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肛腸外科專家傅傳剛教授曾經(jīng)撰文寫過:直腸癌患者80%首次就診就會被誤診為痔瘡甚至漏診。很多患者來就診時說自己得了痔瘡,如果沒有精準的檢查及患者明確的描述,很容易耽誤診斷治療。 那究竟如何精準判斷是痔瘡還是腸癌早期癥狀呢? 1、觀察便便來區(qū)分: 不管是痔瘡還是腸癌早期,從便便顏色和形狀觀察可略知一二。兩者共同的特征是便血。 痔瘡便血: 痔瘡分為內(nèi)痔、外痔和混合痔。外痔一般不出血,出血的只有內(nèi)痔和混合痔,同時排便時伴有腫脹和瘙癢;便便顏色多呈鮮紅色,血與便便不相混。單純的只有血,沒有黏液。 腸癌便血: 黏液血便是腸癌早期最常見的表現(xiàn),便便常伴有黏液和膿血。顏色根據(jù)癌變部位距離肛門的遠近,可能是鮮紅色,也可能是暗紅色,靠上部位的腸癌出血是鐵銹色甚至黑色。 腸癌除了黏液血便外,便便形狀會變細或變扁,中間有凹槽或血痕。排便次數(shù)突然增加到每天3~4次、排便習慣改變,不定時、還有每次排便的不盡感、腹瀉和便秘癥狀交替出現(xiàn)。 2、腸鏡檢查(CSPY) 結(jié)直腸鏡檢查是發(fā)現(xiàn)大部分結(jié)直腸疾病的金標準,優(yōu)勢在于可觀察整個腸道。由于腸癌80%是由腺瘤性息肉惡變而來,這個過程需要5~15年時間,盡早做腸鏡檢查可在早期就能篩查出息肉,盡早切除有效防止癌變。 一旦感覺腸道異常,立即做個腸鏡是最保險的措施。此外,40歲以上的人群體檢時做個全面胃腸鏡對發(fā)現(xiàn)早期消化道腫瘤意義重大;如有便血、排便習慣的改變和排便次數(shù)的增加等上述癥狀,建議每年做胃腸鏡檢查。 3、直腸指檢 也叫肛門指檢,醫(yī)生用手指伸入受檢者肛門,通過觸診了解肛門及直腸的功能狀態(tài)和疾病情況,是肛腸部位疾病檢查、治療的第一步。 可初步判斷距離肛門7~10cm的直腸及周圍器官是否有病變;但這項檢查對于高位結(jié)腸病變,沒有意義。整體上準確性并不是那么高。 同樣,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jīng)直腸指檢無異常者,應進行腸鏡檢查。 4、糞便潛血檢測(FOBT) 大便潛血檢查是用單克隆免疫試劑檢測出大便中有無微量出血,進而間接判斷腸內(nèi)有出血性病變。 據(jù)統(tǒng)計,50%~60%大腸癌患者、30%大腸息肉患者的FOBT試驗均呈陽性。如結(jié)果為陽性,需進一步做腸鏡檢查。 FOBT也是目前惟一得到循證醫(yī)學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篩檢手段。可使大腸癌死亡率降低18%。 5、糞便脫落細胞及其基因檢測(sDNA) 此項技術為診斷大腸癌的最新前沿技術。脫落細胞檢測為收集糞便中大腸脫落的上皮細胞進行病理檢測,對惡性腫瘤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 然而由于檢測費用昂貴,尚難用于大腸癌的大規(guī)模人群篩查中。 注: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后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