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草書作品來說,很多人都會喜歡它的飄逸與古雅之氣。就古人的書法作品來說,其中還蘊藏著經典的筆法以及涵養(yǎng)之氣。但是,當代也有很多經典、優(yōu)秀的草書作品。例如書法大賽上的那些獲獎或入展作品,它們也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水平,每次書法大賽下來,自己都要站在每幅作品前面仔細端詳查看學習。我認為,看看別人的作品,一定會讓人感受到草書作品所帶來的氣勢上的感受。 有一次,在某屆書法展后,看到了一幅草書作品,我認為,這幅草書作品,不僅有古人書法嚴格的用筆,也有草書的嚴格法度,其實我更喜歡的是這位作者在章法上的表現(xiàn)方法。尤其是作者在處理空間布白的經營能力。上面這幅草書作品就是那次展覽上的入展作品,后來我經過分析認為,這幅草書作品其實也是愛好草書書法的朋友在學習草書時的一個教科書。下面對這其中的章法進行一些自己看法的分析,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這幅作品寫的內容是李清照的一首詞,其中的內容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也可能是對內容的熟悉程度,書寫時一氣呵成,包括作品的氣息也處理得十分恰當,讓人看后心生流連。在創(chuàng)作開始時,作者飽蘸濃墨,一口氣寫了四個大字,直到墨色漸枯再去蘸第二筆墨,而第二筆墨又寫了三個字,這樣一來,墨色的變化則由濃到枯,在墨法上制造出了自然之感和書法的層次感。 第一行的最后四個字似乎沒有蘸墨,是接續(xù)前三個字的墨色,可見作者在駕馭用筆方面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一般人認為,如果筆頭沒有墨的情況下,毛筆將會分叉,很難駕馭毛筆。而當代書法家則認為,一個人的書寫水平如何,就要去看他駕馭毛筆的能力,尤其是在缺少墨色的情況下,枯筆所走過的軌跡才能真正看出他的用筆、用墨水平來。 在章法上,這幅草書作品至少有四個精彩之處; 一是第一行那個“殘”字的最后一筆所形成的枯墨。它不僅是枯筆,而且還在這里給作品制造出了一個小小的空白,達到了與上下左右相互呼應的要求。其精彩之處值得思考學習和借鑒。 二是第二行那里的“中”字的長豎畫。這個長豎畫并沒有寫在兩行的中間部位,而是偏向了左邊一些,這樣正好留下了兩個大小不同的空白區(qū)域,否則,如果把這個長豎畫放在中心位置,恰恰就形成了一個完全一樣的空間,是不被藝術性所需要的。還有就是這個長豎畫作者在這里炫技,讓自己的筆墨表現(xiàn)淋漓盡致。 三是“上心頭”三個字結束后的那個空白部分。它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空白,但它與左邊的那個空間相互呼應,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大的空間。我認為,這個大的空間與右邊的和下面的空間都有照應,可以說它激活了整個作品的黑與白,是一個點睛之作。古人講,書法的布白處理,要“計白當黑”,或許這位作者的做法就是一個鮮活的案例。 四是最后的那個空間。這個空白的地方右邊文字寫得都很密實,而且用墨也較為濃烈,此時,如果沒有最后的那個空間的話,這件作品或許就有了章法上的不足。而作者在此時留下了這樣的空白,正好把這個不足給彌補了,并且使得作品顯得更加完美。 總的來說,這件草書作品創(chuàng)作得很是精彩,尤其是作者通過空間布白來處理章法問題,既完成了筆墨的展示,也使草書作品顯現(xiàn)出了其飄逸與透氣性,給人一種技法與思想上的成熟水平。大家覺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