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入冬,說的就是江南。寒潮說到就到,從20℃到下雪,可能只需要一夜。 江南的冷是陰冷,雨夾著雪,寒風(fēng)透骨。室內(nèi)室外溫度相差不大,又沒有暖氣,大概是扛凍扛習(xí)慣了,于是摸索出了一套傳統(tǒng)的過冬法則。 穿:棉毛褲穿起來 現(xiàn)在流行叫秋衣秋褲,以前叫“棉毛衫”、“棉毛褲”,不僅蘇州這么叫,長三角一帶都默認(rèn)這個稱呼。 穿棉毛褲,就是江南一帶秋冬降溫的代名詞。 以前的棉毛衫、棉毛褲,款式?jīng)]現(xiàn)在的時尚,但緊密厚實,保暖性強(qiáng)。 棉毛褲必須扎到襪子里,這樣冷風(fēng)就不會灌進(jìn)褲腿里了。再冷的話,棉毛褲外面再套一條絨線褲,鼓鼓囊囊的,不好看,一般都是被長輩強(qiáng)迫穿上…… 除了棉毛褲外,還有江南版“UGG”——外表笨重但保暖性無敵的大棉鞋。 許多手巧的阿婆還會自己動手做,手工縫制的棉鞋又綿軟又暖和。 菜市場附近、小市場攤位上也有這樣的成品棉鞋賣,物美價廉,非常適合室內(nèi)穿,即使坐一天,腳都不會冰涼。 用:御寒神器用起來 江南冬天有三怕,一怕晚上睡覺鉆被窩,二怕早上起床,三怕洗澡脫衣服。 天冷,猛然鉆進(jìn)冰涼的被窩,凍得直哆嗦,要過許久,才能用體溫將被窩捂暖,這時候有個湯婆子就好多了。 湯婆子是舊時江南的取暖神器。矮墩墩、圓扁扁的,一般是用黃銅澆注的,有一個倒水的小口,冬天灌入熱水,用來捂手捂胸。晚上提前放進(jìn)被窩里,睡覺時腳就暖和了。 湯婆子歷史略久,熱水袋算得上近代產(chǎn)物了。灌滿熱水,蓋子擰緊,那特殊的膠皮味伴隨著許多80后90后的童年記憶。 熱水袋后面又有了電暖寶,省卻了灌熱水的麻煩,用起來更簡單方便。 除了熱水袋,油汀也算得上江南御寒神器。 空調(diào)雖然夏天好用,但冬天應(yīng)對起江南的濕冷魔法略有些勢弱,制熱慢。油汀在空間不大的室內(nèi),制熱快,而且移動方便。 冬天在衛(wèi)生間洗澡,提前將油汀打開,再放熱水,是必備程序。連續(xù)雨雪天氣,衣服晾不干的時候,油汀還兼具烘衣服的功能。 吃:滋補(bǔ)又暖胃 江南冬季的吃食自帶御寒屬性,寒風(fēng)瑟瑟,全靠一口吃的,扛過冬天。 羊肉是御寒第一葷類,蘇州的藏書羊肉,太倉的雙鳳羊肉,吳江的桃源羊肉,有白切有紅燒,從秋風(fēng)漸起一直要吃到來年春天冰雪消融。 肉有醬方,濃油赤醬、肉皮光亮、晶瑩飽滿,酥爛不失其形。 蘇州人冬天吃紅燒甩水。“甩水”即魚尾巴,是活絡(luò)肉,味道鮮美。蘇州有句俗語:“青魚尾巴鰱魚頭”,青魚最鮮的是尾巴,鰱魚最肥的是魚頭。 蘇州人冬日還少不了一口暖鍋。暖鍋的食材有粉絲、蛋餃、肉圓、熏魚、油氽肉皮等,湯底是高湯,待暖鍋燒開,鍋里內(nèi)容吃掉大半時,便來燙一些蔬菜。暖鍋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全家?!?。 除了這些,江南傳統(tǒng)的御寒法寶還有洗浴,蘇州話叫“孵混堂”,最受中老年人喜歡。 以前蘇州混堂極多,數(shù)量集中的地方,就干脆叫做混堂巷。 “蘇州城里孵混堂”是老蘇州文化的一種,帶有濃烈的市民氣息。但隨著傳統(tǒng)老浴室逐漸消失,早上“皮包水”尚有茶館可尋,下午“水包皮”卻難有混堂可尋…… 圖:蘇茶網(wǎng)、攝圖網(wǎng) “ 送爾姑蘇客,滄波秋正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