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東漢大醫(y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里記載了這么一張方子: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的原文是這樣說的: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防己黃芪湯主之。 這張方子能讓你身輕如燕。 最近有不少朋友咨詢減肥的相關(guān)問題,中醫(yī)是怎么看待的呢? 中醫(yī)認為肥胖是因為脾胃不好,脾氣虛,不能推動水液運行,水液變成水濕,囤積在了體內(nèi)。所以減肥第一要健脾,這是治本,那已經(jīng)生成的水濕也不能放任不管啊,還得利水,把全身上下不需要的水濕利出去,這人啊看上去就沒那么臃腫了。 大約在兩千年前,東漢大醫(y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里記載了這么一張方子,防己黃芪湯。 《金匱要略》原文: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防己黃芪湯主之。 這里面有一個關(guān)鍵詞:身重微腫。 條文中描述的癥狀,特別是身重微腫,就是典型的虛胖的癥狀。從中醫(yī)角度來講,虛胖與脾虛濕重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濕氣重和脾的運化功能失調(diào)是相互影響的,濕氣重的人往往脾的運化就差一些,這樣會導致體內(nèi)的水濕停留,水液不能正常代謝排出,時間長了就容易肥胖。而且濕氣重還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使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廢棄物不能及時排除體外,體內(nèi)的這些“垃圾”長時間的積累也會導致肥胖。耐心讀完倪師的文字,會讓你受益良多。
附:黃煌教授《經(jīng)方實用手冊》防己黃芪湯 古代治療下肢腫的專方,適用于以下肢浮腫、肌肉松軟無力為特征的慢性疾病。 【經(jīng)典配方】漢防己四兩,甘草二兩,黃芪五兩,生姜、白術(shù)各三兩,大棗十二枚。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的用量較其他經(jīng)方明顯不同。黃芪僅一兩一分,疑用量經(jīng)后人改動。此處所錄的防己黃芪湯為《千金要方》卷八風痹門所載) 【常用劑量】粉防己15g,生黃芪30g,白術(shù)15g,生甘草3g,生姜10片或干姜10g,紅棗20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調(diào)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現(xiàn)在虛胖的人很多,自嘲“喝水都長胖”的,一定就是虛胖。這類人吃得少也長胖,身上的肉松軟,不緊實,愛出虛汗,小便又少,防己黃芪湯就特別適合這類虛胖的人。防己黃芪湯的組成:防己、黃芪、炙甘草、白術(shù),加生姜四片,大棗四枚,一同煎煮。方中白術(shù)健脾,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記載白術(shù)“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這可能是對白術(shù)益氣健脾作用的最早描述?!侗静萃ㄐ穼ψ孕g(shù)健脾的評價甚高,書中記載“白術(shù),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白術(shù)就是脾胃病之要藥,一邊恢復(fù)脾胃功能,一邊把脾胃討厭的水濕氣化掉。脾的特點是喜燥而惡濕,因白術(shù)既能夠增強脾胃的消化能力,又具有燥濕之功,故稱白術(shù)為健脾之首選藥。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黃芪補氣的功效,主要是補脾胃之氣,讓脾胃恢復(fù)活力。在實際臨床中,黃芪還有非常強的利尿能消腫的作用。有些生病的老年人,由于長期臥床,導致下肢水腫,這個時候重用黃芪就能解決下肢水腫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通過黃芪補氣,氣足了,就能很好推動身體里的水液循行,腳自然也就不腫了。防己黃芪湯中,還有一味非常重要的利水藥——防己。論利水祛濕,我們熟悉的茯苓、薏仁根本無法與防己相比,防己祛濕利水的作用跟羌活、獨活是一個檔次的。羌活、獨活這兩味藥常被用來治療一些風濕性疾病,比如赫赫有名的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防己利水消腫的作用一點不差,也是用來治療風濕的要藥。方子中加入姜棗的作用是為了固護脾胃。防己苦寒,對脾胃不是很友好了,姜棗在方子中對防己的苦寒能起到牽制的作用。最后再強調(diào)一下,防己黃芪湯適合虛胖之人,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希言好物推薦:防己黃芪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