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次日,這座大橋公路和各個口岸就已經正式通車運營。 它用最燦爛的姿態(tài)將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在一起,原本需要3小時的車程縮短至45分鐘,十分便捷。 然而4年過去了,這座大橋的營運使用狀況卻始終不盡如人意,平坦寬闊的橋面上,行進的車輛始終寥寥無幾,可謂使用率極低。 為了修建這座大橋,中國花費了九年的時間,耗費了上千億,如今這樣的狀況是不是代表著,這座大橋的修建是個錯誤的決定? 我國當初為什么一定要歷經艱難險阻修建港珠澳大橋,它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一、舉國支撐、大橋建設19世紀的清王朝,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祖國的大門,也轟醒了清王朝的美夢。 積貧積弱的中國毫無遮擋地暴露在世界面前,開啟了長達百年的屈辱和辛酸也正式開始。 多年以后,清王朝早已不復存在,但是歷史的痛苦和烙印卻依然隱藏在伶仃洋上。 被列強侵占的香港,無一日不在期望著回到祖國的那一天。為了加深和祖國的鏈接,1983年香港商人胡應湘提出修建一條連接香港和珠海的伶仃洋大橋。 但是這個計劃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被擱置了起來,一直到200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可以開展港珠澳大橋的前期工作。 中國工程師們知道,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橋梁,而是見證著中國強大的“爭氣橋”。 擺在他們面前的,不僅是歷史性的機遇和使命,還有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困難。但他們絲毫不懼,迎難而上、克服挑戰(zhàn),一直都是中國人的精神底色。 港珠澳大橋的修建一開始就確立了“建設世界級跨海通道、為用戶提供優(yōu)質服務、成為地標性建筑”的宏偉目標,還建立了同時滿足三地、就高不就低、實現(xiàn)120年設計使用壽命的技術標準體系。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橋梁建造過程中的每一個部分,無論是材料使用還是建造過程,都必須采用高標準嚴要求。所以,工程師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需要大規(guī)模高質量的鋼結構。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因此橋梁上全部結構鋼量的使用就達到了42.5萬噸,相當于60座埃菲爾鐵塔或者10座北京鳥巢的重量。 除了巨大的體量以外,修建大橋時還必須要解決鋼箱梁疲勞開裂的問題。 鋼箱梁疲勞開裂問題在我國橋梁建設的過程中十分普遍,鋼箱梁開裂會極大地限制鋼箱梁的使用壽命和安全。 因此這個問題一旦解決,不僅可以提高港珠澳大橋的使用壽命,還能解決行業(yè)痼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交通部和科技部聯(lián)合立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參與研究的單位包括21家企事業(yè)單位和8所高等院校,總共500多人的研發(fā)團隊,不斷進行試驗研究。終于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上,取得了突破。 港珠澳大橋的主體鋼結構制造也實現(xiàn)了從科研、設計、制造到檢測的全產業(yè)鏈的突破。 解決了水面上的問題,還要解決水面下的問題。在港珠澳大橋海底,要修建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伶仃洋最繁忙的海域,這里每天有超過4000艘次的船舶經過。 因此這里不僅需要進行6.7千米的沉管隧道穿越外海深厚軟基區(qū)域,最大的作業(yè)水深也將近50米。 如此長的隧道距離,如此深的隧道埋深,在國際上都沒有先例,因此我國不得不獨立研發(fā)技術以及裝備。 除此以外,還要克服嚴苛的水利防洪、航空限高、環(huán)境保護等建設條件帶來的重重挑戰(zhàn)。 為了解決這個困難,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部,日以繼夜地細化著設計方案,還在國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之間來回奔波,只為找到最合適的設計思路。 然而,將近兩年,項目組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思路。 關鍵時刻,由交通部牽頭成立的港珠澳大橋技術專家組,召集了四十多位國內和國際頂級的橋梁、隧道、水工方面的專家,為項目組提供了科學的依據(jù)和技術支持。 經歷了千淘萬漉的辛苦,港澳大橋的“鋼筋鐵骨”終于屹立在伶仃洋的碧波上,最后就只剩下一項“面子工程”——鋼橋面鋪裝。 對大多數(shù)橋梁來說,鋼橋面鋪普遍都會存在各種問題,壽命較短,一般幾年時間就要維修一次,這對55千米長的港珠澳大橋來說,顯然成本太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項目組關注了15年沒有維修的青馬大橋。但是青馬大橋的設計方案雖然耐用,所花費時間卻比較長。 按照同樣的方法,港珠澳大橋光鋪個橋面就需要16年,這也不現(xiàn)實。 經過詳細地比對研究,項目組發(fā)現(xiàn),青馬大橋之所以鋪面花費時間長,是因為施工時全采用的小型機械,自然浪費時間。 最后,工程師們借鑒青馬大橋的材料和結構方案,施工時采用內陸大型化、集中化的施工方式。 終于保質保量高效的完成了工程任務。 港珠澳大橋的修建,前后歷經15年。這是一座世界級的跨海通道,為我國從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獻上了里程碑之作。英國《衛(wèi)報》還稱其為世界第七大奇跡。 然而,這個驚艷了世界的橋梁,在運營之后,為什么沒有太多車輛在橋面上奔馳呢? 二、意義深遠,未來可期其實,在大橋剛剛建成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想要一睹世紀工程的風采,但是對于個人來說,自駕上港珠澳大橋要求還是有些高的。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證件問題。 港珠澳大橋雖然將三地之間連接在一起,但是人和車依然分屬三地,依然需要各種證件。 根據(jù)大橋管理部門規(guī)定,內陸區(qū)香港和澳門,不僅需要相應的通行證,還需要相對應的駕駛證。 其次,不是所有的車都能上橋的。 根據(jù)規(guī)定,可以在港珠澳大橋通行的車輛只有跨境私家車、穿梭巴士、跨境巴士、跨境出租車、貨運車輛等五種。 這些車輛在上橋時,必須同時擁有港澳和內陸的車牌。但是同時獲得三地車牌是很困難。 如果找中介代辦,總費用在5萬元以上。如果老老實實申請,就要達到要在三地有投資,且3年內納稅達到一定稅額。 3年內納稅10萬,可申請一輛;50萬,可申請兩輛;100萬可申請三輛。 這就導致了很多個人被勸退,只有企業(yè)車相對容易達到要求。 第三個原因,就是車輛駕駛規(guī)則的問題。 港珠澳大橋采用的是內陸右側通行規(guī)則,車輛到達香港或澳門口岸以后,就要變成左側行駛。 雖然說,到達目的口岸時,相關指引會引導司機按照相應方向調整,但是,駕駛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改過來的,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需要時間來練習的。 以上問題導致港珠澳大橋的年收入僅有2.3億左右,別說成本回收,就是大橋日常的維護和運行費用都不夠。 然而,我們不能僅僅憑借這個,就否定這座大橋的價值。港珠澳大橋的修建,其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港珠澳大橋的成功修建,不僅僅在于大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開啟了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的新篇章,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也推進到了新的階段。 在復雜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下,越來越多的港澳企業(yè)抓緊這個歷史機遇,積極融入大灣區(qū)建設。 2020年,僅上半年,珠海市新設立的外資企業(yè)就達到了1249家,同比增長了122.6%;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6.1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2%。 大橋的通車建成,也為粵港澳三地的人才交流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大灣區(qū)也能更好的吸引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到此工作。 三地之間通行距離的縮短,還改變和帶動了三地之間的物流運輸,這同樣為許多企業(yè),提供了新的機遇。 如今,大灣區(qū)已經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此創(chuàng)業(yè)。港珠澳大橋的修建,也折射出大灣區(qū)的生機和活力。 而且,目前大橋通行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三地也都在積極地解決著。 例如,香港就宣布了一條試行方案,每月增加不超過500個港珠澳大橋香港跨境私家車配額,以善用大橋。 可以想象,隨著內陸和港澳的交流加深,未來港珠澳大橋的通行能力一定是不可估量的。 港珠澳大橋,是大灣區(qū)繁華的符號、是大國崛起的象征、更是新中國洗刷百年前恥辱,重新走向世界強國之列的橋梁。 編輯:浮生 責編:勞 |
|
來自: 叢叢xt6v75sv1g > 《爭議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