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 【來源】《傷寒論》 【命名】 【組成與方解】 茯苓――健脾滲濕 君 桂枝――溫陽化氣,配合茯苓以溫化水飲 臣 白術――補益脾氣,且助茯苓運化水濕 佐 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健脾益氣 使 本方證治是因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水飲停于胸脅,則胸脅脹滿;上凌心肺則心悸,短氣而咳;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目眩頭暈;脈弦滑或沉緊,均屬水飲之證。治之之法,《金匱要略》明確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本方即從溫化滲濕立法。故以茯苓為君藥,健脾并滲利水濕;臣以桂枝溫陽化氣,配合茯苓以溫化水飲;佐以白術補益脾氣,且助茯苓運化水濕;使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配合茯苓、白術兼能補脾,配合桂枝以甘溫補陽。四藥合用,共奏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之功。 【功用】健脾滲濕,溫化痰飲。 【主治】痰飲。胸脅脹滿,眩暈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療痰飲病的重要方劑。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偏溫,且利小便,故痰飲化熱及陰虛之人忌用。 3.隨證加減 若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腹中有水聲,可加枳實以快氣行水。 4.現(xiàn)代應用 本方現(xiàn)代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心肌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結(jié)核性胸膜炎,心源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的水腫,耳源性眩暈癥,痹證,帶下等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