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功夫論是致虛、守靜;莊子的功夫論是心齋、坐忘。
——《放下心中的尺子》
相關(guān)文章: 1 溫故而知新,先回顧一下《莊子·內(nèi)篇》(共7篇)前面五篇分別講什么。 《逍遙游》講如何追求絕對的心靈的自由。《齊物論》講人和天地萬物如何齊一。《養(yǎng)生主》講人要順應自然,達到“安時而處順”的狀態(tài)。《人間世》講講處世之道。《德充符》講人的精神世界,應該具備“才全而德不形”的道德修養(yǎng)。 第六篇則是《大宗師》,講述了人如何通過出世的修養(yǎng)而超凡入圣,達到全面解脫,從而完成人生的價值。 “大宗師”這三個字要分開來念?!按蟆敝傅氖蔷囱觯錆M了一種敬仰的意味;“宗”就是崇拜,就是尊崇,代表了一種尊敬的意味;“師”就是老師、先生。 所以,“大宗師”,就是指我尊崇的東西,它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道理,而是“大道自然”。 出自《大宗師》的成語:相濡以沫、莫逆之交。 2 莊子用了很長的四段篇幅去描述“真人”。 “真人”是莊子推崇的,真人的境界代表了道家最崇高的人格境界,也為歷代文人所推崇和模仿。 這一部分金句頻出,因此嘗試從每段摘取一句,幫助理解莊子對真人的定義: 1>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莊子 · 大宗師》 知道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為的,這就是最高的智慧了。天,在道家是指道,具體指道自然而然賦予我們的天性、天賦。“用人所知道的養(yǎng)人所不知道的東西,享受天然的年壽而不至于中途夭亡,這是智者之所為”。 不知道的東西如何養(yǎng)?不知道的東西,就是天,就是道。我們用認知的方式能學到的都是知識,不是智慧。 莊子的意思是,得把知識的積累作為方便法門,去領(lǐng)悟道,而不是只知道死讀書,空有知識,否則就是個書呆子,對生命沒有什么好處。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日益”,就是知識要用加法,“日損”,就是說修煉要用減法。減什么?減少欲望、偏見,再去看世界,就沒有分別心了。 我理解這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思想,就是用“已知解未知,以有涯解無涯”,它解答了《養(yǎng)生主》中“生有涯而知無涯”這個命題的困惑,茅塞頓開。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莊子 · 大宗師》 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所謂“不逆寡”,就是知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道理,明白自己知道的少,從而虛心學習的道理。 所謂“不雄成”,其核心就是“功成而弗居”,不會覺得自己太了不起了,只是認為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所謂“成固欣然,敗亦可喜”。 所謂“不謨士”,就是做事時沒有去打別人主意,去“謀”人整人。 概括起來,就是說“真人”對待事情順其自然,既不人云亦云、也不頑固不化,不隨便順從比人,也不孤立別人,不以自我為中心。 欲望深重的人,天然的智慧就不夠。焦慮,是因為你有求、有欲望。有求,就有執(zhí)念,就有束縛。 一個人如果深陷欲海、貪婪無度,就會失去生命中的靈性與智慧,錯過人生中許多好的機緣與福報。所以,一個喜歡炫耀和比較吃喝用度、房子車子等物質(zhì)條件的人,大概率是大腦空空,毫無智慧之人。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不忘自己是因道而生,而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子?不要是孜孜以強求。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事物的本質(zhì)和最初的目的,而不要過于迷戀結(jié)果。 如蘇東坡常說:“著力即差“(太用力,就不好了)。而是要順其而來,順其而往,“受而喜之,忘而復之”,自然的安排,坦然接受。 3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641]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 · 大宗師》 “相濡以沫”代表了儒家的核心觀念,而“相忘于江湖”代表了道家的核心精神。 莊子的本意并不是談論愛情,而是談論生死(前一句是“死生,命也!”),盡管在今天,這個成語已經(jīng)成為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同義詞。 莊子認為人的生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如同晝夜變化一般,所以人不該糾結(jié)是非、生死,而應該忘卻生死,把生命交還給廣大深遠的自然之道,所以他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魚到水多的江湖,就不用相濡以沫那么艱難了。深一層的意思是讓我們忘記善惡之別,乃至取消萬物、生死的界限。 他實際上談的是要超越是非、超越生死而又不用避世的問題,如果能做到這樣,那就是“相忘于江湖”,這個向往的狀態(tài),就是逍遙的狀態(tài)了。 4 心齋與坐忘 老子的功夫論是致虛、守靜;莊子的功夫論是心齋、坐忘。 ——《放下心中的尺子》 《人間世》中講了什么是”心齋“,就是”虛而待物,唯道集虛“,就是讓心齋戒、把心清空,屏蔽一切外來的干擾,沒有雜念,去除成見,如氣一般虛弱,才能想通宇宙萬物。 《大宗師》則講了什么是”坐忘“,就是"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就是《齊物論》中南郭子綦的”吾喪我“,就是神形俱忘。 真人可以“墮肢體”“黜聰明”了,意思就是說他現(xiàn)在不存在形體的束縛,也不再被聰明所累;“離形去知”,就是他把外表的形體和這個聰明的束縛都去掉了;“同于大通”,也就是同于大道的意思。這就叫“坐忘”,就是不受這些外在的形體、小聰明的束縛,讓自己和大道相接通,也就是所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意思。 “坐忘”的思想在后世影響很大,所謂虛靜心空、物我兩忘是也。 “忘”才能心無旁騖、“忘”才能鑒于止水,靜然后能相機而動,空才能容納萬境,無為才能有為,什么事情如果起了心機、生了執(zhí)念,結(jié)果往往是不完美的。 其實,莊子的“忘”,不是要你刻意去忘記,是要忘掉“生活是一場秀”,忘掉刻意的“表演”,做到表里如一。 我想,這才是莊子“坐忘”的要義。 5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大宗師》 關(guān)于入世與出世,《大宗師》中有個很有味道的寓言故事——“藏舟”。 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深澤中,好像是很牢固,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大力士還是把它背走了,沉睡中的人絲毫不知。 把小的東西藏在大的地方好像很安全,但仍避免不了會弄丟。如果把天下托付給天下,就不會亡失了。 人之個體如能與宇宙合一,“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宇宙無終始,則人亦無終始;宇宙永恒,則人亦永恒。 莊子從來都不是主張隱居的,而是把自己放心地交給全世界?!安靥煜掠谔煜隆?,恰恰是天下毫無遮掩的情況,坦坦蕩蕩去面對紛擾的世間,身在世間而心能逍遙。 ——《放下心中的尺子》 這既是莊子的生死觀、也是莊子“齊一”的精華所在。也是莊子浪漫、雄辯、遼闊的自由精神之魅力所在。 既跳出了”小大之分“的局限,則”藏天下于天下“,即超越了空間的有限而至無限。 也齊同于此“一”,則“無古今”而“人于不死不生”,即超越了時間的有限而達成永恒。 真是妙哉! 三個石頭 2023.8.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