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史書上是在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279年,秦國大將白起率領(lǐng)數(shù)萬秦軍渡過漢水,奪取楚國鄢(今湖北宜城)、鄧(今湖北襄陽北)等五座城池,秦軍繼續(xù)南下,攻破楚都郢都(今湖北荊州江陵西北),秦軍在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南)焚燒了歷代楚王的墳?zāi)?/strong>,然后一路向東打到了竟陵(今湖北天門)。 夷陵二字大概率是楚國命名的,后人對于夷陵二字的命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因夷山而得名。
夷山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一座山,會稽山再向東五百里的地方,叫做夷山。山上遍布著沙土石塊,不生長樹木花草。 《水經(jīng)注》中說夷山在夷陵縣城,應(yīng)劭在《地理志注》中說夷陵在西北,夷陵二字的來歷就是因為夷山而來,以山名為地名,夷是夷水的夷,陵是丘陵的意思,這種說法很普遍,比如荊州的荊字就來自荊山,荊州是上古九州之一,夷陵在上古屬于荊州。 與此類似的還有夷道,這是宜昌市下轄的宜都市的古稱,夷道得名于夷水,夷水就是今天的清江,古時叫夷水,夷水從夷道邊流過,故此得名,道就是縣的意思,夷道就是夷陵邊的縣,以水名為地名,也是一種常見的取名方式。
夷陵的得名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長江水流到這里就開始變得平緩,山峰延伸到這里就變成了丘陵,把兩句話合在一起就是夷陵,也就是水流平緩并且有很多丘陵的地方,故名夷陵。
宜昌在上古時期很可能也叫西陵,華夏始祖黃帝居住在叫軒轅的山丘,娶了西陵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如今湖北宜昌及遠(yuǎn)安縣都有關(guān)于嫘祖的傳說,據(jù)說這里也是嫘祖的故里。 還有不少史書都記載了西陵就是如今的湖北宜昌,也就是夷陵,這在后世的地名演化中也有體現(xiàn),西陵即夷陵,夷陵即夷山,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 宜昌在夏商周三朝沒有準(zhǔn)確的名字記載,從戰(zhàn)國開始,宜昌就被稱為夷陵,白起在這里放了一把火,燒了歷代楚王的墳?zāi)梗貒y(tǒng)一天下之后,在今湖北、湖南之地設(shè)置南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夷陵屬于南郡下轄縣。 東漢末年,曹操南下荊州,劉琮投降,曹操短暫占據(jù)荊州,曾將南郡枝江以西從南郡分出來置臨江郡,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曾與曹仁爭奪夷陵,吳軍奪取南郡后,將臨江郡改為宜都郡,下轄宜都(今湖北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湖北宜都)四縣。 公元221年,劉備東征孫權(quán),在夷陵被陸遜所阻,陸遜利用火攻大敗劉備,劉備全軍覆沒,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戰(zhàn),也是三國三大戰(zhàn)役之一,孫權(quán)將夷陵改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西晉時期,改置夷陵縣,東晉時期,分夷陵以西置宜昌縣,這是宜昌二字最早的來源。 宜昌二字是怎么來的? 這是為了吉祥而起的名字,宜昌二字的寓意是:宜于國運(yùn)昌盛,簡稱“宜昌”,因此而得名,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當(dāng)時的宜昌在長江南岸,夷陵在長江北岸,兩地隔江相對。 北周時期,改夷陵為硤州,隋朝時期,改硤州為夷陵郡,下轄夷陵(今湖北宜昌)、夷道(今湖北宜都)、長楊(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遠(yuǎn)安(今湖北遠(yuǎn)安)四縣,唐朝時期,又將夷陵郡改為硤州,后來又改回夷陵郡,屬山南東道。 北宋時期,夷陵縣屬硤州,屬荊湖北路,明朝時期,將硤州路改為峽州府,后又改為夷陵州,治所設(shè)在夷陵縣,下轄宜都、長陽、遠(yuǎn)安三縣,隸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 清朝時期,夷陵州屬荊州府,因為避諱后將夷陵改為彝陵,雍正時期,升彝陵州為宜昌府,將彝陵縣改為東湖縣,并設(shè)置為宜昌府的治所,下轄東湖(今宜昌夷陵區(qū))、興山、巴東、長陽、長樂(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歸州(轄秭歸、巴東二縣)、鶴峰七州縣。 民國時期,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屬荊南道,后屬荊宜道,1949年,宜昌市成立,同時還有宜昌地區(qū),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到如今宜昌下轄:5個市轄區(qū)(夷陵區(qū)、西陵區(qū)、伍家崗區(qū)、點(diǎn)軍區(qū)、猇亭區(qū))、3個縣級市(宜都市、枝江市、當(dāng)陽市)、3個縣(遠(yuǎn)安縣、興山縣、秭歸縣)以及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宜昌最早出現(xiàn)的名字是縣名,與夷陵縣同等,宜昌縣的名字一直保留到2001年,之后將宜昌縣改為夷陵區(qū),夷陵這個古老的名字保留了下來,而宜昌則為地級市的名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