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見過竹子,也知道竹是以綠色為主,但大家見過黑色和紅色的竹子嗎?在現(xiàn)實中,這兩種顏色的竹子并不常見,而在繪畫作品中則不受限制。古代有“四君子圖”,“竹”作為“四君子”之一,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人畫中,有時是主角、有時是配角。 文人畫多是以“寫胸中意氣”為目的,很少賦色,這些不加色彩、純以水墨畫成的竹,就會呈現(xiàn)黑色。當人們看到這些“墨竹”時,并不會吃驚,因為大家對水墨畫比較熟悉。但是,古代也有非常罕見且與眾不同的一派“竹畫”,它就是“朱竹”,也就是紅色的竹。 “朱竹畫”的鼻祖是蘇軾。相傳蘇東坡流放時,以書畫詩酒排解心緒。一日醉后,他來了興致,想要畫幾幅墨竹,但硯中無墨,他便以朱砂調(diào)水代墨,畫出了繪畫史上第一幅“朱竹圖”。友人見到此畫后詫異,說道:“世間何有朱竹?”,蘇軾反問:“既無朱竹,可有墨竹?”自此,文人間逐漸流行起這類繪畫。 不過,至今我們發(fā)現(xiàn)的古人“朱竹”真跡極為稀少,有專家曾研究了幾十年,也沒搞明白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繪畫,非要從學術(shù)角度找出理由解釋。與“墨竹”的淡雅清逸相比,“朱竹”給人以華貴高雅、不沾塵俗的美感。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幅《朱竹圖》真跡,它的作者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文徵明繪畫比書法更佳,這也是他目前傳世的兩件《朱竹圖》之一。此畫作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這一年文徵明65歲。這件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朱竹圖》。 《朱竹圖》繪修竹兩根和短竹數(shù)竿,均為折枝、不畫根部。它們在畫面下方,占據(jù)全卷五分之三的空間,上方為文徵明親筆撰寫的題識,題識與朱竹之間有留白。不論是竹還是字,均以朱砂代墨完成。題識文字雋永,截取幾句大家一觀:“此君未老,歲寒猶有,少年顏色。誰把珊瑚,和煙換去,瑯玕千尺,細看來不是天工,卻是那春風筆。” 畫上還鈐“文徵明印”“徵仲”“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等印。以技法而言,“朱竹畫”與“墨竹畫”相差不大,氣韻及格調(diào)的不同是因繪畫原料不同造成。此作層次分明,將竹枝、竹葉的偃仰搖曳、高低錯落表現(xiàn)出來,栩栩如生。 明代是“朱竹圖”繁盛時期,一方面與“朱明王朝”有關(guān),另一方面《福建通志》記載:“朱竹,紅如擲火,延建間有之,大可為杖,小者以餙盤匝,今其種絕矣?!?。如果說蘇軾沒見過朱竹卻能作朱竹畫,明代的畫家多了實物可以參考。 《朱竹圖》有著極為豐富吉祥的寓意,朱砂在民間傳說中有驅(qū)邪、辟邪的功能,“竹”與“華封三?!钡摹白!敝C音,有祝福人多富、多壽和多男之意,因此一直受到追捧。這幅《朱竹圖》不僅書畫雙絕,而且格調(diào)高雅、寓意美好,值得欣賞與收藏。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