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史官方原創(chuàng) 古語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句話常常被父母拿出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沒有后代,是為大不孝,其實完全錯誤,很多人說這孟子的原話,怎么會出錯呢?這句話的確是孟子說的,只不過是被翻譯錯了!其實這句話,大部分人都曲解了。 對于這句話你第一反應(yīng)的解釋是什么?應(yīng)該就是大家約定俗成的,沒有后代,是為大不孝,其實完全錯誤,很多人說這孟子的原話,怎么會出錯呢?這句話的確是孟子說的,只不過是被翻譯錯了! 孟子曾經(jīng)在《孟子·離婁上》提出五不孝,分別是:不贍養(yǎng)父母,酗酒聚賭,貪吝錢財,放縱聲色享樂和逞勇好斗,對于“無后為大”的解釋,他是這樣說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边@是孟子對舜娶妻這件事所做的評價,舜是堯欽點的接班人,但在娶妻的時候卻沒有告訴父母,擅自結(jié)婚,孟子認為這是一種很大的不孝,所以這句話的原意是說不尊重父母,沒有盡到做后輩的本分,是一種不孝之舉。 之所以原本的意思變了味,還被誤解到現(xiàn)在,還要追溯到東漢時期一個名叫趙岐的參事官,他非常喜愛孟子的文章,整日鉆研,但那時候還沒有那么多的參考資料,于是就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直接把“無后為大”中的“后”字,翻譯成了“子女'的意思,還把孟子原文中的五不孝總結(jié)成了三不孝,除了前面所說的“無后”,還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第一句話什么意思呢,“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是說盲目的聽從父母的建議,也是一種不孝。就好比,君臣輔佐君王,如果只是一味的順從,最后的結(jié)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變成昏君,對于父母亦是如此,父母有錯卻不指出,只是一味順從,結(jié)果只會陷父母于不義,是為大不孝。 第二句:“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一句話解釋,就是不贍養(yǎng)父母。有些人成年以后,也不賺錢養(yǎng)家,也不考取功名,就算原本家庭并不富裕,也還是想吃父母老本,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啃老族嘛,這也是一種不孝。 和孟子的五不孝相比,趙岐的解釋顯然是有所出入的,尤其是孟子原文中并沒有提及子嗣一說,而趙岐的一句“無后為大”卻被后世誤解了千百年之久。所以說,有時候后人對于前人語錄的解釋也不一定正確,那你還知道哪些被后世誤解的古句嗎? |
|
來自: 新用戶6516h3hB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