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說起中醫(yī)脈診,想必大家都知道,望聞問切,切診說的就是切脈。大家可能只知其一,不知道其二。 切診包括兩種,一種是大家都了解的「切脈」,還有一種就是「切腹」,切腹俗稱「腹診」。 腹診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要「切腹」? 比如來醫(yī)館就診的某位女士,43歲,月經不調、手腳冰涼、四肢關節(jié)痛。腹診心下拊之柔和,臍左側有痞結,拊之痛;氣海、關元拊之冷。 她自己感覺兩股氣力彌漫在整個腹腔,一股是從腎部發(fā)出來的寒氣,一股是隨著銀針而起的熱流,兩股氣力在體內「天人交戰(zhàn)」。然后全身感到溫暖。 還有一位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男孩,腹診心下至臍下有如花生米、黃豆大小間隔痞結,臍之沖脈左右亦有。小腹右側脹滿,左側略松軟。這孩子的問題從先天體質而來,再加上幼時每次感冒看中醫(yī),多用寒涼解表,導致沖任寒凝阻滯,清陽不升。 在現代人群中,內科、婦科雜癥患者多可以在臍周找到條索狀物、痞塊或片狀痛處,如月經病、脾胃病、腎病、心腦血管病,腰椎間突出癥等等。 當人與天地溝通、在腹部交接,以腹診、腹針及灸法并用,暢通、充實腹部氣的運行,對許多婦科、內科雜癥可以取顯效。 為什么要重視腹診? 古人云:「外感證以脈診為主,內傷病以腹診為主」。 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fā)源,若知臟腑如何,則莫如診胸腹。 ——《對時論》 肚臍在腹部的中心,是先天氣場的原點,是后天生長及攝取能量的匯聚中心。 腹部也是脾、胃、肝、腎等所居之地,是氣血升降的樞紐;貫穿了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任脈等經脈循行的部位。 腹診是通過觀察人體胸腹部呈現的各種不同體征和癥狀,以明確病因、病性、病位以及推測正氣的盛衰,為辨證提供更多的依據,使之作出正確的診斷。 人體腹部的不同部位內藏不同的臟腑,臨床中根據不同部位的病理反應,可借以察知其病源病位。 ▌望診 主要觀望腹部的形狀,皮色的潤枯等情況。一般而言: 皮色不澤,腹形下陷,多屬虛證; 腹部皮膚松懈下陷,萎黃不澤,多屬氣血虧虛; 腹大脹滿,矢氣頻作,常見氣機郁滯; 腹色枯燥,狀若鱗甲,多屬瘀血內結。 在臨床上,我們也通過觀察肚臍的形狀、位置是否偏移,能判斷一個人的基本生命狀態(tài)。 有的人長得很正,有深度。俗話說,在里面能放多少米,你就有多少糧食吃。 有的人肚臍的開口攣縮,甚至很小,長歪了,應該是先天氣血不足的征象。 有諸內必形之于歪,一些老年病人,在腹診時,你推一推他的肚臍,在正中的位置,不偏移,說明情況還算良好。有些一推,沒根,會偏向一側,這個氣根動了,就像一顆大樹,根不牢固。 ▌聞診 主要依據聽診來檢查腹部的聲響去測知疾病的方法,如: 形體素肥,今見消瘦,腸鳴漉漉,多為痰飲作祟; 腹中鳴響,噯氣時作,多為肝郁氣逆; 食后腹脹,搖腹聲作,多屬中氣下陷; ▌問診 腹診的「問」主要是問查患者腹部的自覺癥狀特點,依次去分析病證的虛實屬性等情況。如: 腹部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拒揉,屬淤血實證; 少腹如扇,冷痛不適,屬陽虛寒甚; 經前腹痛多實,經后腹痛屬虛; 小腹墜脹,氣短食少,屬氣陷不固; 腹中滿脹,灼熱不適,多位濕熱下注。 ▌切診 這是腹診中最主要的方法,其實是大夫運用手之觸覺,去切按患者病人的腹部,運用觸、摸、按、推、叩之手法,以診察人體腹部臟腑病變。 腹診,可以辨疼痛、痞滿、積聚等等。 凡見腹中積塊,應細心診察腫塊的大小、形狀、硬度、活動度及喜按拒按等情況以辨識其良惡性質。如: 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活動度差,多屬惡疾; 質軟可移,觸痛不甚,多為氣滯。 氣不升降,非病則死,人體很多疾病,多半是臟腑經脈氣血阻滯。 這些多是寒濕邪氣凝滯,使人體陽升陰降的運化失衡。 自我調理這些寒濕阻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艾灸,尤其是溫和灸。 溫和灸是將艾條燃著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一寸左右距離,使患者有溫熱而無灼痛的一種方法。艾條的熱力進入身體,溫熱舒適。 人體氣機需要上下平衡,若同時配合溫灸腹部的神闕穴,也就是肚臍眼兒,或下肢的足三里和腳心涌泉穴,以自覺溫暖舒適為度,引氣下行,能夠溫陽散寒、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寧心安神。 艾灸法可以開啟幼童的智慧,強健青年的體魄,救治中老年的疾患。 |
|
來自: 新用戶0330Go0q > 《診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