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之啟示 我是自卑者。自卑到塵土,只看見混沌,從未感受過一厘米的陽光;自卑到悲傷,只看見無盡的黑暗,從未體驗過快樂,連轉(zhuǎn)瞬即逝的美妙都是奢望;自卑到絕望,只看見日夜的運轉(zhuǎn),卻忘記太陽的火光和溫柔的月亮。自卑,深深地扎根在我心里,二十余年的生命軌跡已讓其根須茁壯,縱橫交錯,包裹著這顆瑟瑟發(fā)抖的心,卻是包裹得越緊抖得越加厲害。 為何我是自卑者呢?二十余年來我問了自己一百遍一千遍,但終究沒有答案。是由于出生貧寒,父母的文化程度較低嗎?是由于長相丑陋,不討別人的目光與歡心嗎?是由于才識疏淺,放之淼淼浩宇不值得一提嗎?我想,都有。這樣的自卑令我放不開手腳做事,這樣的自卑讓我對生活失去了希望,這樣的自卑讓我看不起自己。生活,于自卑者來說真的沒有一絲光亮了嗎? 當然不是,很幸運地,我遇見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它讓我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這種與世間有一絲相通的聯(lián)系,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生命的渴望。書中以一個青年與一位哲人對話的形式,對人生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上,我看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巨大魅力,我感受到了青年的內(nèi)心與我如此相同的自卑與失望,同時我也驚喜地看到了哲人這通俗易懂的語言中閃爍的智慧光芒。它似一道金光,從天而降,讓我的內(nèi)心平靜,讓我重回一呼一吸之間,感受生命的平凡與偉大。 引言第一句,哲人便提出自己的主張: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這在我聽來可笑極了,但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興趣。第一夜中,在青年人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往往過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從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對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張只不過是烏托邦式的空想而已。而哲人卻說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這是“原因論”。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卻認為:現(xiàn)在與過去沒有關(guān)系。不是考慮過去的“原因”,而是考慮現(xiàn)在的“目的”,是“目的論”。也就是說,是我自己因為某種目的了現(xiàn)在的不幸生活,而不是因為過去發(fā)生的一切,怎么可能呢?誰會主動選擇痛苦呢?我無法接受,內(nèi)心產(chǎn)生了極大的矛盾,甚至有一團怒火從胸中燃燒,我努力地壓制著,急于解開層層繞繞的迷霧。 第二夜終于到來了,青年人與我一樣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看到的自己全身都是缺點,毫無優(yōu)點可言,更別說是閃光點了。他的內(nèi)心也充滿疑惑,向哲人提出了自己困惑已久的問題。哲人的回答頓時令我感到心靈的震顫,因為他不僅點出來問題的原因,還找到了源頭。他說:“你為什么討厭自己呢?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痹谌穗H關(guān)系中受傷?或許確實如此。但更為驚顫的是哲人告訴青年,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是一種“自己沒有價值或者只有一點兒價值”之類的感覺。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并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也就是說自卑感,不是病態(tài),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同時我們應該擯棄自卑感,進一步向前;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這樣的自卑感,那就沒有任何問題。原來自卑可以是一種優(yōu)勢,如果在主觀上處理得當,它的存在反而能促進人的發(fā)展!看到這里,我不禁露出了一絲微笑,被捆綁得傷痕累累的心靈上,似乎“咔嚓”一聲,有一個結(jié)松了。 第三夜悄然而至,這個夜晚讓我想起了從前活在別人期待中的自己。從小,我就是個乖孩子。這三個字在幼小的我看來還引以為傲,但在現(xiàn)在的我看來失敗透頂。在家做父母的乖孩子,活在父母的期待中;在校做老師的乖孩子,活在老師的期待中?!爸挥械玫搅藙e人的認可,我們才能體會到'自己有價值’。通過別人的認可,我們能夠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鼻嗄耆缡钦f。但我們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這樣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嗎?哲人的回答給了答案:“想要取得別人認可時,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闭苋说莱隽藵M足別人期待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不順從教師的指導就是錯誤,就要懲罰,而順從就會帶來滿意的贊賞和獎勵?,F(xiàn)在,教育已經(jīng)得到了發(fā)展,但教育方式有沒有真正的改變呢?我們又應該從何下手呢? 哲人提到:基本上,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guān)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但孩子的思維還不成熟,也沒有很強的自制力,難道我們就在這樣放任不管嗎?哲人告訴青年人,阿德勒心理學并不是推崇放任主義。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tài)度。而阿德勒心理學的主張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chǔ)上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教師或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繼續(xù)下去,培養(yǎng)他的優(yōu)良品質(zhì)呢?懲罰和獎賞都不可以,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法寶是什么呢?第四夜給了我們一個系統(tǒng)且邏輯嚴謹?shù)拇鸢浮?/p> 人際關(guān)系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什么呢?在這中間應該用什么方法搭建一個橋梁呢?哲人告訴青年,人際關(guān)系的重點是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就叫共同體感覺。“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如何從“課題分離”中建立人際關(guān)系,最終形成“可以在這里”的共同體感覺呢?這里需要“橫向關(guān)系”。關(guān)于育兒活動為代表的一切與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學都采取“不可以表揚”的立場。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qū)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阿德勒心理學之所以強烈否定賞罰教育,就因為它是為了操縱孩子。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qū)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阿德勒心理學之所以強烈否定賞罰教育,就因為它是為了操縱孩子。作為父母或家長,都不應該做出“要好好學習”或者“得上那個大學”之類的指示,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而應進行援助。援助的大前提是課題分離和橫向關(guān)系。在理解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這個基礎(chǔ)上再去考慮能做的事情,具體就是不去居高臨下地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夠?qū)W習”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無論是人際關(guān)系還是教育活動,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都極其重要,阿德勒給了我們明晰的答案,這是他對于人生的理解。在第五夜中,我學會了將人生看成是一個個的點而不是一條線;我學會了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我學會了人生意義是由自己賦予自己的;我學會了在迷茫時,最亮的引導之星就是為他人貢獻。雖然這些我都還不能一一的領(lǐng)悟,化作實踐或許更為困難,但我終于不用為自己感到自卑。在我的內(nèi)心,我種下了一顆甘于平凡的勇氣,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我們生來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從出生那刻起,我們就是普通且偉大的生命;在我的內(nèi)心,我種下了一顆接納自我的勇氣,過去的自卑不能決定任何事,往后的幸福與不幸也都是自己的選擇,再也不能抱怨過去,也不要擔心未來,在此時此刻你就是一個閃耀的明星,不用和他人比較,你只需要給自己定下目標,跳好自己的人生之舞,終有一天,你會驚嘆,原來我到了這里了嗎?在我內(nèi)心,我種下了被討厭的勇氣,自卑者是誰,是我嗎?不,是這世間千千萬萬的人啊!我將是我,然而獨立的人極有可能遭來世俗的厭惡,好在我有這顆被討厭的勇氣,將支撐著我在這混沌不堪的塵土中行走,在這逆流成河的悲傷中滑行,在這日夜運轉(zhuǎn)的軌跡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張蕾 寧海縣桃源初級中學美術(shù)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