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蜀華,男,1941年生,漢族,祖籍江蘇常州。主任中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江蘇省名中醫(yī)。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首批中醫(yī)藥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長期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及醫(yī)院管理工作,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尤擅長中醫(yī)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治,在疑難雜病的治療上有獨到的見解。曾任江蘇省中醫(yī)院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行業(yè)評議專家、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藥品審評專家等。發(fā)表論文30余篇。任《常見病中醫(yī)臨床手冊》《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內科學》副主編,參編《中醫(yī)學》《中醫(yī)內科學》《中醫(yī)內科臨證備要》《中醫(yī)病歷書寫及質量管理釋義》等專著,并主審江蘇省中醫(yī)繼續(xù)教育教材《中醫(yī)內科學》《中醫(yī)急診與操作技能》和《江蘇省基本醫(yī)療保險目錄指南》。
作為主要負責人,研制了“病竇靈”“強心合劑”“養(yǎng)心托毒顆?!薄敖祲阂婺I顆?!薄搬樇w?!薄笆嫘念w?!钡仍簝戎苿??!搬樇w粒劑治療高血壓病胰島素抵抗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養(yǎng)心托毒顆粒劑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研究”于2003、2004年分別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此案屬“心衰”,乃心之氣陽虧虛,陽虛無以化氣,不能帥血循行及蒸化水液,瘀血、痰飲內生。故當益氣活血,溫陽利水。
·慢性心衰是多種心臟病的晚期表現(xiàn),患者每需反復住院,預后欠佳。小樣本經驗是單獨中醫(yī)治療,與西醫(yī)療效相近,而以中西醫(yī)結組最優(yōu)?,F(xiàn)代中醫(yī)對本病的治療大法集中于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但針對不同個體在細節(jié)上用藥仍有很多差異。有些藥物(如附子)的應用,究屬利多還是弊多(類似β受體興奮劑),尚須通過大樣本、隨機對照加以深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在不但強調觀察近期臨床癥狀、體征的改善,更要注重死亡率、心臟事件、再住院率的下降,要求越來越高。
符某某,男,55歲,2009年3月30日初診。
主訴:活動后心悸氣短1年,下肢浮腫加重2周。1年來倦怠乏力,一般活動后心悸氣短,食后腹部飽脹,食量減少,近尿量偏少,下肢浮腫加重,大便質軟,每天1~2次,夜間高枕方能入睡。2008年4月曾住新加坡某醫(yī)院,診斷為心力衰竭,出院后繼續(xù)服藥,現(xiàn)每日仍服“利尿藥”2片,余資料不詳。否認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無慢性咳嗽史。查體:慢性病史,下肢高度浮腫,頸淺靜脈怒張,唇紫紺,心界明顯向下擴大,心音低鈍,心率84次/分鐘,早搏6次/分鐘,腹膨隆,移動性濁音(+),肝右葉肋下4.5厘米,質二度,壓痛(±),苔薄舌淡質嫩,舌背瘀點多,脈小結代。
辨病當屬心力衰竭。證屬:心腎陽虛,血瘀水停。
治法:益氣溫陽,活血利水。
處方:炙黃芪60克,潞黨參15克,桂枝10克,白術15克,豬苓30克,茯苓15克,澤蘭、澤瀉各15克,葶藶子15克,川牛膝10克,車前子15克,紫丹參15克,川芎10克,刺五加15克,大腹皮10克,威靈仙15克,附片3克,淡干姜5克。五劑,每日1劑,水煎服。低鹽少食多餐。
二診:藥后尿量增加,下肢浮腫明顯消退,腹脹、食納、精神明顯改善,苔薄水滑,質嫩,唇紫減輕,心率80次/分鐘,律齊,心音偏低,腹膨隆改善,肝肋下3厘米,移動性濁音(+),下肢凹陷(+++)。
處方:炙黃芪60克,潞黨參15克,炙桂枝10克,白術15克,豬苓30克,茯苓15克,澤蘭、澤瀉各15克,葶藶子15克,川牛膝10克,車前子15克,紫丹參15克,川芎10克,刺五加15克,大腹皮10克,威靈仙15克,附片3克,干姜5克。七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近5日鼻流清涕,咽痛,咯黃黏痰量多,納可,無明顯寒熱,腹脹有改善,苔薄膩,舌胖嫩淡紅,脈小滑,下肢凹陷性水腫Ⅰ度,頸淺靜脈可見,肺左背下野少量濕啰音。因外感風邪,內蘊痰熱,治當宣降失調,防心衰反復。
處方:生黃芪50克,白術15克,豬苓30克,茯苓15克,澤蘭、澤瀉各10克,杏仁10克,南沙參10克,白胡、前胡各10克,桑皮10克,黃芩15克,浙貝12克,枇杷葉10克,冬瓜仁10克,生薏苡15克,魚腥草30克,金蕎麥15克,車前子15克,忍冬藤15克,瓜蔞15克,生甘草3克。七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四診:慢性心衰,心源性肝硬化,西藥自病情加重以來未變動,加服中藥一月半余,精神體力明顯好轉,一般步行一千米無氣短心悸,苔薄滑,舌淡紅隱紫,唇暗,脈小。下肢可凹陷性水腫(±)度,心率72次/分鐘,律齊,心音略低,腹平軟,肝肋下3厘米,腹水癥(+)。水瘀暫消,心腎氣虛未復,仍當慎起居飲食,防病情反復。
處方:黃芪50克,潞黨參15克,黃精10克,豬苓30克,茯苓15克,澤蘭、澤瀉各10克,葶藶子15克,白術15克,川牛膝10克,車前子10克,紫丹參15克,川芎10克,紅花9克,大腹皮10克,枳實15克,干姜5克,鱉甲9克,仙靈脾15克,刺五加15克。七劑,每日1劑,水煎服。囑查心臟彩超及B超。
五診:下肢水腫逐漸退盡,腹脹改善,晚間趨于平復,體重由79千克降至66千克,苔薄,舌胖嫩淡紅,唇紺,脈細,心率72次/分鐘,律齊,擬原方,原方加姜黃10克,七劑,每日1劑,水煎服。
六診:活動后心悸氣短明顯改善,食后腹脹不顯,尿量可,下肢已無浮腫,大便質軟,每天1~2次,夜間能平臥,苔薄,舌淡白膩嫩,舌背瘀點已消失,脈小緩,頸淺靜脈怒張不曲張,心率72次/分鐘,律齊,腹平軟,肝占位如前,移動性濁音(-)。仍守心腎陽氣不足,血瘀水停,經絡邪水退而瘀滯尚存,謹防反復。
處方:黃芪60克,潞黨參15克,桂枝9克,豬茯苓各15克,澤蘭、澤瀉各10克,葶藶子15克,白術15克,川牛膝10克,車前子10克,紫丹參15克,川芎10克,刺五加15克,大腹皮9克,仙靈脾15克,桂枝10克,淡干姜3克,當歸15克。七劑,每日1劑,水煎服。
后續(xù)治療10個月病情穩(wěn)定,精神食納均可,步行一千米以上如常人,現(xiàn)每日工作8小時以上(司機),苔薄,舌嫩淡白,脈小。原法鞏固,現(xiàn)每隔日一付中藥尚可維持,心率72次/分鐘,律齊,心音可,心界較前縮小。
按 該患者診斷為慢性心衰,心功能IV級。初診時活動后氣喘、心悸,納差,下肢高度浮腫。苔薄舌淡嫩,舌背瘀點多,脈小結代。當屬“心衰”,乃心之氣陽虧虛,陽虛無以化氣,不能帥血循行及蒸化水液,瘀血、痰飲內生。故當益氣活血,溫陽利水。
二診時,尿量增多,下肢水腫明顯消退,活動后氣喘及腹脹均有明顯改善。以大劑量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再以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正如《金匱要略》所說“腰以下腫甚,小便短少者,當利小便,五苓散主之”。加大腹皮可行水氣,消脹滿。飲邪犯肺,又加葶藶子瀉肺平喘,車前子利水消腫。紫丹參、川芎活血通絡,有助于葶藶子、茯苓、澤瀉利尿消腫。最后以制附片、淡干姜溫陽散寒。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溫陽利水之效。唐蜀華認為,附子的主要強心成分為去甲烏藥堿,通過興奮β受體途徑而增強心肌收縮,在強心的同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與現(xiàn)代治心衰的關鍵—抑制神經內分泌的毒性作用是背道而馳的。除心衰伴緩慢心率者,最好不要長期應用附子,須用溫陽藥時,桂枝為先,冠心病心衰者用仙靈脾切合病情。
三診,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感冒癥狀,為外感風邪,痰熱內蘊,肺宣肅失職。易導致心衰加重。故急則治其標,擬疏風清化痰熱。清氣化痰丸加減,并去附子。
四診,感冒已愈,活動后氣喘、心悸,納差,下肢高度浮腫均明顯改善。在原方基礎上加枳實,意在行氣防壅補,加鱉甲,輔以滋陰之味,意在陰中求陽。
五診后,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干石斛等養(yǎng)陰藥。唐蜀華認為,治心衰之本雖以益氣溫陽為主,亦每輔之滋陰之味。惟滋陰需分深淺,其氣清味薄者多歸肺胃,謂之淺補,其氣濁味厚者多歸下焦肝腎,謂之壅補。心衰之病,脾胃健運不力,壅補之下,每易礙胃滯運。唐蜀華用陰藥常于麥冬、天冬、北沙參、玉竹、石斛輩中選擇。
唐蜀華認為慢性心衰是多種心臟病的晚期表現(xiàn),患者每需反復住院,預后欠佳。小樣本經驗是單獨中醫(yī)治療,與西醫(yī)療效相近,而以中西醫(yī)結組最優(yōu)?,F(xiàn)代中醫(yī)對本病的治療大法集中于“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但針對不同個體在細節(jié)上用藥仍有很多差異。有些藥物(如附子)的應用,究屬利多還是弊多(類似β受體興奮劑),尚須通過大樣本、隨機對照加以 深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在不但強調觀察近期臨床癥、征的改善,更要注重死亡率、心臟事件、再住院率的下降,要求越來越高。 (江蘇省中醫(yī)院 方祝元 蔣衛(wèi)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