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鼎盛時達到了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被明太祖朱元璋親賜為“江南第一家”。今天就和諸君一道,來尋一尋這江南第一家的故事。 “江南第一家”指的是義門鄭家,歷經宋、元、明三朝。北宋初年鄭氏家族就在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zhèn)立宅。元代因兩次旌表為“孝義門”而將鄭氏改稱為鄭義門。 江南第一家正門入口處 所謂的“義門”就是指崇尚孝義的大家族。古代家族成員因孝族親義而聚合,同居共財,同羹合食,崇義重禮,被認為是傳統(tǒng)社會的理想生活模式,也被統(tǒng)治者欣賞。 歷代產生的“義門”為數不少,著名的還有江州義門陳氏、青田義門陸氏等。 01 白麟溪畔搗衣聲 與鄭氏義門的結緣,來自世居于此的鄭氏后人,“定”字輩鄭先生的邀請。踏上村里青石小路的時候,白麟溪兩岸正處在初冬的暮色中,小橋流水、古意盎然、清靜優(yōu)雅的村落沿小溪兩岸緩緩展開。 街景 不遠處傳來一陣輕快的搗衣聲,使筆者為之一振。在家家戶戶早已用上自來水、洗衣機的時代,這種古老的清潔手段出現在這里絲毫不違和,反而有種相得益彰的恬靜感,就像一幅寫意的山水畫。 搗練圖 唐 張萱 入口從廣場一側開始,分別立有九塊牌坊建筑群。這九座牌坊,暗合鄭氏義門的九世同居。每一座牌坊都有自己的出處和典故。一列牌坊的盡頭,連接著鄭宅的老村落。 九座大牌坊,代表著鄭氏家族的九世同居 鄭宅以鄭氏宗祠為中心,宗祠坐東朝西。另有十橋九閘、東明書院遺址、文井、圣諭樓、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建筑,與元、明古跡五十余處。 “江南第一家”九世同居碑 祠內另有宋濂手植樹齡六百四十八年的龍柏九株。鄭宅豐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組合,頗有古意。這個歷史與現實交匯的小村落每天都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訪客,實在是值得玩味一番。 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是鄭宅最重要的主體建筑之一,正門朝西開,緊臨溪水略顯局促,平時很少使用。而面南的側門則氣勢較盛,據說這種設計是為了向朝廷表達忠順無僭越之意。 02 恩德·有序 相傳北宋時期鄭氏始遷祖鄭淮從遂安(今浙江淳安)投奔浦江承恩里宣家求學,宣毅無子,只有一女,名嘉字則善。鄭淮與宣家小姐情投意合,入贅后,和夫人相親相愛,情意甚篤,接連生下煦、熙、照三個兒子。 幾年后,宣毅夫婦相繼去世,鄭淮和宣嘉繼承宣家產業(yè),撫養(yǎng)三個孩子。從孤身一人闖蕩,到成家立業(yè),生活和美,鄭淮深感宣家恩德,從此“恩德”二字深深融入了鄭氏的家風。 浦陽三鄭,也就是鄭淮與他的兩位兄長 北宋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南下,數百萬中原百姓背井離鄉(xiāng),逃奔江南。一路之上,哭聲震天,哀鴻遍野,餓殍滿地。 千里餓殍圖 出自影視劇《天下糧倉》朱仁民繪 這時鄭淮不忍心難民們忍饑挨餓,命家人架起大鍋,每天煮粥兩頓,分食難民。 家中儲存的千余石糧食很快被難民吃完,鄭淮毅然將一千多畝良田和二千多畝山林坡地全都賣掉,繼續(xù)施粥救活了數千難民,但家道也從此敗落。 鄭淮散盡家財,賑濟災民,功德實在不小。人們感念鄭淮賣田賑災的義舉,所以把他居住的承恩里更名為感德鄉(xiāng)仁義里。 “仁義里”牌匾 鄭淮的孫子鄭綺,注重“以孝悌治家”,當時就有士人稱贊鄭綺孝順父母、力耕勤學。據記載,鄭綺的父親鄭照,因蒙冤下獄被判死罪。鄭綺上疏郡守,希望能代替父親受苦??な睾芨袆?,于是徹查了案件,冤情得以大白。 鄭綺的母親張氏患風攣長期臥床,他守候床邊,侍奉飲食湯藥,三十年如一日,始終不稍懈怠。 人們以為鄭綺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才有了這一眼泉水 故名孝感泉 鄭綺主張孝義治家,倡導同居共食,臨終前 “針大指出血,滴酒中,召子姓列飲之,仰天誓曰:吾子孫有不孝、不弟、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 鄭綺也成為浦江鄭氏“九世不異爨”的第一代。 鄭義門恩德與有序并重 宋濂塑像 鄭氏家族在明朝初年,步入巔峰。此時,它已是“闔族殆千余指”。 家族規(guī)模宏大,長幼有序就成為孝悌之本,鄭氏后人隨后提出了與“恩德”并重的“有序”理念。 清代《學海類編》叢書收錄的《鄭氏規(guī)范》書影 一族同居共食,共同勞動,勢必對分工合作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和生活秩序就顯得非常重要。 鄭義門里的“忠孝傳家”匾 有人從事農耕生產,有人從事家務勞動,有人負責商事運輸,有人負責宗族事務的綜合管理。長幼尊卑,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既有嚴格的分工和遵循,又有親睦和善的人際關系。 有趣的是,在如今鄭宅的地界里,出門不用公交或出租車,隨手攬一輛本地車,車主都會欣然從命。一次筆者跟隨鄭先生出行,打到了另一位鄭先生的車,一問,也是“定”字輩,兄弟情誼便油然而生,其樂融融。 古村落夜景 03 鄭氏義門的家國故事 按照元制,五世同居便可得以旌表其門,至大二年(1309)秋九月,鄉(xiāng)老黃汝霖等向浦江縣令忽都魯沙匯報了鄭氏六世同居一事。 “忽都魯沙為上其事,部使者加審查,文達中書禮部”。 至大四年(1311)春二月,元廷“準式旌表門閭”,這也是鄭氏家族首次被朝廷旌表為“孝義”之家。 雨中的“江南第一家” 因為義門子弟鄭深一度擔任元太子的老師,鄭氏的名聲一時在朝野傳為佳話。 丞相脫脫親書“白麟溪”三個大字,刻石碑立于溪畔,肅政廉訪使余闕篆題“東浙第一家”,翰林學士承旨月祿帖木耳題贈“一門尚義,九世同居”,皇太子贈“麟鳳”二字。文人名士撰文題詠更是不可勝數。 元代丞相脫脫字碑 “平生無別念,念念只麟溪。生則長相思,死當復來歸?!边@首《別義門》出自明代大家宋濂之手,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二十歲時,從金華城趕了一百多里路前往浦江拜謁名士吳萊,深得他的賞識。 宋濂像 幾年后,當吳萊應聘成為浦江鄭義門東明精舍的老師,宋濂也追隨而至,隨后又被吳萊舉薦為自己的繼任者,開始執(zhí)掌東明精舍的教學。 鄭義門有數萬冊的藏書,對嗜書如命的宋濂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可以遍覽鄭義門的藏書,宋濂在風景秀美的青蘿山筑室定居,邊教學,邊讀書,短短幾年時間,宋濂就成長為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 青蘿山·飲鶴川 他為鄭氏家族八世、九世子弟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并與鄭氏族人詩詞唱和、辭章往來,度過了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非但如此,宋濂還以女嫁入鄭氏家族,成為鄭氏姻親。據宋濂《蘿山遷居志》記載,自至元元年(1335)始,宋濂開始在鄭義門執(zhí)教,當時他二十六歲。到洪武十三年(1380)因其孫宋慎卷入胡惟庸案,被貶到四川,宋濂在麟溪一共住了二十四年。 《元史》 宋濂主修 鄭氏家族九世同居,上千人的大家族和諧共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套體系完備的家規(guī)。 這套家規(guī)叫《鄭氏規(guī)范》,又名《旌義編》,它集教育、管理、懲戒等內容于一體,舉凡家族成員的行為規(guī)范、權利義務、日?;顒?、獎賞勸懲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非常便于操作和應用,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治家規(guī)范。 《旌義編》 藏于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 宋濂親自參與了規(guī)范的編定,并撰寫了序言《旌義編引》,對于規(guī)范的作用,他評價道: “是編之行,其于厚人倫、美教化之道,誠有益哉!” 這一家規(guī)后來成為宋濂參與制定大明律法的藍本,對明朝后世治國理政有深遠的影響。 《旌義編》引 藏于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 168條家規(guī) 鄭氏家族幾代人經過積累提煉,融匯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及文學大儒柳貫、吳萊、宋濂整理歸納,制定了《鄭氏規(guī)范》一百六十八則,堪稱史上最完備的家族法典。 鄭氏規(guī)范石碑 在七世公鄭鉉執(zhí)掌家政的十年中,使得家業(yè)充裕。在此期間,續(xù)立家規(guī): 鄰里有殘者,養(yǎng)之終身;有告饑者,親給食餉;有流民來投,則構屋使其成家。 昌七公(鄭鉉)祠 《鄭氏規(guī)范》所涉及的,上到國家大事,下到居家生活細節(jié)的方方面面,都有具體的要求與行事準則。 家族采取家長、典事、監(jiān)視三方共同管理,決策、執(zhí)行和監(jiān)督三個環(huán)節(jié)緊密聯系,互相制約,教育子孫對長輩要孝順,對兄弟要友愛,對國家要忠心,做人要誠信,要有廉潔樸實的做人原則。 “昌三公祠”,鄭氏家族舉行婚禮的地方 例如《規(guī)范》第八十八條: “子孫出仕,有以臟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入祠堂?!?/p> 在漫長的歲月里,這些規(guī)則發(fā)揮了有效的威力。共居十五世期間,鄭家有173人出任七品以上的官員,最高官位至禮部尚書。盡管任職地域相隔千里,情形也千差萬別,令人驚嘆的是,其中竟無一人因貪墨而被罷官。 “一門尚義” 深究之下,《規(guī)范》第八十七條又有: “子孫倘有出仕者,當蚤夜切切以報國為務……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給者,公堂資而勉之……” 使得為官子孫在經濟上得到家族加持,不必以俸祿微薄生貪腐之心,這不僅在道德教育上,而且在制度建設層面,都有效地防止了腐敗。證明此家規(guī)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04 鄭氏義門真的毀于一場大火了嗎? 明天順三年(1459)因一場大火,同居延續(xù)三百多年鄭氏義門終于曲終人散,逐漸分多支散居到各地。因此,從樣貌上來說,除了宗祠等幾處殘留建筑和宋濂手植古柏外,今天所看到的場景與當年鼎盛時期相比,已經完全不同了。 東明書院(曾經的東明精舍)遺跡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治家之道與治國之道有許多共通之處,家家得到善治,大體也是國家的善治。然而家族規(guī)模擴大,會對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時對生存的地理空間要求也極高,這往往也制約了同居家族的發(fā)展。 鄭氏宗祠 同時,家族規(guī)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內部便會演化出較為精密的分工合作,加上家族嚴密的組織性,便會自然形成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這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所忌憚的。 以江州義門陳氏來看,北宋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予以分拆居住,宋仁宗采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風為由,派人監(jiān)護分析。 宋仁宗畫像 鄭氏義門雖未直接遭遇朝廷肢解,但一場大火或許化解了這一潛在的矛盾。從歷史經驗來看,三百多年時長,三千多人的規(guī)模,或許已經是家族聚居的極限了吧。 江州義門陳氏宗祠 東明書院原址僅存一舊門樓,但令人欣喜的是,它的文脈卻為后世所繼承。那里先后成為鄭宅第一小學的校址,江南第一家傳統(tǒng)文化研學基地,常常傳出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05 結語 她如此專注,以至于筆者近距離拍照都沒有引起她的注意 巧的很,即將登車離開鄭宅的一刻,溪畔的搗衣聲再次占據了耳鼓。也許,鄭氏義門的千年歷史文化,就是在這日復一日的堅守中,得到傳承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