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灰霉病又叫洋蔥瘟病、灰腐病,是洋蔥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廣泛,在田間常造成葉片大量霖爛,貯運期為害也很嚴重,還可侵染其他蔥蒜類、茄果類、瓜類等蔬菜。 (1) 癥狀 在田間發(fā)病主要為害葉鞘、花梗及鱗莖頸部,形成淡褐色的病斑,內(nèi)部腐爛,潮濕時病部長出大量灰色粉狀霉(圖187.1)。若在葉片發(fā)病,先產(chǎn)生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3毫米邊緣明顯的污白色斑點,多由葉尖向下發(fā)展,逐漸連成片,使蔥葉卷曲枯死(圖187.2)。濕度大時,病斑上或枯葉上生出大量灰霉。在花薹和小花梗上的病癥,與葉尖發(fā)病相同。貯藏期發(fā)病,先在頸部或肩部出現(xiàn)稍凹陷的病斑,而后變軟,呈淡褐色,鱗片間有灰色霉層,后期產(chǎn)生黑褐色小菌核。鱗莖感病后常被軟腐病菌再次侵入,招致腐爛、發(fā)臭。此病以高濕條件下發(fā)生灰色霉層、后期產(chǎn)生黑褐色小菌核為特征,可與炭疽病和軟腐病相區(qū)別。 圖187.1鱗莖長出大量灰色粉狀霉 圖187.2葉生污白色斑點,逐漸連成片,使蔥葉卷曲枯死 (2) 發(fā)病原因 病原菌為蔥鱗葡萄孢菌,有時還有蔥細絲葡萄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均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風雨、灌溉水和農(nóng)事操作傳播,主要由傷口侵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而侵入。 病菌喜較低溫度和高濕度,發(fā)病適溫18℃~22℃,多雨、高濕最有利于灰霉病發(fā)生。此外,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灌水不當,過度密植,偏施氮肥,植株衰弱,傷口多等情況都能招致發(fā)病重。收獲期遇雨或收獲后沒有充分晾干,貯存期間濕度高都加重鱗莖腐爛。 (3) 無公害防治法 ①病地與非蔥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 ②選用抗病品種。一般黃皮、紅皮品種比白皮品種抗??; ③合理密植,適時進行中耕除草,保持株間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 ④加強水肥管理,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適時灌水,雨后排出田間積水,以防止植株早衰,提高抗病能力; ⑤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減少再侵染菌源; ⑥發(fā)病初及時進行藥劑防治,隔7~10天1次,連續(xù)2~3次。常用藥劑有: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嘧霉胺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由于灰霉病菌易產(chǎn)生抗藥性,要注意輪換或交替及混合施用; ⑦適時采收,充分晾干后貯藏,淘汰病傷鱗莖,貯藏環(huán)境應保持在0℃和相對濕度65%左右。 |
|
來自: 郭長生888 > 《北方洋蔥無公害生產(chǎn)220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