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說:要愛自己,也要讓別人愛自己。 亞當斯密還說:如果上一句話不是我說的,那就是魯迅或者馬克吐溫說的,要么就是莫言說的。 魯迅:不是我說的。 ■ ■ ■ 作為經濟學鼻祖的亞當斯密,其有名的著作當屬《國富論》,其次為《道德情操論》。 兩本著作中,《國富論》主張一切經濟行為的原動力都是利己心,而非同情。 想要某種東西,就拿自己的東西去換。人們在相互『自利』的條件下,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 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看上去主張人要講道德,與『自利』精神相違背。這兩者的矛盾構成了著名的“亞當斯密問題”。 兩種處事方式,實際上對應著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不存在矛盾。 亞當斯密的年代,人能接觸到的范圍很少,大半輩子都是在跟熟人打交道,《道德情操論》講的就是怎么跟熟人打交道。 現(xiàn)在在市場和分工方面,就得多考慮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況,就要依靠市場規(guī)則和法律,道德的勁就使不上了。 況且《道德情操論》的內核原本就是『自利』。 ■ ■ ■ 關于道德,人會對一些事情比較反感:
從上面兩個角度來看,這種道德理論大多無邏輯支撐,又極度富含情感,所以無法反駁。 如果能找到能自證,且較為自恰的一套體系,會更令人信服一點。 《道德情操論》就介紹了這么一種體系,從自利出發(fā),一步步推導如下:
這個體系一步步推下來,最后變成循環(huán),其實還是很有趣味的。 ■ ■ ■ 與自私不同,『自利』是優(yōu)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要盡量幫助他人。 除了金錢利益,精神層面或聲譽都是人值得追求的目標。幫助他人,從金錢、精神包括聲譽層面都能獲得一定收益,被愛就是其中一種收益。 想要被愛,得先成為一個值得愛的人。這也是亞當斯密的原話: 『Man naturally desires , not only to be loved ,but to be lovely .』 我們做事的時候常常會假想有一個“自己”站在一邊,看自己做事,并產生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觀感”。 就算沒有別人在場,我們也可以想象有一個虛擬的人在看著自己,而且我們也不想被這個虛擬的人(自己)看到不好的一面。 得到自己的尊重便是一種被愛,所以本性里我們其實是想變成一個值得愛的人。 ■ ■ ■ 想要值得愛,基本的功夫就是要表現(xiàn)出『得體』,其次就是表現(xiàn)出『美德』。 得體,是指做的事情要符合社交的預期,能夠跟周圍的人融洽相處。 周圍人都在說笑,你就不能一句話冷場;知道朋友喜歡某個歌手,就別去故意說人丑。 觀點層面的『得體』比較容易做到,要求比較高的是情感上的『得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