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三焦氣的生成
精氣神,氣的層面,要先講氣的生成。看圖一右邊那張圖,人體可以分成三種能量結(jié)構(gòu),三個圈,像三個套環(huán)。
我們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是前面說的先天,生命的開始,“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
出生之前有兩個能量來源,第一個是父母的“精”化生的下焦氣,也叫先天精氣、元氣;第二個,媽媽的臍帶供氣血,這個部分相當于中間的圈——中焦氣,也叫中氣、脾胃之氣、土氣,都是一個意思。
這是孩子出生前在肚子里的時候。
生出來之后是什么呢?
出生之后又多了一個氣,開始自主呼吸。
這是第三個圈——上焦氣,也叫清氣,或者宗氣。
出生后,臍帶切斷,母體的中氣供應(yīng)停止,變成小孩子自己的中焦啟動,開始吃喝消化。所以中氣有很多別的名稱,有的叫胃氣,有的叫脾胃之氣,有的叫后天之本,其實是一個東西。
下焦:先天的源頭
人體能量的來源,就是三氣合一,最里面的圈,下焦氣是生命的資本,是庫存能源,最好別動得太厲害。
下焦是先天的源頭,中焦是后天的源頭,是每天都要用的。
如果一個人一直不好好吃喝,肯定會動用他的庫存儲備,所以消化吸收的能力,食物合適與否很重要。
中焦:飲食與脾胃
現(xiàn)在講營養(yǎng),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yīng)該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么,為什么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jīng)沒有什么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廢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y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在飲食上,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尋找一個外在的統(tǒng)一標準。
常常細心觀察,就能了解自己,體會吃什么東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
吃了某個東西你感覺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fā)現(xiàn),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但也要注意不要神經(jīng)過敏,亂找原因。
上焦:清氣
外面這個圈——上焦清氣,不是簡單翻譯成空氣、氧氣。
如果一定要界定它,有點像印度瑜伽里面講的普拉那(Prana),就是自然環(huán)境中的能量。
比如說,辛莊師范雖然在北京,但離市中心比較遠,環(huán)境相對自然一些,這里的Prana肯定比北京市區(qū)里多很多。
如果我們在森林、海邊、高山之巔,尤其人少的時候,那個環(huán)境的能量是非常高的。
元氣、中氣、清氣,三氣合一,就是三焦里運行的供我們每天生命活動、使用的能量,西方人叫Tripleheater或者Threewarmer。Heater是什么東西?
三個能量中心,就是三個加熱器。
上、中、下,里、中、外
圖一的那張人形圖展示了比較容易理解的人體部位的三個圈(能量的生成圖)。
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物質(zhì)化的肉體,那么,相對來說,
神闕(肚臍)下是下焦——元氣;
神闕(肚臍)到鳩尾(胸口窩)是中焦——中氣;
鳩尾以上是上焦——清氣。
按肉體部位理解也有幫助,但理解三焦不要僅僅局限在部位上。
我們小時候玩過氣球、足球吧?把氣打進去的時候,氣是怎么擴散的?是像水一樣“咕咚”掉到最下面嗎?
氣是在整個球體內(nèi)彌散開的,所以三焦其實不只是上、中、下,還是里、中、外。圖一下方的第三張圖提示了這個部分。
當我們說腎氣或是下焦氣的時候,不僅僅是小腹的部位,其實也代表身體最里邊、最深處的氣,先向第二層擴散出來,然后再向第三層擴散出來。
其實三焦外面還有一層氣,這一層叫什么?
衛(wèi)氣。就是我們?nèi)梭w的大氣層。
回到圖一右邊那張圖,外面這一圈是上焦氣,當我們的上焦氣不足的時候,可以肯定,衛(wèi)氣也是不足的。
當一個人下焦虛的時候,不能光去找他下焦虛的癥狀。
其實,下焦虛的時候,三個圈全都虛了,這一層一層,從里而外都是接續(xù)的,一個虛,三個層次都會虛。
第一張圖是能量的輸布圖。
為什么叫布呢?“布”是一個古代的詞,像下雨啊,云啊,都是“布”。
布是一種擴散的狀態(tài),它不說“傳”,傳送是有形的東西,它是慢慢地擴散出來的。
所以輸布是由里而外,有一個方向。
|
|
來自: 文炳春秋 > 《養(yǎng)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