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投資,國內首先想到就是房地產投資,在過去20多年來,房子的金融屬性吸引著不少人瘋狂追逐這個市場。 炒房客們將手上可供流動的資金基本投注于此;跟風者們憑借著市場的那一套邏輯,“房價會永遠漲下去”“上面大老板不會讓房價跌”也跟著瘋狂“上車”。甚至有的人不惜借高額的巨債,只為能在樓市里一招翻盤,從此走上致富道路。 那個時候,幾乎所有買房人都不用衡量任何的標準,因為市場的狂熱,讓大家對保值與增值的理解更具持久性。 可是進入2021年以后,樓市的分化就越來越明顯了,有些經濟比較不錯的地方,房價還在上漲;但是人口大量流出且產業(yè)經濟單一的地方,卻在屢屢下跌。 緊接著,2022年開始,樓市就進入了調整周期。上半年進入調整的城市還只限于三四五六線小城,緊接著年中下旬開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也開始由郊區(qū)調整,一路向核心區(qū)蔓延。 全國大中小城市幾乎無一幸免,都加入到了這一輪下行趨勢當中,這種狀況下,普通人買房不僅不再像過去那般閉著眼睛就能買房賺錢了,而且一部分有購房需求的人,也開始害怕“上車”即帶來資產縮水而裹足不前,駐足觀望了。 而對于迫切需要改變居住環(huán)境的人,以及想要繼續(xù)在此領域賺錢的人而言,買房不僅僅要考慮其保值與增值的能力,衡量周邊配套是否齊全,參考裝修是否合理?甚至還要考驗買家的專業(yè)度了。 可畢竟樓市經歷了20幾年的發(fā)展,大家買房的邏輯基本都是跟風,或是關注樓市的剛需,并不具備專業(yè)優(yōu)勢。那么面對當下這種復雜的樓市現狀,普通人又該如何買房? 講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順便來一個小插曲,當年有人問段永平,在國內誰才符合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邏輯時,段永平想都沒想,就說出了李嘉誠。 而過去,李嘉誠的一個投資邏輯,也一直被廣大購房者奉為至理名言。其中只有三句話: 第一:地段 第二:地段 第三:還是地段 那么,結合李老的至理名言,就當下這個特殊大環(huán)境下的樓市情況,什么樣的房子才稱得上是最好的地段呢? 其一,城市中心圈房子 從過去很多企業(yè)大佬的投資當中可以看見,不論是投資房子還是商業(yè)地產,基本上都以城市中心圈為主。這除了因為城市中心圈具備極大的人口密集優(yōu)勢,擁有更多的教育,商業(yè),交通配套資源以外,經濟發(fā)展首先于中心區(qū)不斷向外蔓延的一個定律,也是他們選擇核心圈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二,學區(qū)房 雖然這些年已經出來了雙減政策,而且已經有不少地方將房子與學位脫離,但是很顯然,很多地方仍然采用的是就近錄取的方式。哪怕是搖號,也會與近入學掛鉤。 而對于那些非普通學區(qū)房,也就是咱們過去常講的高質量學區(qū)房,更是如此。比方說,某高質量學區(qū)房在城市A區(qū),如果你住在B區(qū),以現下很多地方搖號就近入讀的策略,出現B區(qū)居住、A區(qū)上學的概率還是顯然不大。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樓市進入下行周期近一年多的時間,但是一二線城市里公立優(yōu)質教育資源周邊樓盤的房價、仍然保持在高位,郊區(qū)的房價卻相對跌的較“狠”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三,交通便利的樓盤 自去年開始,樓市就進入了調整周期,但是哪怕調整了近一年多的時間,全國房子均價仍然保持在近一萬塊一平方的高位,而多數市區(qū)的房價調整的幅度并不大。 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在市區(qū)買不起高價房,就只能選擇偏一點的地方購置房產。而選擇離開核心點買房的首要前提條件就是:交通必須更便利,出行有地鐵。 這樣的房子哪怕現在看似不怎么值錢,但是考慮到其具備的人流量優(yōu)勢,將極大可能帶動周邊商業(yè)配圖,未來這種地段的房子不僅僅居住價值高,其投資價值也會相對較高。 所以總的來說,樓市告別普漲以后,僅憑一頭腦熱、跟風買房,估計得吃大虧。還是得靠實力說話,靠眼光判斷才行。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師 > 《醫(yī)保辦 養(yǎng)老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