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楊蟬
上周《文匯報》教育家版面刊登了一篇題為《請給孩子多點理解》的文章,讀來令人深思。文中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這樣傾訴:“爸爸媽媽最不了解我。我做錯了什么事,他們就會責備我,而我卻不敢說出心中的痛苦,只能甘受委屈,有時跟他們爭辯幾句,他們就會批評我不該頂嘴,難道小孩子連一點申辯的權(quán)利都沒有嗎?而且他們只知道讓我寫作文、做數(shù)學題、背英語單詞,一味地要求我考高分,根本不知道我的負擔有多重,壓力有多大!”這里,實際上還涉及到孩子渴望得到賞識教育的問題。
賞識教育是學會賞識別人、賞識大家和賞識自己的一門教育藝術(shù),其最重要的一點是:注重他人的努力,而不是聰明。聰明往往只能決定一時的成敗,而努力則決定了一世的命運。因為聰明與漂亮都是先天的優(yōu)勢,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和技能,但努力則不然,它是后天的、應(yīng)該予以肯定。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賞識,賞識教育是允許失敗的,這樣我們就能從自己的失誤中學習成功的經(jīng)驗。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通常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賞識,來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與自卑,讓心靈有一種安全感。
在賞識教育方面,中外教育大家都強調(diào)友善原則??突凇冻晒?jīng)典筆記人性的優(yōu)點》中就認為,深入自己的內(nèi)心了解自己和他人、鼓勵比批評更容易讓人接受,這兩點是與人為善的藝術(shù)也是如何賞識他人的藝術(shù)。所以,不要指責別人,而要嘗試了解他們,試著揣摩他為什么做出那樣的事情。這比批評更有意義,并且可以培養(yǎng)同情、容忍和仁慈。
在中國教育史上,有一個值得回味的“糖果案例”。一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被校長陶行知發(fā)現(xiàn)制止了。放學后,王友如約來到校長室等著挨訓。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了糖果。接著,陶行知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了手,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yīng)該獎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過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說:“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斗爭的勇氣,應(yīng)該獎勵你??!”聽到這里,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給王友:“為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待王友接過糖果,陶行知說:“我的糖發(fā)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jié)束了吧。”
這就是教育家育人的藝術(shù),這就是教育家的博愛與寬容。今天,我們同樣應(yīng)該友善對待每一個孩子,嘗試著去了解他們的努力、去寬恕他們的失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