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茵陳-白術-桂枝 適用病癥:肝硬化黃疸之陰黃證。 功效:溫中健脾、利濕退黃。 肝硬化患者病程較長,久病體虛,脾陽不足,或前期陽黃日久,反復運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均可導致濕從寒化、陽虛寒凝,寒濕阻滯肝膽,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浸淫肌膚,發(fā)為陰黃。臨床表現(xiàn)多為身目黃染、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熏,右脅不適,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等。 茵陳術附湯是治療陰黃證的代表方,方中以大辛大熱之附子制約茵陳寒涼之性,并配以白術、干姜、肉桂、炙甘草溫中健脾、燥濕退黃。基于中醫(yī)學三因制宜的理論,臨證應重視地理環(huán)境、氣候、個人體質的不同。我國北部地區(qū)氣候干燥,加之飲食肥甘厚味,使用辛甘大熱之附子、肉桂、干姜有生熱生燥之弊;且我國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屬“伏邪”致病,其病性初始多屬濕熱,盡管由于多種原因致濕從寒化而導致陰黃證,但過用大辛大熱確易引動濕熱伏邪,故鮮少運用茵陳術附湯,而將茵陳、白術、桂枝三藥配伍以取茵陳術附湯溫陽利濕之意。 茵陳苦辛、微寒,可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之要藥。桂枝性溫,能通陽氣、化陰寒,溫陽化氣而散寒祛濕。白術味甘苦、性溫,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之功。 三藥合用,既溫中健脾、利濕退黃,又無大辛大熱動邪之弊。該組角藥可單獨使用,亦可運用于中藥復方。其中茵陳為君藥,常重用至30g,《本草圖解》載:“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桂枝為臣藥,常用3~6g,配伍茵陳可制約其寒涼之性,助茵陳溫化寒濕以退黃;白術為臣藥,主要治療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大便不調等伴隨癥狀。臨證時,若大便溏薄者用麩炒白術15g健脾溫中燥濕,氣虛便秘者用生白術30g益氣滑腸通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