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君如玉
君如玉
2023-08-07 17:27
發(fā)表于山東
孝悌應該如何落實呢? 我們還是用《論語》中原文來為本篇開一個頭: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strong>孟懿子問什么是孝??鬃诱f:“不要違背禮。”之后樊遲替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不要違背禮?!狈t說:“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無論父母在世、去世安葬還是以后祭祀,都要依禮而行?!?/span> 可見就對待雙親的層面,并不是只現(xiàn)定于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孟懿子不僅是孔子的徒弟,更是把持魯國朝政的三位卿大夫之一。他的父親孟僖子隨魯昭公訪問楚國時,因為在外交工作中失禮,非常羞愧,臨死時說:“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彼宰屪约簝蓚€兒子去向孔子學習。 孔子一向奉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理念,也就是弟子不問,他就不作更多解釋,這里孔子之所以在跟樊遲又解釋了一遍“無違”的意思,是因為擔心孟懿子似懂非懂,讓樊遲日后告知。這在《論語》里不止出現(xiàn)了一次,比如后面談到的孔子與宰我關于守孝三年的禮制規(guī)定的爭論,也是如此。 至于什么是以禮為孝,我們先知道一個事實,禮分本末,末為形式,本為內(nèi)心。林放問孔子禮之本的時候,孔子是這么回答的:“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strong>意思是:問的好阿!禮,與其求表面奢華,不如儉樸一些;治喪,與其求儀式面面俱到,不如內(nèi)心真正悲痛。這下我們就知道了,孔子要求孟懿子做到三個階段表里如一依禮行孝。加上孟懿子又是卿大夫,孔子更是多了一層希望他能依禮事君而不行僭越之事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來具體看一下《論語》中父母在世和去世盡孝以及身后祭祀的經(jīng)文。 第一句就是被世人廣為謬傳的經(jīng)文。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strong>孔子說:“父母在世,子女不遠游外地;實在要出行,也必須要有確定的去處(好讓父母知曉)?!痹S多人把重點放在“游必有方”上而故意忽略前文是不對的。子路曾經(jīng)說過:“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span>意思是攜帶很重的東西行遠路,就不能挑挑揀揀休息的地方(而應就地休息);家里貧窮父母年邁,不要為了高俸祿離開父母出外當官。 孔子也曾經(jīng)在齊國郊外碰到一個叫丘吾子的人,他因為自己年少求學周游天下以致沒有看見雙親最后一面痛悔不已,再加上做官時沒能盡到為人臣的責任,以及與平生至交好友都已經(jīng)失去聯(lián)系,感嘆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span>之后投水而死。孔子讓弟子們引以為戒,十個弟子中就有三個回家奉養(yǎng)雙親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因其年邁而擔憂。” 求學,求財,是離開父母被使用的最多的理由,父母們出于為兒女們未來的考慮,甚至會鼓勵兒女們這樣做,即便是自己年紀大了,身體已經(jīng)不甚健康。孔子卻寧愿弟子們多多考慮父母的實際狀況,以奉養(yǎng)雙親為優(yōu)先,有余力再學習,為什么呢?《孝經(jīng)》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本身都是從孝道而出,孝悌又是忠恕的基礎,孔子又怎么會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重積德,無不克。倘若因為要出人頭地而放棄了孝道,連生養(yǎng)的雙親都棄而不顧,那么這個人能貫徹仁的信念嗎?能成為賢人君子嗎?會有所謂的未來嗎?上篇提到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strong>就是這個道理了。 子女日常如何對待雙親 盡孝必然涉及子女日常如何對待雙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游請教孝,孔子說:“現(xiàn)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yǎng)活父母便行了。養(yǎng)狗和馬,也叫養(yǎng)活。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那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請教孝,孔子說:“侍奉父母保持和顏悅色很難。遇到事情,由子女去做;有美食好酒,讓老年人享受,這樣就算是孝嗎?”表面上的事情,人可以做的無可指摘,但情真意切為難,尤其是十年如一日的盡心盡意。 孝子進飲食以養(yǎng)父母,皆須盡其敬安之心,不然則難以致親之歡??鬃釉?jīng)跟子路講過:“身不敬與?辭不順與?色不悅與?古之人有言曰:人與己與不汝欺?!?/span>我們行為是否尊敬,言辭是否從順,臉色是否和悅,是不可能自欺欺人的。父母能夠感受的到,自己的兒女也能感受的到。實事求是的說,如果人不具備孝的秉性,想改也難。童蒙養(yǎng)性,置身孝悌之家,孩子成長成為一名孝悌君子才能變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孝是否意味著什么事情都完全聽從父母? 那么,孝是否意味著什么事情都完全聽從父母?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strong>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錯誤應該委婉地勸諫,如果沒有被采納,仍然要對他們恭敬而不違抗,心里擔心卻不怨恨?!备改杆傅腻e誤不至于斷絕和子女之義,所以兒女應該盡勸諫的義務,但不能以此為理由免去自己贍養(yǎng)之責任。 關于這一點,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說的更清楚,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 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 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span>子貢的意思是兒子聽父親的就是孝,當臣下的聽君命就是忠貞??鬃颖硎痉磳Γf:萬乘大國有四個諫爭之臣,國家領土就不會減少;千乘之國,有三個諫爭之臣,社稷江山就能安全;有封地的大夫,有兩個諫爭之臣,就能保住宗廟祭祀;父親有一個明斷是非的兒子,行動就不會失禮;士人有敢于直言勸諫的朋友,行動就不違背道義。所以能判斷什么該順從,什么不該盲目聽從的才是孝敬和忠貞。 曾參在孔子弟子中素有孝名,在這方面就犯過極大錯誤。有一天他在地里替瓜除草,不小心碰斷了瓜秧,父親曾皙大怒,用大木棍重打曾參背部以致他昏了過去,過了段時間曾參蘇醒了還跑去給父親賠罪。孔子聽說后大怒,表示不再見曾參,他只好情人問孔子自己到底哪里做錯了。孔子說:從前的賢君舜有父親瞽叟,心術不正,他每次想使喚舜,舜就在身旁,想要殺死舜,舜就躲開。小棰則待過,大棰則逃走。所以瞽叟沒有犯不行父道的罪,舜也沒有失去淳厚的孝道?,F(xiàn)在你被父親責打,往死里打都不知道躲。真打死了就是陷父親于不義,還有什么比這個更不孝?而且殺了天子的百姓要承擔的不是殺人的刑罰嗎?曾參這才恍然大悟。 為什么是守孝三年? 父母去世,古時候兒女又是如何行的?《論語》里有兩段相關的經(jīng)文,是講守孝的時間的。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沃^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strong>子張說:“《尚書》講:'殷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只是殷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所有官員都各司其職,聽從冢宰的命令長達三年?!币簿褪钦f,新君要為先王守孝三年,天官大冢宰是三公以外的百官之首,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國君尚且如此,百姓也是同樣遵照禮為自己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為什么是三年呢?我們通過孔子和宰我的一段對話來看一看,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宰我問:“父母服喪三年,時間未免太長。君子三年不習禮,執(zhí)行起來肯定錯漏百出;三年不練習樂,演奏一定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長成,取火用的燧木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夠了吧?!笨鬃诱f:“喪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錦緞,對你來說能心安嗎?”宰我說:“心安?!笨鬃诱f:“你心安,就那樣做吧!君子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感到快樂,居住不覺得安寧,所以不那樣做?,F(xiàn)在你心安,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說:“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三年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予難道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之愛嗎?” 孔子說的清晰明白,禮之所以規(guī)定三年為守喪之期,是因為三歲不記事之前都是由父母百般照顧,從那之后才能稍微自主活動。孔子見宰予頭也不回就走了,不忍心他就這樣不知道義理,于是跟弟子們把這個道理講了一遍,希望宰予能夠從同學處聽到,愛徒之心現(xiàn)矣?!盾髯印ざY論》記載:“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倍Y這樣規(guī)定,已經(jīng)大大縮減了時間,守孝二十五個月,名義上的三年。 《禮記·三年問》里說:邪淫之人父母早上死了晚上就忘了,禽獸不如;君子對于父母離世的悲痛三年還不夠排解,如果繼續(xù)下去沒有窮盡,所以先王立中制節(jié),以禮的形式確定下來。這就給了社會確定的規(guī)范。我們今天的環(huán)境和風俗大大不同于先秦時期,但是守喪的核心要義還是要記得,感念父母懷抱養(yǎng)育之恩。慎終追遠里的慎終,就是要以嚴謹之行舉喪,以悲戚之情送終。 祖宗祭祀文化的重要性 父母不在世了,子女應該紀念父母的忌辰,祭之以禮。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孔子慎重的三件事中,齊,也就是祭祀之前的齋戒,是排在第一位的。其原因曾子講的很清楚:“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strong>謹慎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祭祀遠代祖先,就能使民心歸向淳厚了。中國文化令人嘆服:倘若顛倒是非,把兒女捧成小祖宗,收獲的是一個個惹是生非唯利是圖的熊孩子;慎終追遠,敬奉父母祖先,兒女則被培養(yǎng)成為志存高遠忠孝兩全的賢人淑女,此本末之辨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strong>祭祀先人時,好像先人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時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跟不祭有什么區(qū)別。祭者,際也,人神相接,故曰際。祀,似也,謂祀者似將見先人也。祭祀,是形式與精神的并重,也是看不見的家族文化的偉大傳承。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這也是居心叵測的人一直執(zhí)著于破壞中國祭祀文化,想把中國的祖宗祭祀變得可有可無的重要原因。 《孝經(jīng)》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币源俗鳛楸酒目偨Y吧。我們要把握孝悌的核心,但不需要墨守成規(guī)的以古禮要求彼此。開放包容,守正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的將孝悌文化融入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讓華夏子孫高瞻遠矚的同時不忘根本,是具備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下一篇是解讀孝悌的最后一篇,會為大家揭曉孝道的真意。 |
|
來自: 為什么73 > 《人民必勝至道韜略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