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8日 【作者簡介】 潘長宏:筆名-文學之都居士;溱湖之戀。江蘇姜堰人,江蘇省泰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種過地,當過兵,任過教,做過官;百度文庫(墨斗魚)金牌作者。個人第一部專著《成人成事與成業(yè)》問世。深受讀者喜愛。本人座右銘:得意時,須尋一條退路,不死于安樂;失意時,須尋一條出路,可生于憂患。認為人生在世,只有多讀書,勤耕耘,才能為社會做點奉獻,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進而通過筆墨躍然紙上,撰寫內容健康、品位高雅、生動感人的作品來奉獻社會!把人間的真、善、美弘揚光大,活出自己的精彩。面向陽光,不負累,不仰權貴,不卑微。讀懂淡定、舍得,看透、聚散、進退五大天律,做一個自信、容人、坦蕩、優(yōu)雅、灑脫的自我。一生當有所作為,不留遺憾。無愧于所處的時代。在處理重大問題上:堅持原則不失靈活;幽默智辯不失尊重;臨危處亂不失風采! 從我個的角度來看,清代的鄭板橋,在學習上的精神不得不讓人欽佩。他以詩書畫三絕而聞名天下。在相關著作中,我發(fā)現(xiàn)他讀書治學之道有不少的方法論和講究,今觀之,猶覺可資借鑒。
他自幼跟隨其父學習,沒有其他老師。幼時并無特殊之處,面貌丑陋,常遭人輕視。自負甚高,往來者很少。但在讀書上,《板橋自敘》中有這樣一段話,“能自刻苦,自憤激,自豎立,不茍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邇達遠,以赴古人之奧區(qū),以自暢其性情才力之所不盡”。是鄭板橋對自己讀書治學歷程和經(jīng)驗的總結概括,勤奮力學,有主見,不依附流俗之見,由淺入深,直探古人真意。 他讀書刻苦用心,卻說生平最不喜人過目不忘,這又是何緣故呢?“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彼J為過目成誦太草率了,眼睛不停地在看,心中卻根本來不及吸收和消化,如此匆忙,無異走馬觀花,對自己絲毫沒有影響和作用。像孔子這樣生知安行的圣人,依舊不廢困知勉行的功夫。讀《易》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百上千遍,只有這樣讀書,才能將書中的微言精義探究明白,“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蘇東坡讀書不用兩遍即可記住,但是他在翰林院時,讀杜牧的《阿房宮賦》至夜晚四鼓,誦讀不倦。豈能以過目不忘,就一讀了事!還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為例,說他們“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以為警戒。 鄭板橋讀書不是什么書都讀。他認為像《史記》130篇,以《項羽本紀》寫的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zhàn)、鴻門宴、垓下之戰(zhàn)寫得最精彩?!胺锤舱b觀,可欣可泣,在此數(shù)段耳。”“《五經(jīng)》《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便是呆子。漢、魏、六朝、三唐、兩宋詩人,家家都學,便是蠢才?!辈⒎鞘青嵃鍢蚍磳Σ┯[群書,而是在強調精讀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精才可以用多,貪多只會泛濫無歸:“板橋居士讀書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徒多徒爛耳。”所謂求精在于讀通讀透,使之為我所用,成為我的知識和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運用自如,左右逢源,無入而不自得。如何才算精讀?鄭板橋強調“學問”二字,需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只學而不問,雖然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終不開竅。“一問不得,不妨再三問,問一人不得,不妨問數(shù)十人,要使疑竇釋然,精理迸露?!币獙W會問自己,問他人,問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才是真理解,真明白。 歷代書籍,如漫無目的讀去,不得其門而入,可能勞而少功。鄭板橋認為讀書必須首選經(jīng)典,他在家書中曾給他弟弟鄭墨簡要列舉了一些書目:吾弟讀書,《四書》之上有《六經(jīng)》,《六經(jīng)》之下有《左》、《史》、《莊》、《騷》、賈、董策略,諸葛表章,韓文、杜詩而已,只此數(shù)書,終身讀不盡,終身受用不盡。至如《二十一史》,書一代之事,必不可廢。所開書目都是經(jīng)史子集中的經(jīng)典著作。鄭板橋說自己“平生不治經(jīng)學,愛讀史書以及詩文詞集,傳奇說簿之類,靡不覽究”,不治經(jīng)學不等于不讀經(jīng)書,曾手抄《四書》一部,自稱“《四書》《五經(jīng)》,自家又未嘗時刻而稍忘”,鄭板橋認為這是不當忘者,所以要時刻牢記在心。 為什么要讀書?這是一個值得思考且應該思考的問題。讀書學做圣賢是古時讀書人的最高理想,一般人無此見識亦無此心思。鄭板橋的回答很實在:凡人讀書,原拿不定發(fā)達。然即不發(fā)達,要不可以不讀書,主意便拿定也??泼粊?,學問在我,原不是折本的買賣。這段話的意思是:科舉功名并非全在自己努力,亦有時機等不可測的因素在內,所以讀書不一定可以發(fā)達。但是不論發(fā)達與否,讀書總是自己受益,學問還是自己的,讀書總不吃虧。鄭板橋認同讀書救貧:“東投西竄,費時失業(yè),徒喪其品,而卒歸于無濟,何如優(yōu)游書史中,不求獲而得力在眉睫間乎!”讀書所救的是精神的貧乏,這比物質的脫貧更重要。鄭板橋的這點卓識也是值得今人深思的。 附歷史上治學經(jīng)典故事一則:帶經(jīng)而鋤 帶經(jīng)而鋤:意思是去田間耕作時,也帶著書。此典常用于贊譽人貧而好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