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賞讀·雜事三(十四) 肝膽相照 (原文) 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之,少加憐焉。諺曰:'有白頭而新,傾蓋而故?!蝿t?知與不知也。昔者,樊于期逃秦之燕,籍荊軻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于志,而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zhàn)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燕人惡之于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之以駃騠;白圭顯于中山,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畜辭哉! (緊接上文) 鄒陽在明辨自己受到讒害的信中說:臣聽說,比干被挖心,伍子胥被裝進革囊沉于江中,我還不信,現(xiàn)在我信了。希望大王能夠明察,對我的處境,加以體諒。諺語說:“有白頭而新,傾蓋而故。”有一個人雖然與之相交到老,其實并不了解他,始終像是新交的朋友;有些人本是初次見面,卻一見如故,如老朋友一樣的知心。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對一個人是不是深知??! 從前,樊于期逃出秦國來到燕國,借荊軻的腦袋,替太子丹報仇;齊國人王奢,犯了事,離開齊國,來到魏國,齊國人想依靠他討伐魏國,王奢在臨城自剄而死,保存了魏國。 王奢和樊于期,一個是齊國人,一個是秦國人。他們之所以離開故土,而又為兩國的君王做出了犧牲。這是為什么呢?就是他們的行為符合道義。人謀求道義,是沒有窮盡的。因此蘇秦不被天下各國信任,卻為燕國守信而亡;白圭為中山國作戰(zhàn)連失六城,到了魏國卻能為魏國攻取中山國。為什么?確實是因為有了君臣間的相知啊。蘇秦做燕相時,有人向燕王說他的壞話,燕王按著劍把發(fā)怒,用貴重的馬肉給蘇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國后很顯貴,有人向魏文侯說他的壞話,魏文侯卻賜給白圭一個寶貝——夜光璧。為什么?兩個君主兩個臣子,互相敞開心扉、肝膽相照,豈能被不實之辭所改變呢!(錦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