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或病名同而病因異,或病因同而病癥異,則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藥,千變萬化之中,實有一定不移之法,即或有加減出入而紀律井然。 經方是經典方的略稱,主要是指收錄在《傷寒論》《金匱要略》里的中藥配方。經方是千古相傳的經驗方,更是中醫(yī)的規(guī)范方。經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應用天然藥物的經驗結晶,是中醫(yī)的臨床規(guī)范。 用經方必須熟悉方證:清代柯韻伯說:“仲景之方,因證而設,非因經而設,見此證便與此方,是仲景活法。” 清代王旭高說:“有是證則用是方,為千古心法。”現代胡希恕說:“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xù),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y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在于方證是否辨得正確。”現代劉渡舟說:“要想穿入《傷寒論》這堵墻,必須從方證的大門而入!” 為什么“經方”不被醫(yī)院接受? 我們都知道“經方”的特點是“藥簡力?!?/span>… 好中醫(yī)難遇,也很難生存。經方高手三下五除二,病治好了,治病走人了,調理好了,對醫(yī)院來說,你就不能這樣,你不得給人把各種檢查走一遍啊?所以不管是哪個醫(yī)院,他不會喜歡這種“望聞問切”的傳統(tǒng)手法,不然怎么創(chuàng)收呢? 耐心學習一下傳統(tǒng)中醫(yī)知識,很有必要,甚至迫在眉睫。關鍵時刻,我們只能自己給自己煮藥,你指望誰給你大劑量的用“類似附子的神農本草”?當你命很值錢的時候,沒人敢給你冒險,當你命不值錢的時候,沒人愿意給你冒險。 中醫(yī)是值得一輩子去研究的文化! 前人留傳下來的成方,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值得重視,特別是以下基本方劑,必須要熟悉。 1.四君子湯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為補氣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瀉等癥。 氣不運者,可以加陳皮,名異功散; 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2.四物湯 生地、當歸、白芍、川芎。 為養(yǎng)血主方,用于肝血虛滯,婦人經水不調。 氣血俱虛,可與四君子湯同用,名八珍湯; 除去生地、白芍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六味地黃丸 熟地、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 為養(yǎng)陰主方,用于腎水虧乏,腰痛、遺精等癥。 虛寒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 內熱者,可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 單加肉桂,名七味地黃丸,能引火歸原; 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氣丸,能治癆嗽。 4.四逆湯 附子、干姜、炙甘草。 為回陽主方,用于寒盛陽微,四肢厥冷,水瀉不止。 寒傷血分,脈細欲絕,可加當歸、木通,名當歸四逆湯; 風濕相搏,身體煩疼,可加白術、大棗,名術附湯。 5.桂枝湯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 為調和榮衛(wèi)主方,亦治傷風。 汗不止者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 精關不固,可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倍白芍、加飴糖,名小建中湯; 再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治中氣虛寒腹痛。 6.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為發(fā)散風寒主方,用于寒熱、無汗,脈象浮緊。 夾外濕者,可加白術,名麻黃加術湯; 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湯,治表邪內陷,肺熱氣喘。 7.銀翹散 銀花、連翹、豆豉、荊芥、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竹葉、蘆根。 為風溫初起主方,用于發(fā)熱、口渴、脈象浮數。 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貝,宣肺化痰; 熱重者,可加山梔、黃芩,清氣。 8.六一散 滑石、甘草。 為清暑主方,用于身熱煩渴,小便短赤。 清心可加辰砂,名益元散; 散風可加薄荷,名雞蘇散。 9.平胃散 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生姜、大棗。 為化濕主方,用于滿悶、嘔惡、舌苔白膩。 痰多者可與二陳湯同用,名平陳湯; 泄瀉溲少,可與五苓散同用,名胃苓湯。 10.五苓散 茯苓、澤瀉、豬苓、白術、桂枝。 為利濕主方,用于小便不利,飲水吐逆。 無寒但渴者,可除去桂枝,名四苓散。 11.十棗湯 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為瀉水主方,用于水飲內停,胸脅滿痛。 12.瓊玉膏 生地、人參、茯苓、白蜜。 為潤燥主方,用于津液枯涸,氣虛干咳者。 13.五仁丸 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陳皮。 為潤腸主方,用于津枯大便困難者。 14.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為清熱主方,用于壯熱、口渴、汗出、脈象洪大。 氣陰虛者,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夾濕者,可加蒼術,名蒼術白虎湯。 15.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 為瀉火主方,用于三焦積熱,狂躁煩心,迫血妄行等癥。 16.普濟消毒飲 玄參、黃連、黃芩、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薄荷、僵蠶、升麻、柴胡、桔梗、甘草、陳皮。 為清溫毒主方,用于大頭瘟、咽痛、口渴等癥。 17.清骨散 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為清虛熱主方,用于骨蒸勞熱,陰虛,午后潮熱或夜間發(fā)熱。 18.三仁湯 杏仁、蔻仁、苡仁、厚樸、半夏、通草、滑石、竹葉。 為清化濕熱主方,用于濕溫身熱,胸悶,渴不欲飲。 19.達原飲 厚樸、常山、草果、檳榔、黃芩、知母、菖蒲、青皮、甘草。 為治濕熱瘟瘧主方,用于濕濁夾熱阻滯中焦,寒熱胸悶,舌苔厚膩等癥。 20.二陳湯 姜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姜。 為除痰主方,兼能理氣、去濕、和中。 如頑痰膠固,可加膽星、枳實,名導痰湯; 膽虛不眠,可加竹茹、枳實,名溫膽湯。 21.清氣化痰丸 姜半夏、膽星、橘紅、枳實、杏仁、瓜蔞仁、黃芩、茯苓。 為清痰熱主方,用于氣火有余,煉液成痰。 22.三子養(yǎng)親湯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為平痰喘主方,用于氣實痰多,喘滿胸悶。 23.保和丸 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陳皮、萊菔子、連翹、麥芽。 為消食主方,用于噯腐吞酸,腹痛泄瀉等癥。 氣分郁滯,可與越鞠丸同用,名越鞠保和丸。 24.小活絡丹 川烏、草烏、川芎、地龍、膽星、乳香、沒藥。 為活絡主方,用于痰濕入絡,手足麻木等癥。 25.天王補心丹 棗仁、當歸、生地、柏子仁、天冬、麥冬、遠志、五味子、人參、丹參、玄參、桔梗。 為安神主方,用于健忘、怔忡、失眠,虛火上炎等癥。 26.牛黃清心丸 犀黃、黃連、黃芩、山梔、郁金、辰砂。 為開竅主方,用于邪陷心包,神識昏迷。 27.金鎖固精丸 潼沙苑、芡實、蓮須、龍骨、牡蠣。 為固精主方,用于精關不固,滑泄不禁。 28.牡蠣散 煅牡蠣、黃芪、麻黃根、浮小麥。 為固表主方,用于陽虛自汗。 29.訶子散 御米殼、訶子、炮姜、橘紅。 為澀腸主方,用于泄瀉不止,脫肛。 30.補中益氣湯 黃芪、人參、甘草、白術、陳皮、當歸、升麻、柴胡、姜、棗。 為升提主方,用于中氣下陷,或氣虛不能攝血。 31.七氣湯 厚樸、半夏、茯苓、紫蘇、姜、棗。 為行氣主方,用于氣分郁滯,胸滿喘促。 32.越鞠丸 香附、蒼術、川芎、神曲、山梔。 為舒郁主方,用于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等癥。 33.十灰散 大薊、小薊、側柏葉、荷葉、茅根、茜草、大黃、山梔、棕櫚皮、丹皮。 為止血主方,用于勞傷吐血。 34.桃仁承氣湯 桃仁、大黃、桂枝、甘草、玄明粉。 為祛瘀主方,用于蓄血及婦人經閉。 35.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姜、棗。 為和解主方,用于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目眩等癥。 36.逍遙散 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為疏肝主方,用于頭痛目眩、抑郁不樂,及婦人月經不調。 火旺者可加丹皮、山梔,名加味逍遙散。 37.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豆豉。 為催吐主方,用于痰涎壅積上脘。 38.大承氣湯 大黃、厚樸、枳實、元明粉。 為瀉下主方,用于實熱便閉、腹痛拒按; 津液不充者可去元明粉,加麻仁、杏仁、芍藥,名脾約麻仁丸。 39.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蓬莪術、黃連、黃柏、大黃、香附、牽牛子。 為導滯主方,用于胸痞、腹脹、便閉,或下痢、里急后重等癥。 40.化蟲丸 使君子、鶴虱、檳榔、苦楝子、蕪荑、胡粉、枯礬。 為殺蟲主方,用于因腸寄生蟲引起的腹痛陣作。 以上方劑,僅從病因和癥候等方面提出一些通治的例子。雷福亭曾說:“嘗考丹溪治病, 凡遇氣虧者以四君子湯,血虧者以四物湯,痰飲者以二陳湯,濕食者以平胃散,都以四方為主,更參解郁治之,藥品不繁,每多中病。” 可見掌握通治方劑也是臨癥上必需的,但是通用方也當切合病情,不等于籠統(tǒng)施用。大凡每一個病都有主方,一病有幾種癥候又各有主方,這里所說的通治方是一方能治多種病的。 本文為讀書筆記摘抄,內容僅供養(yǎng)生參考,有病請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醫(yī)。 |
|
來自: 華民 > 《傷寒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