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的基本精神:自然、自由、自在。
把自己關(guān)聯(lián)到宇宙的命脈中去,而不是一個個孤島,這才談得上“逍遙”,逍遙是靈魂在宇宙時間中的漫步,從容寂靜,我行我素。
《逍遙游》的基本精神:自然、自由、自在。 把自己關(guān)聯(lián)到宇宙的命脈中去,而不是一個個孤島,這才談得上“逍遙”,逍遙是靈魂在宇宙時間中的漫步,從容寂靜,我行我素。 去年介紹過《周易簡釋》(點擊跳轉(zhuǎn))這本書,周易之學兩大流派,一曰“象數(shù)”,一曰“義理”,它的分水嶺出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為了反對當時已經(jīng)僵化的象數(shù)之學,思想家們開創(chuàng)了玄學一派。 而三本經(jīng)典著作,《莊子》、《周易》、《老子》則被玄學家奉為“三玄”。 由此,形成了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由強調(diào)象轉(zhuǎn)而強調(diào)意,拋棄了單純而機械的象數(shù),轉(zhuǎn)而提倡易學、道學中的義理哲學思考。 本期借著這本《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來讀讀三玄之一的《莊子》。 ——圖片來源于【南開大學哲學院】 《莊子》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其中《逍遙游》講的是?如何在內(nèi)?突破?我局限的問題;《?物論》講的是世間萬物如何相互咬合后共同形成統(tǒng)?場;《養(yǎng)?主》講的是?如何在宇宙中游刃有余,并讓??的?命之?薪?相傳的?式;??到《?間世》就開始接地?了,講的是?如何在世間不受傷害的秘訣。《大宗師》專門講“真”是什么。 《莊子》跨度很大。它既講增智益慧、講養(yǎng)生益壽、又講待人接物、亦講治國理政,似乎無所不包。 然而,這一切都是基于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那莊子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什么呢? 他的精髓和源頭,在老子。 所以作者林光華說:老子是道家的開山,莊子把老子的“道”具體化。 多年前,第一次去合肥,住在“古逍遙津”公園旁邊,古逍遙津是三國著名古戰(zhàn)場,有“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典故流傳,園內(nèi)青松翠柳,湖光闌珊,云青青欲雨,水澹澹生煙。 這其實是個很小的公園,但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經(jīng)年不忘,也許就因為其名字就起源于《莊子》中的名篇——《逍遙游》吧。 其實,不說別的,單說《莊子》各篇所起的名字,就透著一中無我、與天地共生的浪漫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超越了自然、功利和道德,同時具有胸懷宇宙的豪邁、和視宇宙如敝屐的不羈,令人著迷。 那么《逍遙游》到底講了什么? 《逍遙游》由大鵬鳥南遷的故事,引出小大之辨的話題;由小大之辨,引出圣人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最后暗示,要著眼于道,立足于道,“體道方可逍遙”。 莊子實際上在借《逍遙游》在講超越和突破,他用時間上和空間上非常夸張的數(shù)量級,引領(lǐng)讀者超越時空上的局限,達到宇宙以致于無極;他用“北冥有魚化而為鳥”,啟發(fā)你突破自身定位的局限。在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有這樣天馬行空的想象,是境界,更是浪漫。 看生命,總以為生命的長短是有極限的,但站在“無限”的時間維度去看此生,會打開格局。 看世界,總以為世界的范圍是有盡頭的,但如果站在無限的宇宙去看世界,“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會升華胸懷。 所以說,莊子一直在超越,超越認知的極限,這是他浪漫和通透氣質(zhì)的來源。 反過來,在無限的維度看有限的人生,其更深的意義在于:人生短暫不僅不可悲,反而是生命意義的來源。 按照羅翔口中法外狂徒張三的說法:井里的蛙、池子里的蛙、大海里的蛙,都是有局限的蛙(莊子筆下就是“有所待”的人),而應(yīng)當要做一只胸懷宇宙星辰大海的蛙,打開格局,才會放下成見,心存敬畏,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和渺小,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圓融境界。 莊子的寫法有點意思,要不就是神話、要不就是寓言、要不就是把孔子拿來做調(diào)侃的對象,要不就是把惠子拿來當做總是稍遜一籌的對方辯友。 他并不講道理,只是講故事,看讀者能否有所啟發(fā)。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倒有點像后來的禪宗。 因此,接下來,又在《逍遙游》中講了幾個故事,來講達到“逍遙境界”的幾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漸次遞進,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 他講了君王文治武功,達成了世俗的理想,卻只限于權(quán)力和財富;講了宋榮子寵辱不驚,卻獨囿于“定乎內(nèi)外之分”的“分別心;講了列子”御風而行“,神游于宇宙,但仍需借助“風”這個外物,并不是真正的”無所待“。 莊子說他們看似自由,但卻因為“有所待”而不自由。 什么是“有所待”?我的理解,就是“功利心”,有功利心,就不自由;去除“功利心”,反而“無為而無所不為”。 《逍遙游》中說“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一個人只要順應(yīng)自然,游于無窮的境界,就是無所待的境界,持有這樣境界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jié)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 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 逍遙是你不僅做過飛起來的夢,而且醒了也要長出翅膀來。 ——《放下心中的尺子》P51 《逍遙游》一直在梳理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人和物的關(guān)系,它不只是在鼓勵你要魚化飛龍大鵬展翅,而是不要局限于一尺一寸、一井一池,順應(yīng)自然,順應(yīng)天道,“物物而不物于物”、“乘物以游心”,這是莊子的重要思想。 馮友蘭說:人生有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就是“無我、無功、無名”,享受純粹的精神自由,無為而無不為,隨緣自在。 “逍遙”二字的原意本是“慢慢走”,在快節(jié)奏讓人窒息的今天,我們真該好好領(lǐng)悟莊子的心齋和坐忘,品味莊子的不羈與浪漫,學會心平氣和地看待萬物。 不著急,不慌張,慢慢走,逍遙游。 相關(guān)文章: 2023.6.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