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潭柘寺,一直有句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冷不丁聽到這個說法,會覺得二者之間似乎有因果關(guān)系:因為有了潭柘寺,才會有了北京城? 在潭柘寺的官網(wǎng)上,有這樣一段文字介紹: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應(yīng)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寺院初名“嘉福寺”。到了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禪寺”,但因寺后有龍?zh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相傳明初修建紫禁城時,就參考借鑒了潭柘寺,潭柘寺的歷史要早于北京城,相傳朱棣修建城池的時候,他的首席設(shè)計師參考借鑒了潭柘寺的布局,為他設(shè)計了紫禁城。 這些答案,都得靠事后搜索資料才能知曉。在潭柘寺里看建筑拍照片的時候,是探尋不到這些的——所以,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必須相輔相成,才有收獲。 另外,在潭柘寺里看一些關(guān)于佛教知識的介紹性牌匾時,也有一個意外的小收獲:知曉了“圓通”在佛教里的意思。以前我只知道這是一個快遞公司的名字,在佛教語中, “圓通”是佛教徒對觀世音菩薩的尊稱,意思是:思維敏捷,五障礙。 相傳觀世音菩薩為了教化不同層次、不同環(huán)境的不同眾生,可以隨機應(yīng)化出多種化身,共三十三種。在潭柘寺的“圓通殿”里,可以看到人們用藝術(shù)手法展現(xiàn)的這三十三種形象。 在潭柘寺內(nèi),有“一組樹族”,樹齡1400多年了。之所以說是“樹族”,因為它不是一棵樹,而是緊緊長在一起的多棵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相傳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繼位登基,從此樹的根部都會長出一枝新干來,以后逐漸與老干合為一體。乾隆皇帝來寺游玩時,御封此樹為“帝王樹”。 對于穿越時間長河的樹,人們總會生起敬畏之心,走過路過,自然要拜一拜。記得是誰講過,如果你感到心情抑郁,不開心,提不起精神,就可以到公園里去擁抱一棵大樹,“樹木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治愈人類”。望著眼前這棵“活化石”一般的樹,僅僅是看看它,我都被治愈了。 今天原本沒有旅游的計劃,只是想去單向空間書店位于門頭溝的那家店瞅一瞅。到了之后,發(fā)現(xiàn)這家店貌似屬于一個新開樓盤的配套設(shè)置,除了書店之外,樓盤還特地打造了一個稍顯文藝的社區(qū),配備了一些比較有趣的個性化店鋪,比如咖啡店、中古二手店等——好在距離潭柘寺比較近,不然會有白跑一趟的感覺。 抵達單向空間書店的時候,恰好是中午,選來選去,最后在一家主營酸湯魚的火鍋店吃了午飯。點菜的時候,吳老板認為“此店必定干不長遠”,因為“價格太不實惠”。摳摳搜搜的,我靠一碗米飯+免費酸菜蘿卜吃飽肚子。 三寶問我:媽媽,你覺得這個地方吸引你們文藝青年么? 我回答:感覺這個地方,有點“硬撐文藝”。 希望能撐過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