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職業(yè)生涯,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他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事業(yè)崛起。 太平天國事起之后,當時在京師做翰林的李鴻章回到家鄉(xiāng)去舉辦團練,但是因為他毫無經(jīng)驗,所以很快就被太平軍打得潰不成軍。這種情況下他投入了曾國藩的幕府。當太平軍進攻上海的時候,曾國藩建議李鴻章重回到安徽,招募一支軍隊。當時安徽南有太平天國,北有捻軍起義,是清軍和農(nóng)民軍爭奪非常激烈的地區(qū)。但是安徽本地的團練和湖南、湖北相比卻辦得毫無聲色。所以李鴻章回到家鄉(xiāng)以后,就在安徽招募了一支軍隊,稱為淮勇或者淮軍,這支軍隊也成為他的政治基礎(chǔ)。 咸豐皇帝與曾國藩,一對生死冤家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下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奪得首功之后,當時曾國藩非常疑慮的,他怕功高震主。咸豐皇帝與曾國藩,他們可以說是一對生死冤家。曾國藩在咸豐皇帝登基時,就仿效前代乾隆朝名臣孫嘉淦的做法,對咸豐皇帝進行了尸諫。什么是尸諫呢?就是曾國藩把棺材提前買好,放到自己的院里,然后直指皇帝的三大缺失。這是一種古代大臣對皇帝提出意見最激烈的方式,意味著自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咸豐皇帝沿襲了他父親道光皇帝的好名惡實的特點,就是喜歡名聲,但并不喜歡做實事。所以咸豐上任之后,就跟大臣們放出話去,希望大家對現(xiàn)在的朝政多提意見。這樣曾國藩果然就向他提出了非常激烈的意見,但實際上咸豐皇帝是不喜歡聽意見的。所以咸豐皇帝在曾國藩的奏折上專門寫了很長的一段話,對曾國藩批評自己的三大缺失一一做了辯解,最后還說,曾國藩提的意見都不對,按道理是應該處罪的,但是其意可取,所以就不計較了。 在道光朝時,曾國藩是升遷最快的官員之一,但是到了咸豐朝,曾國藩的仕途就停頓在那了。后來曾國藩因為母親去世丁憂,回到家鄉(xiāng)去舉辦團練,后來練成了湘軍取得了清朝自太平軍起事以后最大的一場勝利,克復了湖北的省會武昌。因為武昌是湖廣總督的駐在行轅,是湖南、湖北兩省的政治中心。所以曾國藩克復武昌的消息,讓咸豐皇帝大喜過望,所以當即下了諭旨,讓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但是后來在軍機處的討論中,有一位叫祁寯藻的大臣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祁寯藻認為曾國藩現(xiàn)在并沒有在朝中任職,他就相當于一個匹夫,一個匹夫,居然能取得這么多清軍都無法取得的勝利,他在地方上振臂一呼這種影響力恐怕不是國家之福。所以咸豐想了想,馬上新起了一道諭旨,就撤去了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的職務(wù)。 曾國藩在這打了勝仗以后,當然也很喜悅,所以他接到北京來的授他為湖北巡撫的圣旨,就連夜寫了謝恩折就遞了上去,結(jié)果沒幾天咸豐帝給他免職的圣旨下來,讓曾國藩非常沮喪。所以我們看到曾國藩與咸豐皇帝是誠諫虛應。曾國藩是一腔血誠之心對待清王朝,對待咸豐皇帝,但咸豐皇帝卻是虛以應之。這就是君臣之間的一個主旋律。 李鴻章取代曾國藩,擔任“剿捻”主帥 曾國藩后來在湘軍大營的時候,經(jīng)常給皇帝寫的折子當中提到的“艱難困頓之時”。除了戰(zhàn)場上的艱難困頓以外,還有清朝對他的擔心和疑慮。所以當時清朝許下承諾說誰攻下金陵奪首功,馬上任命他為兩江總督,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攻下天京之后,卻并沒有授予兩江總督的職位,當時曾氏兄弟是非常緊張的,曾國藩馬上就地裁撤了他們兄弟倆督帥的湘軍主力。但是清廷還不放心,又讓曾國藩出任負責剿捻的欽差大臣。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jīng)裁撤了湘軍,手中沒有兵,只好啟用李鴻章部下的淮軍。一個湘軍將領(lǐng)去統(tǒng)帥淮軍,這個效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好的。這個時候清廷就順利地把李鴻章啟用,代替曾國藩作為剿捻主帥。 為什么清廷對于曾國藩那么猜忌,對李鴻章反而沒有戒心?這恐怕與李鴻章在整個過程中的態(tài)度是有關(guān)系的。李鴻章本來是江蘇戰(zhàn)場鎮(zhèn)壓太平軍的主帥。江蘇是太平天國統(tǒng)治的最核心的區(qū)域,它的都城天京也就是金陵就在江蘇,所以在江蘇的戰(zhàn)事尤其激烈。但是李鴻章并沒有去搶這個功勞,由于和曾國藩的關(guān)系,他主動把奪金陵的首功讓給了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而且,李鴻章也受到過清廷不公平的待遇,但李鴻章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從容不迫、進退如常的姿態(tài)。所以清廷看到他這么從容淡薄,就打消了對他的疑慮,啟用他代替曾國藩擔任了剿捻主帥。后來曾國藩在直隸總督任上處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到兩江總督,不久郁郁而終。李鴻章取代了曾國藩的位置,成為漢人當中最重要的地方督撫。由此,李鴻章開始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