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成德、氣、?元氣、道氣 - 三合成德: 道、德、仁 三者合而得道 -- 《靈寶經(jīng)》: 道,三合成德。 仁,一也, 行功德,二也, 德足成道,三也。 三事合,乃得道也。 - 強調(diào) 君、臣、民和諧共處 對于穩(wěn)定國家的作用 ~ 氣: 道的存在形態(tài) 組成有形之物 的“質(zhì)料” - 天地人 相互感應(yīng)的 相互作用的 普遍聯(lián)系物 - 內(nèi)丹學(xué) 用以指稱 形和神的 中間層次 -- 它即聯(lián)系著: 先天和后天、 - 人 的中樞神經(jīng) 和自律神經(jīng) - 是由道術(shù) 轉(zhuǎn)入仙術(shù) 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 人體觀上 被解釋為 能量流或 生命力 -- 道教認為: 氣變而有形 形變而有生 - 通天下者一氣 - 人在氣中 氣在人中 - 萬物皆須氣以生 - 生老病死 吉兇禍福 皆氣主宰 - 人體中 氣聯(lián)系 形和神 - 通過煉氣 既能修形 也能修神 - 修道者需要 自覺由意識 進入無意識 - 調(diào)節(jié) 人體自律神經(jīng)的活動 必須從訓(xùn)練呼吸入手 -- 道書中的: 元氣、 祖炁、 氣之祖宗、 渾淪一炁、 自然之氣、 太乙真氣、 真一之氣 等等都可 看作即是 道的物化 ~ 元氣: 道教經(jīng)典: 一般認為 元氣為“無上大道”所化生 元氣,生陰陽,成萬物 -- 《太平經(jīng)》: “元氣 怳惚自然 共凝成天 名為一也 - 分而 生陰成地 名為二也 - 因而 上天下地 陰陽相合 施生人 名為三 -- 認為: 天、地、人 本同一元氣 分為三體 - 氣生精(精氣) 精生神(精神意識) 神生明(知解能力) - 人的 認識功能亦即由 “混沌之氣”產(chǎn)生 - 但 元氣之上 還有“道” 作為本體 - 道無所不能化 - 元氣守道 乃行其氣 乃生天地 - 元氣 守道行道 才能產(chǎn)生 天地萬物 -- 《太平經(jīng)》的思想 實際是“道生元氣”說 - 南朝梁 陶弘景作《真誥》 把《太平經(jīng)》的 說法稍加變換 - 道者混然 是生元氣 - 元氣成 然后即 有太極 - 太極 則天地 之父母 道之奧” - 在元氣 與天地 之間 加中介 “太極” -- 《老子義疏》: - 元氣者, 無中之有,有中之無, 廣不可量,微不可察, 氤氳漸著,混茫無倪, 萬象之端,兆朕于此。 - 于是 清通澄朗之氣,浮而為天; 濁滯煩昧之氣,積而為地; 平和柔順之氣,結(jié)為人倫; 錯謬剛戾之氣,散為雜類。 - 道絕形名 肇生元氣 元氣分化 成不同的 性質(zhì)和 形態(tài)有: 清陽之氣、濁陰之氣、 平和之氣和剛戾之氣 - 分別化生為 天、地、人和物類 - 成玄英的思想 深化了道教教義 的宇宙生成理論 - 另外,道教煉養(yǎng)家 也有從煉氣養(yǎng)生的 角度來講“元氣”的 -- 《抱樸子》: 人在氣中 氣在人中 自天地至于萬物 無不須氣以生者也 -- 認為養(yǎng)生 至要在于 “寶精行氣” 可治百病 可延年命 -- 《云笈七籤》: 人身中之元氣, 常以口鼻而出, 今制之令不出, 便滿丹田 丹田滿 不饑渴 蓋神人矣 - 道教丹經(jīng)中 記述眾多的 服氣、行氣 之術(shù) ~ 道氣:道與氣 宇宙化生的根源 -- 《太平經(jīng)》將《老子》 道生一、生二、生三思想 融入其宇宙觀和煉養(yǎng)理論 - 認為萬物 始于元氣 - 元氣及派生的 天地陰陽之氣 皆也有情有意 - 陽氣“好生” 陰氣“好殺” - 合則萬物化生 - 元氣生于道 -- 《老子想爾注》 洐化道氣關(guān)系: - 道即一 在天地之外 一散形為氣 - 聚形而為 太上老君 常治昆侖 - 或言無 或言自然 或言無名 - 歷世道教 多從義理方面 發(fā)揮道氣關(guān)系 - 內(nèi)丹學(xué) 即以道教宇宙生成論 為其煉養(yǎng)學(xué)說的基礎(chǔ) - 將道氣關(guān)系的 闡發(fā)熔鑄其中 - 指沖氣 - 連接 道與氣 的中介 - 亦道亦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