈籠將作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賓的禮品贈送給他。(98年全國高考卷第7題A項)
【注】上述畫線的兩種不同停頓帶來兩種不同理解:一種是燈籠作為禮品是“今天得分最高的”,另一種是嘉賓是“今天得分最高的”。
(8)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98年全國高考卷第7題D項)
【注】因為停頓的不同,“幾個”既可以修飾“領導”,也可以修飾“學?!?。
(9)在這次民族聯(lián)歡節(jié)中,舉行了各種/民族體育比賽,主要有賽馬、摔跤、搶花炮、賽歌等,豐富多彩的比賽受到來賓的熱烈歡迎。(04年湖北高考)
(10)數(shù)百位/死難者的親屬出席了隆重的葬禮。(04年全國卷老課程卷,蒙、瓊、藏、陜、桂等)
(11)幸福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對生活產(chǎn)生的種種/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和評價。(05年天津高考)
(三)定語修飾用“和”連接的多個中心名詞
(12)本市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楊凡和劉星一起到邊疆地區(qū)去,參加扶持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志愿服務活動。
(四)短語結(jié)構(gòu)關系不同引發(fā)的歧義
(13)咬死/獵人的狗。
【注】本短語看作動賓結(jié)構(gòu),意思為“獵人的狗被咬死”;如看作偏正結(jié)構(gòu),意思為“狗咬死了獵人”。
(五)施事者不明引發(fā)的歧義
(14)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的進攻是早有準備的。
【注】①可理解為: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的進攻是早已有準備的。進攻者是以色列。②可理解為: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的進攻/是早已有準備的。進攻者是巴勒斯坦。因此按照①可寫成:對以色列的進攻,巴勒斯坦游擊隊是早有準備的。按照②可寫成:對于以色列的進攻,巴勒斯坦是早有準備的。
六、標點符號亂用、濫用引發(fā)的歧義
(1)松下公司這個新產(chǎn)品14毫米的厚度給人的視覺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產(chǎn)品那樣,有一種比實際厚度稍薄的錯覺。(04年全國卷,魯、豫、冀、皖等地區(qū))
【注】由于第二個逗號的存在,“有一種比實際厚度稍薄的錯覺”既可以指“松下公司這個新產(chǎn)品”,也可以指“索尼公司的產(chǎn)品”。改法有多種,其中要表達是“索尼公司的產(chǎn)品”,只需要去掉第二個逗號;要表達是“松下公司這個新產(chǎn)品”,則只需在“有一種比實際厚度稍薄的錯覺”的前面加“該產(chǎn)品”。
(2)只要你單位同意,報銷旅差費,安排住處,領取大會出席證的問題可由我們解決。(91年全國卷)
【注】可分別改為“只要你單位同意,報銷旅差費、安排住宿、領取大會出席證的問題可由我們解決”,或“只要你單位同意報銷旅差費,安排食宿、領取大會出席證的問題可由我們解決”,或“只要你單位同意報銷旅差費、安排食宿,領取大會出席證的問題可由我們解決”。逗號和頓號的標注不同,意義也不同。
(3)收購站營業(yè)員因認真執(zhí)行規(guī)定,對收購進來的有病豬肉,未按該站主任的意圖,加蓋“合格肉”圖章,所以遭到迫害。(2000年常州市模擬卷)
【注】該句本意是:收購站營業(yè)員沒有給有病豬肉加蓋“合格肉”圖章,違背了主任的意圖,所以遭到迫害。但卻在“意圖”后加上一個逗號,意思變成了:收購站營業(yè)員給有病豬肉加蓋“合格肉”圖章,違背了主任的意圖,所以遭到迫害,意思恰好相反。故根據(jù)句意的需要,若表示前者意思,則在“意圖”后不加逗號,若表示后者意思,則可在“意圖”后加逗號。
七、重音兩可
說話時重音不同(在書面語里不會出現(xiàn)),意思的側(cè)重點往往也不同。
(1)他一個早晨就寫了三封信。
【注】“就”輕讀,是說他寫信寫得快;“就”重讀,則說他工作效率低,只寫了三封信。
(2)你為什么打他?(89年高考第15題)
【注】重音分別可放在“你”(該打的是我。)、“他”(他可是不懂事的孩子!)、“打”(應該好好教育嘛!)和“為什么”(打人總得有個理由吧。)上,意義都不同。
八、說話時同音詞引起的歧義
(1)產(chǎn)品全部合格。產(chǎn)品全不合格。
(2)這是致癌物質(zhì)。這是治癌物質(zhì)。
(3)自從我省西部地區(qū)發(fā)生強烈地震以來,本市各界對震災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關心,積極開展賑災活動。(92年高考第20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