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互結(jié)證 【嘔吐一】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老少下利,水谷不消者;柴胡證誤下而成嘔吐,心下痞,腹瀉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累下胃氣虛而痞者,甘草瀉心湯主之。 注釋:所謂寒熱互結(jié),是指寒熱之邪糾纏于一起,占據(jù)于一處,與上熱下寒有別,學(xué)者知之。 半夏瀉心湯方(《傷寒論》) 半夏 16克 干姜 甘草 人參 黃芩 各9克 黃連 3克 大棗12枚 水煎溫服。 方解: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結(jié),黃芩、黃連之苦以瀉滿,人參、甘草、大棗以補(bǔ)中虛。余平生用經(jīng)方有三原則。即一不增損藥味;其二,份量比例同升同降;三是辨證準(zhǔn)確,則療效百不一失,此豈可與泥古不化同日語哉。 甘草瀉心湯(《傷寒論》) 炙甘草40克 黃芩 干姜各30克 黃連10克 半夏克 大棗12枚 水煎三服。 方解:甘草、大棗補(bǔ)中,干姜、半夏辛以通達(dá),黃芩、黃連瀉痞清熱、甘草為君,故冠以甘草瀉心云。此與半夏瀉心湯所異者,半夏為開結(jié)瀉痞,甘草為補(bǔ)胃瀉痞。 嘔吐,昔賢謂“有聲無物謂之嘔”,有聲有物謂之嘔吐。其風(fēng)、寒、暑、濕、穢濁之氣。飲食不節(jié)、肝郁犯胃、熱病過后傷及胃陰等,皆能為病。嘔吐有寒熱互結(jié)、表寒里熱兩證。 【嘔吐二】 嘔吐頻作,食入即吐,舌苔黃中夾白,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注釋:寒熱之邪交阻于中,升降失司,上逆下陷,吐瀉乃作。設(shè)治以單純升陷則吐益甚,純用降逆則瀉愈劇,唯寒溫并用,升降并施,則寒溫可平,陰陽可調(diào),而嘔吐可止矣。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傷寒論》)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各等分 水煎溫服。 方解:方中人參、干姜溫中助氣,芩連清熱。兵不在于多,而在精,四藥配合,則陰陽氣和,而嘔吐泄瀉并止。 【下利】 病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噯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注釋:胃中寒熱食滯,故心下痞硬,干噯食臭。水流脅下,故雷鳴腹瀉。 生姜瀉心湯方(《傷寒論》) 生姜 半夏各16克 炙甘草 人參 黃芩各12克 干姜 黃連各4克 大棗12枚 水煎溫服。 方解:方中生姜,半夏瀉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bǔ)中州之土虛,甘草,干姜溫里寒而有益,黃芩,黃連瀉痞熱可稱奇。 【痞滿】 心下痞,惡寒,汗出,附子瀉心湯主之。 注釋:證既寒熱錯雜,藥須寒熱并用。設(shè)單用辛溫 則痞滿益甚;純用苦寒陽氣更傷,今寒熱兩投,并行不悖,可謂精當(dāng)之至。 附子瀉心湯方(《傷寒論》) 黃連 黃芩各12克 大黃 24克 炮附子1枚 附子別煮取汁,以麻沸湯泡須臾,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方解:方中黃連,黃芩,大黃瀉上焦之熱,附子療下焦之寒,治上熱下寒之證,此方收功。附子之功,走而不守,治寒熱雜呈亦有效,設(shè)陰氣上逆之痞,斷不可用此方。三黃以麻沸湯漬,漬即浸泡之義。附子煮汁和服,此先圣配方,煎藥,服藥,皆含寒溫平調(diào)之義,其用心良苦,傳道授業(yè),后學(xué)宜加倍領(lǐng)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