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燦銘,廣東省名中醫(yī),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生導(dǎo)師、教授,中山市中醫(yī)院原副院長,大內(nèi)科主任,主任醫(yī)師,從事醫(yī)療臨床工作近四十年,致力于中醫(yī)內(nèi)科、心血管內(nèi)科的臨床研究,擅長治療內(nèi)科雜癥、心血管類疾病、心臟類疾病、高血壓等疾病。 醫(yī)案是中醫(y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xiàn)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y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xiàn)。歷代名家醫(yī)案是中醫(y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y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吳某,男,時年57歲。 患者“反復(fù)活動后氣促,腹脹10余年,加重伴下肢浮腫一月”于2012年8月14日由門診擬“風濕性心臟病”收入院。 【首診證候】 刻診:神疲,納呆,小便清。R24次/分,二尖瓣面容,雙肺呼吸音粗,心界向左擴大,心率88次/分,房顫,心尖區(qū)聞及3/4級收縮期和舒張期雜音,腹隆起,有移動性濁音,雙下肢水腫。舌淡暗,苔白,脈弱。心彩超示:心臟普遍增大,二尖瓣狹窄并關(guān)閉不全(中-重度),三尖瓣關(guān)閉不全(重度),心包少量積液,左室舒張功能降低,EF50%。CT:雙側(cè)胸腔及心包少量積液,心臟增大,肝硬化,肝大并輕度脂肪肝。B型鈉尿肽前體763pg/ml。 【辨證論治】 中醫(yī)診斷:心衰(正氣虧虛,血瘀水停)。 西醫(yī)診斷: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并關(guān)閉不全,心房顫動,心功能不全Ⅲ度,心源性肝硬化并腹水。 治法:益氣溫陽,活血利水。 處方:保元湯合桃紅飲、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黨參20g、北芪20g、白術(shù)15g、桂枝10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5g、葶藶子10g、大棗10g、甘草5g,水煎內(nèi)服,共4劑,日1劑,溫服。 【隨診過程】 二診:2012年8月18日 患者氣促減,疲倦,腹脹,納呆,下肢浮腫,下肢欠溫,大便稀爛,舌淡暗,苔白潤,脈弱。HR96次/分,房顫。 處方:真武湯加減:制附子10g、桂枝10g、白芍15g、白術(shù)15g、茯苓20g、車前子15g、澤瀉15g、桃仁10g、干姜10g、大腹皮15g、北芪30g,水煎內(nèi)服,日1劑,溫服。 三診:2012年8月24日 無氣促,腹脹減輕,下肢輕度浮腫,大便溏,舌淡暗,苔白潤,脈細弱。R20次/分,HR78次/分,房顫,癥狀改善。 處方:守上方加減:制附子15g、桂枝10g、豬苓20g、白芍15g、白術(shù)15g、茯苓20g、厚樸20g、澤瀉15g、桃仁10g、干姜10g、山萸肉15g、北芪30g,水煎內(nèi)服,日1劑,溫服。 四診:2012年9月2日 無氣促,進食后稍腹脹,下肢微浮腫,大便稍爛,舌淡暗,苔白,脈細。R20次/分,HR74次/分,房顫,癥狀明顯改善,守上方善后。 處方:制附子10g、豬苓20g、白芍15g、白術(shù)15g、茯苓20g、厚樸15g、澤蘭15g、北芪50g、干姜10g、山萸肉15g、水煎內(nèi)服,日1劑,溫服。 五診:2012年9月7日 精神好,無氣促,無腹脹,下肢浮腫消退,大便正常。R20次/分,BP110/74mmHg,HR76次/分,房顫,一般情況穩(wěn)定。復(fù)查胸腔積液消失。B型鈉尿肽前體365pg/ml。臨床癥狀緩解,守上方7劑帶出院。 病案分析: 心衰以氣(陽)虛為基本病理,氣虛無力推動心脈,血脈瘀滯,動則氣促心悸;陽虛水液運化失常,水飲內(nèi)停,泛于肌膚為水腫,上凌心肺為喘為悸。該患者入院時病情較重,虛實夾雜,為正氣虧虛兼水飲及瘀血。治療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法,初診以黨參、北芪、白術(shù)、桂枝等益氣溫陽,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祛除水飲。方中葶藶子與活血益氣藥配伍,益氣以助行氣,氣行則血暢,脈通則水調(diào),相須為用,共治心衰。二診氣促減,疲倦、納呆、肢冷、水腫為脾腎陽虛,水濕泛溢,以真武湯加減,以干姜、桂枝、附子以扶陽,重用北芪30克以益氣。三診病情明顯好轉(zhuǎn),附子的量加至15克,溫化水飲,加山萸肉補腎固本。四診黃芪的量加至50克,加強扶助心腎陽氣,減附子防辛燥傷陰,服用此方后患者精神好轉(zhuǎn),無氣促,無腹脹,下肢浮腫消退,各項檢查指標好轉(zhuǎn)。該患者治療中始終以扶助心腎陽氣為主,在治療中也體現(xiàn)了標本先后緩急。初診,患者氣促及下肢浮腫明顯,水飲及瘀血為病情的主要方面,故治療上以葶藶大棗祛除水飲及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活血治標為主,以黨參、北芪、白術(shù)、桂枝等益氣為輔,體現(xiàn)了急則治其標的思想。隨診,患者氣促減,水飲甚,心腎陽氣虛衰成為病情的主要方面,故在治療方面,增加附子及黃芪的劑量,以溫陽利水為主,體現(xiàn)了緩則治其本的思想。此病案說明在心衰的診治中,必須辨證準確,分清標本緩急,理法統(tǒng)一,方證切合,方能奏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附子的主要成分是去甲烏藥堿及附子苷,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等強心作用[1]。茯苓中的茯苓三萜、茯苓多糖等成分,能有效抗炎、利尿、降血脂[2]。白芍的有效成分芍藥苷,能擴張血管、改善循環(huán)、抗炎[3]。白術(shù)內(nèi)酯能減少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白術(shù)多糖能調(diào)控凋亡因子的表達[4]。桂枝有效成分桂皮醛,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血循環(huán)等作用。炙甘草活性成分生物堿、黃酮類和甘草甜素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5]。 【按語】 心衰病位在心,與肺、脾、腎關(guān)系密切,主要為本虛標實,多為氣(陽)虛,水飲停聚、痰濁、血瘀為患。心肺同居上焦,心衰時心病及腎,水飲內(nèi)停,水凌心肺,表現(xiàn)為氣促、心悸、胸悶、小便不利、水腫、腹痛吐利、肢體沉重疼痛,重者見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冷汗淋漓等。治療上不能僅僅治心,還要兼顧治肺腎,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實者攻之,虛者補之,必要時采取寒溫并用、攻補兼施、氣血同調(diào)、標本兼顧等方法。氣陽虛水停血瘀者,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法,益氣選用黃芪、紅參、黨參、仙鶴草等;溫陽常用附子、桂枝、干姜等,如真武湯等。水飲者選用茯苓、澤瀉、豬苓、防己、葶藶子、益母草、車前子、車前草、冬葵子等;血瘀者可選用丹參、澤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等。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jīng)中醫(y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yīng)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span> 參考文獻 [1] 陳榮昌,孫桂波,張強.附子及其復(fù)方中藥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4,45(6):883-888. [2] 游昕,熊大國,郭志斌,等.茯苓多種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3(2):106-109. [3]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4] 趙玉嬌,高耀,周玉枝,等.白術(shù)在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疾病中的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7,48(21):4546-4551. [5] 申冬冬.桂枝甘草湯對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凋亡及心肌細胞 TGF-β1、ICAM-1 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8, 36(4):932-935. 【來源:中山市中醫(yī)院 ,醫(yī)學指導(dǎo):繆燦銘 主任醫(yī)師】 推薦閱讀 |
|
來自: wlqcc > 《名家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