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人性 周國平(摘錄) 人們的自我滿足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之一;當多數(shù)人感到滿意時,社會也就少了許多的憤懣和哀怨,多了健康向上的積極因素。 人人生而平等。多少年來,“不患寡,患不均”,成為世代相傳的和諧理念,無非是勸誡霸占著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少數(shù)人,別忘記給貧窮者留下基本滿足的生存條件,讓社會眾生相安于事。但幾千年的歷史一再證明,這純粹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追求。中國歷朝歷代,無不在腐敗透頂、民不聊生中倒塌,又在另一個官逼民反、重鑄公平的追求聲中興起。興亡交替的周期率,主宰著中國一部厚厚的歷史的變遷。 人性是什么? 實現(xiàn)自我是人性的基本追求。人來到這個世上是為活著的,而且還想活出滋味來;生存是第一位的需求,追求滿足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 吃飽穿暖之后,人才會談到文化與精神追求,才會踐行社會樹立的道德與理想。 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進步到追求個性自由的時代。 社會是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承認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步的; 所謂民權民生,其本質(zhì)上就是在追求人性的解放。 我們需要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價值觀念,但它的宗旨不是無視人性的存在,與人為善,樂善好施,恰恰是為了讓更多人實現(xiàn)合理的人性追求,讓人性的關懷充滿世界。 每一個人都要正視他人的合理需求,把自己的價值與利益放在大眾的利益追求與貢獻中去平衡和考察。 當然,對人性的尊重和承認,不是對哪一個人、哪一集群的人性的放縱,也不是選擇性地壓制;正是因為大眾都有生存與安全、榮譽與精神的人性追求,才需要集合人類利益追求的共同點,形成規(guī)則,相互監(jiān)督與制約。 只有共同的人性追求,才能使一言一行聯(lián)系實際并廣為接受;只有這樣,才不至于總是讓處于大多數(shù)的弱勢人群,不得不臣服于強者淫威之下的所謂道德與規(guī)則,而離開人性關懷的道德規(guī)則一文不值。 我不否認人性中也有同情弱者、急公好義的光輝一面。 但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對人性的尊重,從來不是對道德的踐踏,而恰恰是構建社會道德的基礎; 只有讓更多人在可參照的標準下,實現(xiàn)基本的自我滿足的愿望,才會讓所有人在互相承認、互相欣賞、互相理解、互相配合下和諧相處,共建共享和諧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