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研究
以南宋董槐為例剖析古人的名字號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有個別人從江西泉溪派的族譜記載董槐的字號與《宋史》記載不同,否定泉溪派的董槐世系?屬于該疑惑者連基本的名字號的有關知識不了解所致?!端问贰ぞ硭陌僖皇摹ち袀鞯谝话倨呤贰岸?,字庭植,……父永,……贈太子少師,謚文清?!迸c江西武寧《泉溪董氏族譜》:“藝靖(字執(zhí)禮,為吉州太守)長子槐,字志高,號萬峰,謚文清(湖北陽新等地譜以“文靖”)”,這在古籍中也多有“文清”或“文靖”的筆誤。董槐的父輩宋史僅僅以父“永”與譜載“藝靖”差別就斷然否定,畢竟“永”原為“字”或“號”或“書名”皆不清,況且古人名有正名外、書名、族名等別名不同;同樣,董槐在宋史中的字“庭植”與“志高”,《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jīng)》:“老子未入關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數(shù)易名字”,且有《顏氏家訓》“名亦呼為字”,《閻博陵畫》:“與史所載不同,或以字為名,或書名而不書字者”。故存在不同的名或字,名亦呼為字,不能因記載的字不同而否定;謚號譜中不是私謚,江西武寧為“文清”,分支湖北陽新等一些地方以“文靖”,此外葬地與衣冢墓也有差別,這些都不能否定不是董槐及其世系。 【分別為江西泉溪族譜記載謚文清,湖北陽新族譜筆誤載謚文靖】 董槐在南宋修譜,有《宋·泉溪董氏原譜序》,其后在其他不同派系存在不同版本的《虞鄉(xiāng)游臨川擴源源流考序》,董槐譜序流傳江西、福建、廣東、浙江衢州、湖北、陜西、貴州等地,以浙江富春江董槐世系與江西泉溪的董槐世系不同,當然世系以 “熹吾肇遷祖也,賢良博學,后唐征為武寧令” 董槐譜世系為準。浙江富春江的族譜在乾隆五十七年《重修董氏宗譜序》記載:“始遷始祖以宋賢相槐為率,其后瓜綿瓞衍,棋布星羅下埠頭、董家塘、馬秣橋、稠溪、大根、杜墓皆統(tǒng)此大宗”記載董槐為遷徙祖。個別人以族譜世系不同,進而從主觀臆想出發(fā)否定泉溪譜?明顯是缺乏對浙江族譜修譜過程存在聯(lián)譜、統(tǒng)譜在清朝聯(lián)譜盛行多造成族譜的舛錯缺乏考證,或是有意為之。 為此,特把古人的小名、大名、正名、書名、官名、族名;古人“名亦呼為字”、“數(shù)易名字”、號可有多個,官謚和私謚,分敘如下: 一、古人先有姓、后有氏。再后有名、字、別號等 《白虎通》:“古元時,未有三綱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靶?,人所生也”(《說文》),母親的姓是后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賜土以命氏,“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后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笆稀笔切盏闹担切兆宓姆种擞??!笆稀泵麃碓摧^多樣。姓族本身未有層次區(qū)別,雖有氏為分支,但沒有更小的姓族。男子稱氏,女子稱答姓,氏是用來別貴賤的,賤者有名無氏。 (宋)鄭樵著、(明)陳宗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異實第一》說:“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為氏;又有陸終之子參胡姓董,以姓為氏。”。(清)朱鶴齡《禹貢長箋卷十二》:“王鏊曰:姓與氏不分久矣,今多以氏為姓,姓以系百世之正統(tǒng),氏以別子孫之,族則氏之所聚而已。蓋別姓則為氏,別氏則為族,族無不同之氏,氏有不同之族”;《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卷五》“《左傳》問族于眾仲,下云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云氏是也”。(明)王樵《尚書日記·卷五》:“此姓與氏之分也,后世以氏為姓,而姓氏遂無辨”。古人先有姓、后有氏。再后有名、字、別號等。 二、古人的小名、大名、正名、學名、官名、族名 1、乳名,習慣上稱之為“小名” 每個人在嬰兒襁褓中時,由父母所取的名字,叫乳名,習慣上稱之為“小名”。我國秦漢時期就有了“小名”的類稱,《禮記·檀弓》:“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孔氏曰:人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同等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轉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別之”。自秦漢以后,我國士族階層便開始“諱小名”,小名一般只在家庭、親戚、平輩以及老對小中使用外,就不再稱呼了。但也有長大后沿用小名不改的。 小名,也稱乳名,是每個人在嬰兒襁褓中時,由父母所取的名字,叫乳名,習慣上稱之為“小名”。 《河南志書·羅山縣》:“二月二日花朝,小兒蓄頂發(fā),名小名”;《小名錄》:“任昉,字彥升,樂安人,文章之美,冠絕一時。官至太常,昉有四子,東里、西華、南容、北叟,俱小名”?!端螘の涞郾炯o》:“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南齊書·郁林王本紀》:“郁林王昭業(yè),字符尚,文惠太子長子也。小名法身。”。 2、大名 按照周禮,古人大抵到了一定年齡之后,就要另起大名。司馬貞《索隱》:“大名謂大名稱也”?!兑葜軙ぶu法》、《白虎通》都記載:“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生于已名生于人”。小孩生下三個月取名,為大名。大名前為小名。 3、正名 人物之“正名”、“大名”。(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禮也;圣人正名,名不虛。生天子者,則天之子也”;(唐)杜佑《通典·卷十六》:“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賢良方正之稱”。有許多人以學名為正名。 4、學名、官名 在我國古代更是繁瑣復雜,每一個人除正名外還會有許多別名。《宋史·選舉志三》:“凡無官宗子應舉,初生則用乳名給據(jù),既長則用訓名。”,或為“學名”。所以學名又稱之為“官名”,有許多人以學名為正名。 到了發(fā)蒙讀書,是在學中所取,故稱為“學名”,供老師稱呼。當時規(guī)定,舉凡有學名者,在應考、出仕時需用學名,所以學名又稱之為“官名”(非官位名稱,如《漢隸分韻·卷一》:“官名,如太尉、太常、太中?!保斎?,有許多人以學名為正名。 5、族名 族名。古人還有在家族的內(nèi)部使用的族名。這種族名大多是在結婚時命定,但意義獨立,不必與其他名相應,也有的家族,子女在名字上的字上來序輩,如此,與名相應的字,實際上起了族名的作用。 三、古人的“字”有“名亦呼為字”、“數(shù)易名字” 字是古別名?!额伿霞矣枴わL操》篇中說道:“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边@說明“名”和“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字的作用是用以表德,即彰表德操,崇尚美德,所以又稱為“表字”?!白帧敝皇窍抻诠糯猩矸莸娜?,表字的主要成分。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主要成分與本名意義是有聯(lián)系的。 (清)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人事典·卷四十四》:“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jīng)》,老子未入關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數(shù)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又載:“沈存中嘗謂予家有《閻博陵畫》唐秦府十八學士各有真贊名字,與史所載不同,或以字為名,或書名而不書字者?!保挥州d“《酬酢世變》亦云字者,朋友之職也。嘗見前輩不呼后進者,要稱字以代名為。成人之禮,尊者疑其斥之,卑者且不敢當,獨朋友無相尊卑可字也。李文公《答朱載書》論,此書云古人相接有等輕重有儀,如師之于門人則名之,于朋友則字而不名稱之,于師則雖朋友亦名之。夫子于鄭,兄事子產(chǎn)于齊,兄事晏嬰?!镀街賯鳌吩唬鹤又^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又曰:晏平仲善與人交。子夏曰:言游過矣,子張曰:子夏云何。曾子曰:堂堂乎張也,是朋友字而不名,驗也。謂朋友字而不名,正孔子同等不可以名而加字者也。《顏氏家訓》有云名以體正,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鬃拥茏佑浭陆苑Q仲尼,呂后微時,常字高祖為季。至漢,袁種字其叔父曰絲。王丹與侯霸子,語字霸為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因呼為字,尚書王元景,兄弟皆號名人,其父名云,字羅漢,一皆諱之,其馀不足怪也。”。 四、古代的號可以有多個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號者,功之表也”、《五經(jīng)通義》曰:“號者,亦所以表功德號令天下也”。號,有多種,有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相對就比較自由,是文人雅士給自己起的,如常見的“居士” “山人”一類就是為了表示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如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蘇軾的東坡居士,鄭燮的板橋、陸游的放翁等,都是他們的號。 號常常代表了他們的喜好、境遇和心情。號可以有多個。封建社會中的士大夫特別是文人,喜歡給自己取別號。別號都是自己取的,所以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志趣情操。 五、古代的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 《顏氏家訓》:“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漢)劉珍《東觀漢記·卷六·傳一》:“李賢注引蔡邕集謚議云:漢世母氏無謚,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稱,是后轉因帝號加之以德,上下優(yōu)劣,混而為一,違禮'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謚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體,禮亦宜同。”。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按《大戴禮》云:謚者,行之跡也;……《樂》記曰:'聞其謚知其行’;……《五經(jīng)通義》曰:號者,亦所以表功德號令天下也,謚之?!?;(晉)《汲冢周書·卷六》:“謚法解第五十四: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yè)攻于牧野之中終葬乃制謚敘法。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善號以為福也,古者有大功則)。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行生于已名生于人?!?/span> 謚號是人死了之后,由后人給取的,目的是蓋棺論定,給一個人的終身評價。分為官謚和私謚。 官謚如南宋董槐謚文清或文靖,歐陽修的謚號是文忠、范仲淹的謚號是文正等。 私謚,《五經(jīng)通義》曰:“號者,亦所以表功德號令天下也,謚之”。我們一般不太知道,都是其人的學生,弟子給起的,比如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謚是靖節(jié)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謚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jié)、林和靖。 2023年3月15 |
|
來自: 荷香月暖 > 《董氏等姓氏宗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