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點大事》一書是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晗所著的一本關于法律思維的普適性著作。 該書的副標題是“法律是種思維方式”。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對法律專業(yè)的知識知之甚少,但了解一些有關法律人思維方式方面的知識,卻很感興趣。 讀過此書后,不禁想到,難道我們老師作為教育者,不也應該“想點大事”?
雖然,我們老師,尤其是一線教師, 天天與班級里具體的一個個學生打交道, 成天面對的無非是一個個學生的問題, 一頁頁教材教輔,一張張試卷,一次次考試…… 做的事,也都是校園里的小事, 但“教育無小事”, 四顆糖就能讓教育家陶行知演繹成一個經典的育人故事, 我們是不是也要在看似平凡的教育小事上, 抬起頭來,仰望一下我們的校園星空, 想點更宏大的主題, 想點更重要的大事呢? 想點教育的大事,是超越庸常的生活本身, 把目光從作業(yè)、試卷、獎狀、課件中掠過, 看到更宏大的教師精神生活。 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決定著被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一個成天眼中只有分數、考試、升學率的老師, 眼中看不到一個個鮮活的學生, 更不會在乎一個個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 一個成天眼里只有優(yōu)生、差生、排名、位次的老師,
眼里看不到“差生”一次次課堂搗亂背后的內心需求, 看不到未來學生發(fā)展的不可預期。 老師的精神世界單調而乏味,自己職業(yè)的幸福感,
也會大為降低,以至出現嚴重的職業(yè)倦怠。 想點教育的大事,是深入到教育的內部, 看到教室里,一張張課桌間的空白處流動著的氛圍。 能想大事的老師,不僅會把教室打扮得像家一樣, 還會營造一種富有溫情的課堂氛圍。 學生進入教室后,感到的不僅是悅目,更是舒心。 能想大事的老師,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有更大的教育格局。 在他的教室里,學生可以大膽發(fā)言,肆意交流,在看似混亂中,有內在思想的秩序。 能想大事的老師,與學生是親近的, 學生有煩惱問題,第一時間會想到向他傾訴。 他帶給學生的是海一樣的包容與力量。 想點教育的大事, 是透過試卷看到學生未來更長遠的人生之路, 不因一時的成績落后而鄙視任何一個學生。 能想大事的老師,總在不斷努力提升自我, 以一名終身學習者,為學生做出榜樣。 能想大事的老師,不僅是學生的“經師”,也在嘗試做學生的“人師”。 能想大事的老師, 眼中的學生都是天使, 他在等待天使的翅膀漸漸豐盈、綻放。 想點教育的大事,做一個目中有人的教育者, 永遠都在與學生共同成長。 這樣的大事就從小事中孕育,平凡的小事中就寄寓著教育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