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屬抗風濕藥。 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的根皮。習稱南五加。主產于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夏秋二季采挖根部,剝取根皮,洗凈,曬干,生用。 【處方用名】 五加皮、南五加。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辛苦而溫,入肝腎二經,既能外散風濕之邪,又能溫補肝腎陽氣,為祛風濕、療痹痛、壯筋骨、起痿弱之要藥,浸酒服之,功效更佳。 1、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于風濕痹痛,筋骨拘攣,可單用浸酒常服,也可配松節(jié)、木瓜同用。 2、溫補肝腎,強筋健骨:用于肝腎不足,腰膝軟弱,行走無力及小兒行遲等。常配牛膝、杜仲、續(xù)斷、桑寄生、巴戟天等同用。 此外,還有利尿作用,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大腹皮、茯苓皮、生姜、陳皮等同用。 【用量用法】 5~10克,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舌干口苦者忌服。 【藥效比較】 桑寄生、五加皮二藥均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之功,均用于風濕痹痛,腰膝痠痛,筋骨無力等證,然桑寄生性平,兼能養(yǎng)血安胎,用于血虛胎動不安,肝陽上亢,頭暈目眩;五加皮性溫,溫補通絡止痛作用較強,兼能利尿,用于水腫,小便不利之證。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span> 《本草綱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其功良深?!?/span> 《本草思辨錄》:“五加皮,宜下焦風濕之緩證。若風濕搏于肌膚,則非其所施。古方多浸酒釀酒,及酒調末服之,以行藥勢。” 藥物成分:南五加皮(即細柱五加的根皮)含揮發(fā)油(為4-甲基水楊醛等)、鞣質、棕櫚酸、亞麻仁油酸、維生素A、維生素B。刺五加根含多種糖甙。短梗五加根含木質素甙類。 藥理:細五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短梗五加有抗炎、鎮(zhèn)痛的作用。刺五加具有抗疲勞作用,其提取物的興奮作用較人參為強。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對放射性損傷有保護作用,有明顯抗緊張作用。能調整血壓,使高血壓和低血壓患者的血壓恢復正常。能興奮性腺、腎上腺,加速體內糖原形成,降低血糖。有抗利尿、抗炎作用,對腫瘤有抑制作用。并有鎮(zhèn)咳和祛痰作用。 【附注】 考古代本草所記載的五加皮,系來源于五加科植物,而現代使用的五加皮藥材有南五加和北五加之分。南五加即上述五加科植物,北五加為蘿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習稱香五加,1977年版《藥典》定為香五加。北五加皮藥材使用地區(qū)相當廣泛。但這兩種藥材,科屬不同,功效也不一樣,應區(qū)別使用。南五加無毒,補肝腎、強筋骨作用較好;北五加有強心利尿作用有毒(含杠柳毒甙等強心甙),不宜多用。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醫(yī)藥院校本科《中藥學》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