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臺北故宮的《國寶再現(xiàn)——書畫菁華特展》回來,每次看完這種大型特展,都頭昏腦漲的,就跟暴飲暴食一樣,接收的信息太多,有點(diǎn)消化不過來。還是先從時間最早的寫起吧。 晉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去年的“國寶的形成”,臺北故宮拿出了《快雪時晴帖》和《遠(yuǎn)宦帖》,這次則是唐摹的《平安何如奉橘帖》。感覺這個雙鉤廓填摹本比《快雪時晴帖》要好,甚至把南梁至隋幾位大家的觀款小字也一并摹了下來,很有歷史價值。后面宋代歐陽修、蔡襄等人的觀款,則是從別的地方移來的。 現(xiàn)場把某些字局部放大展示在旁邊,感覺比原作還要好看,這真是奇怪。說起來王羲之真跡雖已不存,但摹本我倒見過幾個了,除了臺北故宮的三個,還有:北京故宮的褚摹蘭亭、宋摹雨后帖;龍美術(shù)館的宋摹平安帖;遼博的曹娥誄辭卷(傳是他的)。重要的拓本則有臺北故宮的定武蘭亭真本和遼博的北宋蘭亭拓本。如果順利,接下來在上博的董其昌大展還會看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的《行穰帖》。 看這個展覽的另一個最大感受是,項(xiàng)元汴的東西太多了,臺北故宮的東西當(dāng)然多是來自清宮舊藏,但其中許多赫赫名跡,又是項(xiàng)元汴舊藏,實(shí)在太牛了,什么時候辦個項(xiàng)元汴收藏展,一定不輸給石渠寶笈展的?,F(xiàn)場還把項(xiàng)元汴寫的一個簽條打印了出來,上面寫著他是花了二百兩銀子買的這個墨寶。 唐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卷》 說到王羲之,就必須說他的頭號粉絲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沒有他,王羲之也不會成為書圣,有個傳說是蘭亭序的真跡現(xiàn)在還在昭陵里陪葬。他讓蕭翼去騙蘭亭序的故事,也是后世創(chuàng)作的熱門題材。這幅傳為閻立本的畫,一般認(rèn)為是宋代摹本,但人物線條還保留了唐代高古的味道。 傳是閻立本的同名作,遼博也有一卷,但畫面略有差異,比臺北卷少了中間的一個和尚,右側(cè)則多了一個侍從。 唐 唐玄宗《鹡鸰頌》 李世民的曾孫李隆基也是王羲之的粉絲,這卷《鹡鸰頌》就可以看出他學(xué)王羲之有多深,通篇的結(jié)字幾乎都是從蘭亭或圣教序里來的。鹡鸰是一種彼此照應(yīng)的鳥,唐玄宗寫此文是因?yàn)?21年秋有千只鹡鸰聚集在宮殿十天不去(是不是跟宋徽宗畫《瑞鶴圖》的原因很像),他借題發(fā)揮表達(dá)自己跟兄弟友愛的感情。兄弟情?想想他曾祖父的玄武門也是挺諷刺的。 卷后還有北宋蔡京和蔡卞兩兄弟的長題,雖然弟弟蔡卞書法的名氣沒有蔡京大,我反而覺得他的字更好看。蔡卞還是王安石的女婿。后面還有清代王文治的題跋,王文治是乾隆朝的人,可見此作是在他題跋后才進(jìn)的清宮,因此卷上只有“嘉慶御覽之寶”而沒有“乾隆御覽之寶”,可能乾隆都無緣得見此卷。 將近1300年前的書法,保存得如此之好,我們還能看到真是好幸運(yùn)。 南宋 宋高宗《賜岳飛手敕》 說到王羲之的粉絲,宋高宗趙構(gòu)也是一個。這件作品是典型的學(xué)二王書風(fēng),也能看到宋高宗對后來趙孟頫等人的影響。 除了藝術(shù)價值,它還是歷史書都愛引用的歷史材料。寫此書時,宋高宗與岳飛還處于“蜜月期”,但也看得出來雙方已經(jīng)有分歧,最后“如卿體國,豈待多言”幾個字,宋高宗說得也挺無奈的,他實(shí)在是不想北伐,把被擄走的哥哥接回來,他的皇位就不保啦。 唐 徐浩《朱巨川告身》 告身是政府公文,用于官員的任命或者撤職。這件書于768年的告身傳為徐浩所書,字寫得很正,在楷書與行書之間,結(jié)字有點(diǎn)像之前在遼博看到的歐陽詢《仲尼夢奠帖》,就算不是名家所書,也寫得非常好。 此卷后面還有鮮于樞、董其昌等人的跋,可是完整的圖實(shí)在找不到,只能湊了這兩位的跋,張斯立、張晏的就不管了。鮮于樞的小行楷乍看起來很像趙孟頫,同一個時期的書風(fēng)互相影響真大。鮮于樞和董其昌都認(rèn)為這是徐浩所書。 元 鮮于樞《透光古鏡歌》 既然說到鮮于樞,就把展中另一件他的名作《透光古鏡歌》也看了吧。這首古鏡歌是金代詩人麻九疇所作,鮮于樞寫成大字長卷,現(xiàn)在則被重裝成冊頁,其中缺失了部分文字。這種大字行楷才是鮮于樞的招牌,跟上面題跋的小字大異其趣。這套大字其實(shí)很值得細(xì)細(xì)回味的,可惜在那么多唐宋名跡面前,能夠分給它的時間實(shí)在少得可憐。 這套作品也跟《鹡鸰頌》一樣,只有嘉慶的印,所以乾隆爺可能也是沒見過的。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期的部分展品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上圖是所有展品。下次我們再看畫。 ●《國寶再現(xiàn)——書畫菁華特展》 時間:10月4日—12月25日 地點(diǎn):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門票:臺幣35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