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半夏瀉心湯主證及兼證 臨床常見導(dǎo)致瀉心湯證的四種情況 胡希恕先生推薦用量 胡希恕先生常用半夏瀉心湯合方 名家醫(yī)案分享 胡希恕先生半夏瀉心湯的臨床應(yīng)用 胡老講過,“瀉”者有疏導(dǎo)向下之意,并非下法之“瀉”,因痞證由誤下而來,不能復(fù)用下法。“心”者為心口,指胃脘部位,西醫(yī)稱上腹部,并非指心臟器官。“心下”是指病情反應(yīng)的病位,居半表半里,而并非病變發(fā)生的部位。 《傷寒論》149條論述本方的成因是:傷寒表不解,已五、六日,邪傳少陽,因誤下產(chǎn)生三種不同的變證。其一,柴胡證仍在,復(fù)與小柴胡湯;其二,成為結(jié)胸證,治以大陷胸湯;其三,此為痞證,當(dāng)用半夏瀉心湯。 三證為何相提并論?意在辨其病位。柴胡證,邪犯少陽,病位主要在胸脅,可涉及心下,以胸脅苦滿為主;結(jié)胸證,痰水實結(jié),病位主要在心下,可波及胸脅,以滿而硬痛為主;本證為痞,寒熱阻結(jié),病位主要在胃腸,心下痞滿而不痛,并有嘔、利,不能再用柴胡劑,應(yīng)選用本方。本方證因誤下或誤治而來,損傷中陽胃氣,外邪乘虛而入,脾胃不和,濕熱壅遏,氣機升降失常,寒熱互結(jié),發(fā)為病證,影響消化吸收之功能。 主證:惡心,嘔吐,上腹部滿悶不適,但按之無抵抗,腸鳴,腹瀉或大便稀。 兼證:口干,口苦,口中異味,胃脹滿或輕度脹痛,胃中氣多打嗝,大便黏,馬桶水沖不凈,或完谷不化,尿黃沫大氣味大,人倦疲乏,而黃無華,消瘦或虛浮,雙目干澀,眠差夢多,腰酸腿軟,性功能減退,舌胖厚或有齒痕,質(zhì)淡,苔白膩厚或兼黃,脈或虛或?qū)崱?/p> 臨床觀察瀉心湯證的來源,除由誤治而來以外,還有四種情況: 其一,脾胃虛弱,食、濕、肉停滯,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所致; 其二,脾胃尚健,但飲食酒肉無度,終日飽食而不運動,久而久之發(fā)為本證; 其三,大劑量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造成消化道功能減退,以致產(chǎn)生本證; 其四,老年病或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腎病、癌癥病人手術(shù)化療后,常常出現(xiàn)本方證的各種癥候。 老師帶教,獨具匠心,爐火純青,專用經(jīng)方,善用合方,但不加減,目的示人以規(guī)矩。辨方證時要抓主證,仔細(xì)分析兼證,并謂:只要在寒、熱、虛、實的辨證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有一定的療效,從而達(dá)到一方治多病,異病同治之目的。今將胡老半夏瀉心湯的臨證經(jīng)驗,整理如下: 1.半夏瀉心湯用藥劑量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12?18g,黃連3g,黃芩10g,黨參10g或紅參10g,干姜10g,炙甘草6g,大棗四枚(擘)。水煎400?500mL,日一劑,分2?3次口服。 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干姜為3g,另加鮮生姜12g;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增炙甘草為12?15g。 2.臨床常見的方證 在辨此方證的過程中,和小柴胡湯一樣,同樣也要遵循“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指導(dǎo)原則。 半夏瀉心湯合吳茱萸湯:即上方加吳茱萸5?9g,治體質(zhì)虛寒,舌淡苔薄白,腸鳴腹瀉,五更瀉,或便溏,或完谷不化,或伴有頭痛者。 圖片 半夏瀉心湯合吳茱萸橘皮湯:即上方加吳茱萸6g,陳皮6?10g,治中虛寒多停飲之證,常見慢性胃脘痛,燒心泛酸,口干惡心,舌潤滑苔薄白者。 圖片 半夏瀉心湯合小陷胸湯:即上方加全瓜蔞30g,治半夏瀉心湯證兼有脅痛者。 圖片 半夏瀉心湯合白頭翁湯:即上方加白頭翁15g,黃柏6g,秦皮10g,治身體狀況較好,腹痛,腹瀉,大便有黏液或膿血便,腹痛明顯再加炒白芍12g。 圖片 半夏瀉心湯合茵陳蒿湯:即上方加茵陳10g,梔子6g,大黃6g,治身體較胖,口干,口苦,惡心,右脅痛,尿黃便干,面色青或垢,苔膩者。苔黃厚膩者,再加生石膏45?60g。 圖片 半夏瀉心湯合半夏厚樸湯:即上方加茯苓18g,厚樸10g,紫蘇葉6g,治口干口苦,口中異味,咽干咽痛,面垢汗黏,尿黃便黏,苔厚膩或黃膩,體胖,證稍較重者再加生石膏40?60g,薏苡仁30g。 圖片 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即上方加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治半夏瀉心湯證兼有情緒抑郁,煩惱疲乏,腰酸乏力,手足偏涼,性功能減退者。 圖片 半夏瀉心湯合炒四仙湯:即上方加炒雞內(nèi)金10g,炒山楂15g,炒麥芽15g,炒神曲15g,醋莪術(shù)12g,治食欲不振,不食即飽的消化不良。 圖片 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即上方炙甘草增至12~15g,另加生石膏45?60g,治口腔潰瘍、舌潰瘍及口腔扁平苔癬,無論急性或慢性發(fā)作,均有良效。 圖片 生姜瀉心湯合橘皮竹茹湯:即生姜瀉心湯加陳皮6g,竹茹6g,治妊娠反應(yīng),噦逆,嘔吐者。煎好藥以后,藥汁要涼到室溫,服藥時,要喝一口稍停一會兒再喝,不可一飲而盡。 圖片 胡希恕先生帶教醫(yī)案 慢性結(jié)腸炎案 1962年秋的一天,下午見習(xí),胡希恕先生講到,昨天星期日,給一位將軍出診看病。患者,男,50多歲,身體虛胖,飲食尚可,時有腸鳴,大便稀,日3?4次,早上起床必上廁所,完谷不化,有時能見到菜葉,舌質(zhì)淡,苔白,脈細(xì)無力。證為寒濕在里,給半夏瀉心湯合吳茱萸湯加陳皮,人參改用高麗參。方用:半夏12g,高麗參10g,干姜10g,黃芩10g,炙甘草6g,川黃連4.5g,紅大棗6枚,吳茱萸6g,橘皮10g。三劑,水煎服。今日復(fù)診,病情明顯好轉(zhuǎn),又給原方五劑。 陳雁黎教授醫(yī)案 1.性功能減退案 男,40歲,體胖,頭昏汗多,面垢色青灰,疲乏無力,易煩眠差,口干,口苦,口中異味,腰膝酸軟,性功能明顯減退,大便黏稠,黏在馬桶上沖不凈,苔膩厚而黃,舌胖。診為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每天必服降壓藥。予四逆散合半夏瀉心湯加生石膏方用:柴胡15g,炒白芍12g,炒枳殼12g,法半夏12g,黃芩12g,川黃連5g,炙甘草6g,黨參10g,生石膏30g,生姜6g,紅棗4枚。五劑,水煎服。藥后,人即輕松,口干苦異味消除,患者信心大增,又服上方十劑,大便正常,性功能恢復(fù),以鹿胎顆粒善后。 2.濕疹兩例 2017年4月3日初診:馬某,女,52歲,干部,回族,近日汗多怕冷,心煩失眠,口干口苦,飲食乏味,舌胖,苔白膩厚,右手背大面積濕疹,皮膚發(fā)黑,害怕和別人握手,大便黏,日2?3次,予半夏瀉心湯加茯苓、陳皮、薏苡仁、紫蘇葉,七劑。復(fù)診時,患者自訴手背不黑了,特別高興,余癥均好轉(zhuǎn),又給原方七劑,諸癥痊愈。 2017年6月14日初診:趙某,女,48歲,糖廠工人,胃脘脹悶,口干苦,納差,大便稀,日2?3次,雙手指疼、癢,皮膚干燥,有時裂口出血,洗衣洗手時水冷水熱都疼,不能洗碗,皮膚科住院治療無效,7年不愈。予半夏瀉心湯原方加薏苡仁、紫蘇葉、炒枳殼、茯苓、陳皮,七劑。復(fù)診時,患者先說我的手不疼了,舉雙手給學(xué)生們看,又予原方七劑,諸癥痊愈。 本文摘自:陳雁黎.跟師胡希恕辨析五十證[M].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9. |
|
來自: 昵稱5336143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