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 針 療 法 一 臍的認識和研究 1 臍的命名 臍——神闕也,臍針療法的獨門穴,為人的先天之結蒂,位居于腹部正中,在任脈上,又稱臍中、氣舍、維會等,與十二經(jīng)脈相連,是胎兒吸收母體營養(yǎng)物質、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途徑。 2 任、督、沖、帶直接與臍相通 故臍通過奇經(jīng)八脈與十二經(jīng)脈相通,通過經(jīng)脈氣血的運行,聯(lián)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膚經(jīng)脈和筋骨等組織器官。 3 歷代臍療的發(fā)展淵源 秦漢 最早記載臍療的文獻見于《馬王堆醫(yī)書》稱臍名“隋”、“中身空”及“人環(huán)”。 《黃帝內經(jīng)》為臍診的診斷方法開創(chuàng)了先河,為臍診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 《難經(jīng)》首次系統(tǒng)的根據(jù)臍周的動氣協(xié)助診斷五臟疾病,并為后世諸多醫(yī)家所效法。 唐晉 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臍療方藥具有簡、便、廉、驗等特點?;矢χk《針灸甲乙經(jīng)》提出臍中禁針的最早文獻記載。 宋金 臍療的方藥運用之廣,治法之精,前所未見。宋《雞峰普濟方》運用膏方結合臍療治療水氣病?!侗怡o心書》重視灸臍治療。 明清 臍療體系逐漸形成,有理論充實和臨床實踐佐證的階段。如《急救廣生集》、《外治壽世方》、《理瀹駢文》對臍療法有較為集中的記載。 神闕禁針 神闕穴只灸不針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首次提出臍中禁針的文獻記載,:“臍中,禁不可刺,刺之令人臍中惡瘍,遺矢者死不可治。” 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云:“神闕一穴,可灸百壯,禁不可針”。 4 中國國醫(yī)節(jié) 肚臍是由胎兒時期的臍帶,在出生后經(jīng)夾緊,結扎,切斷處理后,臍內血管收縮,臍部皮膚向內牽拉而凹陷,形成臍窩,即平時所說的“肚臍眼”。肚臍位于腹部前正中線上,從劍突至恥骨聯(lián)合線的中點。 作為腹壁的最后閉合處,臍部皮膚深部沒有皮下脂肪層,臍中央部呈瘢痕化。臍部外皮與臍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臍下兩側有腹壁動靜脈及豐富的毛細血管網(wǎng),第10肋間神經(jīng)的前行支在此通過。 具有最脆弱,最敏感;滲透快,易吸收;最隱蔽,易感染的特點。 二 臍針療法理論體系 壹 臍針療法理論體系·臍外八卦全息 后天八卦外八卦對應人體結構: 【易·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貳 臍針療法理論體系·臍內八卦全息 后天八卦內八卦對應人體臟腑: 乾為陽金對應大腸,兌為陰金應肺,離為火對應小腸,震為陽木應肝,巽為陰木應膽,坎為水以應腎與膀胱,艮為陽土對應胃,坤為陰土應脾。 叁 臍針療法理論體系·臍洛書全息 治療相應位置的痛癥: 《洛書》:“其數(sh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實為股),五居于中?!?/p> 三 臍針的特點和行針順序 臍針的特點 1 一穴多治 臍針療法,僅取神闕,經(jīng)這個穴位上下針可治許多疾病,無論是臟腑病還是疑難病,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可治近百種疾病,范圍涉及臨床各科。 2 一穴多針 不同于傳統(tǒng)針刺的一針一穴,僅神闕一穴,可根據(jù)臨床需要一穴一針,也可以臍蕊為中心向四面八方進針,表現(xiàn)為一穴多針。 3 一穴多效 既然一穴可以多治,也就可以一穴多效。在治療中只要思路正確,一穴既可多效,一針也可多效。 4 內外兼治 臍針不但對功能性疾病、運動性疾病效果很好,對一些臟腑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對一些疑難重病也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5 操作簡便 臍針使用1寸的一次性毫針,避免了交叉感染,又攜帶方便。操作簡單易學,療效明顯。 臍針的行針順序 壹 一看 判斷臍部的顏色是否異常,臍孔的大小、深淺,有無分泌物,有無附屬物,有無靜脈曲張。觀察臍壁處有無突起、凹陷、褶皺和色變。 正常人的臍孔直徑約0.8-1.5厘米 直徑超過2.0厘米 → 大臍眼:先天足,個頭強壯。 直徑小于0.5厘米 → 小臍眼:先天稟賦不足,個體胤弱。 臍孔的深淺取決于皮下脂肪的多少,皮下脂肪越厚,則臍孔越深,說明營養(yǎng)狀態(tài)好。皮下脂肪越薄,臍孔越淺,營養(yǎng)較少。 1 形狀
2 色澤 白:提示機能低下。 全臍色白多反映肺氣虛、心陽不足、血虛,常與臍凹陷、少腹涼并存。局部色白則反映相應臟器的機能低下。 赤:提示熱毒內蘊。 全臍色赤多反映心火重,或心火下移小腸,熱積腹中,毒溢于臍。局部色赤為相應臟器的急性炎癥。 黃:提示濕熱之邪內蘊或過食肥甘所致。 可有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壓等癥狀。 黑:預示病癥兇險。 全臍色黑為暴病將卒的惡兆和久病生機將絕之征,常與呼吸急促、神識昏迷等危象并存。如并有角質增生應注意消化系統(tǒng)腫瘤。 青:寒積、水飲或風寒內伏。 如局部色青則提示相應的臟腑功能欠佳,或見痛證。 紫:內有瘀積之色。 也可見腹內或盆腔內腫瘤,常伴有臍部瘀斑。 3 附屬物 體毛:臍周有毛并與會陰相連提示精力旺盛。如突生體毛并累及顏面和全身則應注意體內癌癥。 血管:臍周靜脈曲張?zhí)崾靖斡不T脈高壓,常合有臍周色澤暗黑。 角化:臍周皮膚局部點狀角化提示相應臟器有結石存在的可能。 分泌物:臍孔有油性分泌物提示過食油膩。 突起 臍部的小突起,常是我們進針的地方,提示患者有慢性疾病。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小突起多是增生,臨床常見的小突起見于婦科,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及內科的肝囊腫。 凹陷 臍壁處的皮膚稍有下陷,提示該處對應器官或組織發(fā)生病變,病變屬性基本屬于不及,可以作為我們針刺的位置。 褶皺 褶皺分為兩種,一種在臍內,一種在臍外。臍外通常是一端起于臍眼,另一端向腹部延伸。褶皺多提示患者比較敏感,情緒變化大及精神神經(jīng)方面問題。 貳 二摸 用手指在臍孔周圍的臍壁和臍谷進行仔細觸摸,體會臍孔周圍皮膚有無結節(jié),感受皮膚的彈性,有無發(fā)滯感,有無角質物。 有許多慢性病人可以在臍壁上找到皮下結節(jié),按之有疼痛,顏色與皮膚相同,結節(jié)硬,一般活動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 叁 三探 約有20%左右病人可以在臍壁找到十分敏感的壓痛點,越是急性病,壓痛部位越明顯。只要用探針找到壓痛點,一針即可見效。 尋找疼痛對應點可以按洛書定位,根據(jù)疾病發(fā)生的部位在相應的臍壁上尋找壓痛點,然后用毫針刺入壓痛點。 肆 四扎 用手指在臍孔周圍的臍壁和臍谷進行仔細觸摸,體會臍孔周圍皮膚有無結節(jié),感受皮膚的彈性,有無發(fā)滯感,有無角質物。 有許多慢性病人可以在臍壁上找到皮下結節(jié),按之有疼痛,顏色與皮膚相同,結節(jié)硬,一般活動度差,大小如同小米粒。 1 單針用法 外八卦全息用單針治療痛癥。如雙手的關節(jié)疼痛,雙手在外八卦屬于艮位,易經(jīng)講“艮為山”、“艮為手”,單扎艮位治療雙手疾病。 內八卦全息用單針治療單一臟器的陰陽失調。如治療抽搐的患者可根據(jù)“病機十九條”中“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主筋”根據(jù)內八卦單扎震位(女)或者巽位(男)。 2 雙針用法有五大系統(tǒng),《說卦》的四大配伍用法、六十四卦配伍方法、六經(jīng)辨證配伍方法、十二地支與經(jīng)絡流注順序的配伍和手足經(jīng)脈與時辰相對應的配伍方法。 《說卦》曰:“天地定位,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進行了四個固定的雙針配伍。 壹 天地定位 即是乾坤定位 乾屬金,坤屬土,天地定位是土生金,陰土生陽金。 主治: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皮膚病、大腸病。 貳 山澤通氣 艮為山,兌為澤,山澤即是艮兌二卦,山澤通氣是通之大法,陽土生陰金。 主治:不通之病。痛癥、癓瘕、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部腫瘤。 叁 風雷相薄 即是震巽二卦 雷就是震,屬木,為春季,為人體肝臟。風就是巽,屬木,為人的膽。風雷即肝膽本身就是表里關系,所謂的“肝膽相照”。 主治:情志病、婦科病。 肆 水火不相射(水火既濟) 水火即是坎離二卦,一陰一陽,就是人體的心腎,“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人體的任脈并非完全暢通,水火既濟就是用針將任脈接通,使得任脈上接頭顱,下連宗筋。 治療:向上可治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ㄊ?、抑郁、煩躁、興奮、更年期綜合征),向下可治療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ㄉ?、泌尿、婦科及男科?。?。 3 三針用法 三針特點:利用“相生格局”固定配伍。 生陽三針: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生陽作用 主治:陽虛 取穴:坎、震(女)/巽(男)、離 滋陰三針:離火生坤土,坤土生兌/乾金 主治:陰虛 取穴:離、坤、兌/乾 離火、坤土、兌金皆屬陰,以滋補肺陰為主;離火、坤土屬陰,乾金屬陽,二陰一陽,不僅滋陰還有生陽,用于陰陽兩虛,陰虛為主。 4 四針用法 (1)“四正位”用法 四正位就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臍內八卦就是心、肝、肺、腎。 主治:“四正位調全身”,人體的“十全大補丸”。 (2)“四隅位”用法 是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四個方位,臍內八卦就是胃、膽、脾、大腸。 主治:“四隅位治消化”。 方位補瀉 1 比合之法 (1)大比合之法:本位之病扎本病之位,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咳喘的患者扎兌金位。 (2)小比合之法:本位之病扎本病相表里關系位,如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不僅有咳喘,又有大腸或頭部、神經(jīng)系統(tǒng)部位的疾病,則考慮乾金位。 2 我生之法 我生之法就是利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則,采用我生來減弱病勢的一種方法。 臨床多用于實證,其作用為瀉。 如肺實熱證引起的咳喘可針刺臍八卦坎位。 3 克我之法 用克法制邪,臨床作用為瀉。 如:肺實熱咳喘者也可采用臍八卦離區(qū)進針來克制肺邪,離為火,以離火克兌金,常也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治肺金之病時,先強其心火來克制肺金,克我則我弱。 4 生我之法 生我之法為補,用于虛證。 病久體虛等致該病的臟腑虛弱,虛者補之。 如肺虛久咳病人可取艮位、坤位,這兩個位屬土,培土生金,都可起到補母壯子的作用。 四 臨床實踐與經(jīng)驗交流 驗案舉隅 患者李某某,男,68歲,胰腺癌晚期,二線化療后腫瘤進展,反復腹瀉,一天20次左右,服用止瀉藥療效差,舌淡暗、苔白,脈沉,考慮脾腎陽虛,針刺臍針四隅位,留針55分鐘,留針期間無腹瀉,拔針后原樣; 第二天,同樣穴位,腹瀉好轉,一天4-5次; 第三天,繼續(xù)留針,患者訴胃口好轉,大便可成形。 考慮患者久瀉,脾腎陽虛,大便成形后給予健脾三針加艮位調理。 臍針治療的注意事項
全文參考《臍針入門》,作者齊永(創(chuàng)始人) 提問討論 師姐,我前面有一個小的疑問,就是關于臟器脫垂會導致臍凸起。在我印象里,如果腹壓減低,臍不應該是凹進去嗎,為什么是凸起來的呀? 我覺得他這個意思可能是后面說到的水腫、囊腫這種性質,因為我也是看書這么說。 我印象里就是比如說有腹水那種,腹壓比較大的才會凸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關于補瀉,你不是說他是以肚臍為中心,跟五行和八卦相關嘛,那它補瀉的方向,針刺的方向,包括行針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他不行針,只是針刺、留針,也不強調得氣。方向的話就是,比如說它要針坎位,它針尖向下,向坎的方向刺。 師姐,我想問一下,您之前說因為避免感染用的是一寸的毫針,那他從肚臍斜刺的話,是不是針尖其實就在皮下脂肪層??? 我覺得是這樣的。因為那個地方我感覺還是挺危險的,他也不敢往中間刺,都是在周圍皮下脂肪比較豐厚的地方刺,所以它進的應該就是脂肪的位置。 他既然這么危險,為什么不能離遠一點直刺呢? 我也不知道。我看書他說之前在某一個地方,遇到一個病人水土不服,上吐下瀉得厲害,當時他不知道怎么辦,有當?shù)厝苏f他們那邊藏醫(yī)用的一個方法就是給肚臍點穴,他當時就試了一下,覺得效果還不錯。但是他覺得點穴的話,就要一直看著,他覺得很麻煩,然后他就想了一個辦法——要不就針刺試試。他查了一些古籍,覺得可以試一試,發(fā)現(xiàn)也有效果,但是效果不如點穴好,他就在想為什么。后來他覺得是不是因為針刺位置的關系。因為點穴的話,相當于全臍都刺激到了,但是針刺的話可能就只是刺激到某一個部位。因此,他就覺得應該有一個理論來支撐他去選不同方向的穴,然后他就用八卦全息理論來往上套,就開創(chuàng)了這樣一個療法。 好,謝謝師姐!還有一個小問題,您最后舉的那個病例,健脾三針是指哪三針呀?是前面根據(jù)八卦來的健脾三針是嗎? 對。增加艮位,相當于加強了補土的作用。 師姐,我其實也是對臍形不是很理解,不是正常人也是凹形嗎? 它這個凹其實描述的是臍陷于大腹,看一眼就能知道他凹得很厲害,屬于脾腎大虛之兇兆了。 我感覺我在搶救室扎血氣的時候,扎股動脈可能會看到,但也沒太感覺有哪個病人的肚臍特別凹。 說實話,我還真不怎么關注人的肚臍。 謝謝師姐的分享!我對最開始的機制研究有一點小疑問?,F(xiàn)代研究一直在強調什么脂肪少和血液豐富嘛,他有別的解釋嗎?因為要論脂肪少和血液循環(huán)豐富的話,最好的地方應該是舌頭吧。 要扎舌頭嗎? 對,哈哈。我的意思是說,他通過脂肪少和血液循環(huán)豐富這個點來論證是不是有些不具特殊性啊。 我覺得他這個只是在說臍有一定的特殊性。他是先發(fā)現(xiàn)針刺臍有效果,然后才去反推它為什么有效果。至于你說的扎舌頭,我覺得這個有點太難實現(xiàn)了,難道要讓病人一直伸舌頭,而且扎舌頭肯定很痛啊。 我就是說這個機制研究,除了這兩點有沒有別的呀? 其實沒什么機制研究。這個只是在說他的解剖,其實沒有用這個來支撐他的理論。 謝謝小梅,我一開始也是想問他那個補瀉的問題。就相當于他只是用方位補瀉,然后不怎么用手法是嗎? 對,因為肚臍這里其實很敏感,稍微扎一下就很疼,他不怎么強調動。而且其實我覺得它的缺點也是在這,病人可能會很恐懼,比如像我,如果有人想扎我的肚臍,我可能不太能接受。 那他這個有說行針數(shù)量的上限嗎? 好像沒有,但是他取穴都不多,因為那么小的地方也放不下太多,可能4、5個就差不多了。 師姐好,我也想問他不能行針怎么補瀉呀? 它這個補瀉是根據(jù)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補瀉的。比如說,生我之法,我剛才說肺虛的,它取艮位跟坤位,這兩個位置屬土,就相當于是金之母,培土生金,我扎土位就相當于我也補了金。用這樣的理論。 我記得我看到除了這個,還有一個是瀉子,從而削弱它。但是你同樣是刺,為什么母就是補,子就是瀉呢?就是他對一個穴位的刺,好像不只有一個說法。 我前面說的那個就是,我刺它的地方就是補他的母,后面那個就是我刺它的子來補它的子,從來制約它本身。 哦我明白了。還有一個問題,外八卦和內八卦我不是特別明白。 其實沒什么大區(qū)別。外八卦對應的是人體的體表器官,手足等。內八卦對應的就是人體的臟腑,心、肝、脾、肺、腎這些,但是它其實里面的八卦的位置是一樣的,只是它對應的點不一樣。 師妹,我想問一下它有沒有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從生理的角度去解釋這八個不同的方位有他們各自的特異性。從整體上講的話,剛才是講什么脂肪呀等等,都可以理解針刺肚臍,可以治療到全身疾病。它這個特異性其實是根據(jù)中醫(yī)理論提出來八個方位,它有它的特異性。那他有沒有解釋在這么一小塊兒地方,解剖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他這八個地方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針刺效應。 我看了一眼他寫的書里面沒有。我覺得他這個還是有點那種經(jīng)驗醫(yī)學的感覺,還是比較民間的感覺,沒有特別深入的,它的重點還是在臨床應用上,沒有向內深度地挖掘它為什么,而是向外輸出它怎么去治病。 如果是那種特別瘦的人,肚臍是平的或者是凸出來的,那是怎么扎的? 那樣就別扎了。 還是得有點肉才能扎對吧。 我感覺它這個普適性不是特別強,可能還是要配合其他療法一起來。對我來說的話,可能就是遇到合適的會試一下,像那種特別瘦的也不用給自己找麻煩。 反正我感覺最后構建出這個理論,還是有些牽強的地方,但是他為了寫成書,為了傳播也必須這樣。那個病歷是你自己的嗎? 這個我也是聽一個同學說的,就是因為他說這個病歷,所以我才知道這個臍針。 小梅,我之前在朋友圈也看到過有同學發(fā),也是和臍針差不多,施針前會先在臍中畫一個相當于全息的圖,量的很精準。我感覺腹部這里的機制很復雜。都是大家根據(jù)經(jīng)驗著書的,臨床的治療經(jīng)驗比較重要。我想問一下你那個同學是自己學的,還是說他們家傳的? 自己學的,跟哪個老師學的我忘記了。 我感覺臍周一塊確實是比較不好被接受嘛,然后必須得有一些經(jīng)驗,如果只是看書的話,還是不太敢對患者用。 我還是覺得腹針更好用一點。腹針刺激也不強,不怎么疼。這個的話就是感覺比較特別,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至于臨床應用的話還是要慎重。 程老師總結 我覺得小梅講的挺好的,臨床多多用起來的話呢,效果應該是不錯的。我們以前在臨床上也經(jīng)常碰到好多病人,比如說腸梗阻或者是腹脹比較厲害,腹水比較多的,我們也不敢往深里扎,一般都是沿著腹壁扎針。今天講的這個,它主要是圍繞臍周來進行治療,也不用中醫(yī)辨證的思維方式,它主要是后天八卦的思維方式,還有五行生克的理論來進行治療的。主要的方位很關鍵,比如說上邊屬于火位、下邊屬水位、左屬金、右屬木等。剛才我在群里發(fā)了個圖,扎的非常漂亮,這其實也是沿著皮下,沿著腹壁去扎的。 我覺得以后大家可以在臨床多去操作,畢竟理論性的東西你講的再怎么好,還不如自己去實踐一下,一旦有那么一到兩次,你覺得找到感覺有效果的話,你就會在臨床上應用起來。所以我建議呢,盡量再實操一下,包括癌性疼痛、腫瘤疑難病、痛經(jīng)、胃潰瘍等等吧,這些我看案例都是比較多的。 另外的話呢,關于臍,我們可以這么理解。我們在胎兒這個時期,整個供血都是臍來供給的,出生之后,臍帶剪斷之后,它的使命就完成了,就被大家忽略掉了。我們從中醫(yī)角度來講的話,臍部血管是最豐富的啊,也可以說是咱們生命的一個起源點吧,如果沒有臍帶,你不能跟母體進行關聯(lián)的話,你整個生命就不可能延續(xù)。雖然出生之后把臍帶給斷掉了,但是周邊所謂的經(jīng)絡呀,所謂的信息場還在,所以通過這種刺激,可以通達全身經(jīng)絡??梢酝ㄟ^感官刺激,包括皮下絡脈的一些刺激,延伸到全身去,我覺得這個可以好好的挖掘一下,挺有意思的! 進針的手法也很關鍵,而且這個地方扎起來也沒有多大的風險。腹針我們雖然也是沿著腹壁進去的,但是我們在腹部扎針的時候,即使你垂直的針扎進去三寸,慢慢進針也不會扎到腸道的,我們腸道本身也是有規(guī)避的一個功能,但是臍針好像不涉及到往腸子上扎的這么一個操作方式,它主要還是以頻次為主,刺激也就是皮下組織為主。臍針是建立在后天八卦的基礎上的,大家要知道它跟先天八卦還是有點區(qū)別的,先天八卦來自于河圖,后天八卦來自于洛書,先天為體,后天為用。特別是后天八卦呢,他主要反映的是人跟自然為一個整體……。 今天講的這個東西我覺得很實用。大家可以將來在臨床上操作一下,總結一些病例都是可以的。謝謝小梅!
|
|
來自: 醉清風bmcyge0x > 《臍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