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鎮(zhèn)江人過去“水包皮、皮包水”,日子過得又愜意又慵懶,不由給鎮(zhèn)江人貼了一個懶散的標簽。實際上一種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它都是有原因的。民俗里處處體現(xiàn)一個地方日常的變化。 鎮(zhèn)江處于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處,鎮(zhèn)江的秋天早晚溫差很大,而冬天氣溫是很低的?,F(xiàn)在的天氣預報發(fā)達,也常常聽到動輒降溫十幾度的說法。當時都是住老城區(qū)的人們,最怕過冬天了。鎮(zhèn)江的冬天很尷尬,穿多了做事不利索,穿少了都會凍得渾身發(fā)抖,刺骨寒冷的感覺刻骨銘心,實在難以忘懷,所以老鎮(zhèn)江會通過很多辦法取暖、驅(qū)寒。 下周就要立冬了,冷空氣很快就要來到鎮(zhèn)江,據(jù)說最低溫度要降到6°,談?wù)勅∨耐?,也是正當時。 01 昨天發(fā)了老澡堂的往事后,金存啟先生又發(fā)了幾張大興池的老照片給我: 這兩張是2006年金先生拍攝的大興池外景。 大興池位置處在京畿路和伯先路及寶蓋路的三岔路口,坐西北朝東南的方向,靠北的旁邊就是金山街道辦公樓,在往北就是伯先公園大門。 以往大興池前面有一排二層樓建筑,始終擋住了大興池建筑的外貌,馬路上的行人是看不到的,但前面的二層樓建筑一層中間有一門洞可以進去,現(xiàn)在新建的二層樓建筑也一樣,在外也是看不見大興池外貌。 這種老浴室加熱洗澡水,是不是用鍋爐的,而是 “地龍”。用一種特殊的鐵鍋,鐵鍋所在的位置叫頭池,其下分二池、三池。鍋之下是爐膛,池之下埋伏多條并列的煙道,這煙道有一個美稱叫“九條龍”?!熬艞l龍”在池底下延伸,爐內(nèi)的熱煙被拔入煙囪。熱煙在前進過程中將余熱傳給浴池,連池沿上的大理石也熱乎乎的。 浴客(更主要的是老年人)喜歡這里池子聚氣,池水燒得滾燙,水汽蒸發(fā),彌漫浴池,整個浴室里霧氣氤氳,老浴客稱為“水暖氣圓”。 人們就是喜歡這種冬天里的暖暖。老客進了浴池,大多先在頭池邊坐下,用毛巾沾一沾池里滾熱的水,開始搓揉腳丫,享受開水燙腳丫的滋味。 澡堂子里的俗語——“洞房花燭夜不如開水燙腳丫”,可想而知燙水那個舒坦。一片水汽中,和著“人體打擊樂”,點個小食籃,慵懶的享受著這份愜意和自由,這就是老鎮(zhèn)江人在浴室里的快活。 這是當年大興池外圍改造拆除的場景。 老存仁堂附近的清海泉。 02 久住鎮(zhèn)江,就會感覺鎮(zhèn)江冬日的冷是硬邦邦、冷滋滋的。我聽過一個從北方來鎮(zhèn)江上大學的學生抱怨,北方的冷是一種干冷,到了鎮(zhèn)江那種濕度的冷是透骨的冷。 過了冬至,接下來的就是沒完沒了的數(shù)九寒天了, 每到下午四點來鐘,天就漸漸暗了下來,這個時節(jié),很少有人晚上愛往外跑動了,吃過晚飯只求早上上床,鉆進暖暖的被窩。 老鎮(zhèn)江人的被窩里,是要放一個湯婆子的,這湯婆子,考究的有老一輩傳下來的青花瓷,也有銅制的扁湯婆子。當然,不考究有新式的橡膠熱水袋、醫(yī)院里用的鹽水瓶。 瓷的湯婆子很少見到的。銅制的湯婆子紫銅的最值錢,次一等是黃銅的,銅的不用擔心摔壞,時間久了,除了滿身的包漿,老物件上都是癟下去的印子,家里有這樣的物件,說明這個家是有底蘊的。 湯婆子送到被窩里,這個晚上才是舒服和暖暖的夜,一暖和孩子就喜歡翻來覆去折騰一會兒,直到大人罵了:“熱氣都要跑掉了,晚上睡覺腳要冷的!”孩子才老實的睡下。 我看過一副湯婆子的鄙視鏈圖,湯婆子還是很有說法的一件取暖神器啊。 03 說到“火熜”,很多年輕的鎮(zhèn)江人會一臉懵。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一位文史愛好者朋友陸尊先生給我看這張照片的時候,我也一時答不出這是什么玩意。 揚中的陸尊先生,介紹說,這就是火熜。 江南和江南以南的地區(qū),冬天的寒冷那是一種滲到骨髓里去的陰冷,屋里屋外一樣。那時家家戶戶燒的是柴火灶,于是就有了“火熜”。 熜大致有微熱取暖意思。 在火熜內(nèi)先放入冷的草木灰墊底,然后放入剛熄火的碳燼,上面鋪上礱糠、木屑或木炭,蓋上鏤空的蓋子,在半缺氧條件下使其慢慢燃燒產(chǎn)生熱能,取暖的火熜就生成了。 按制作的材料不同,過去常見的火熜有篾火熜、銅火熜。篾火熜的內(nèi)胎大多是個陶土燒制的缽,外包篾片和篾絲編織的篾殼,配上一條藤條編織的拱柄把手,形似一只花籃,漆上桐油或土漆,精湛漂亮。銅火熜現(xiàn)在可能要算工藝品或奢侈品了。 鎮(zhèn)江的揚中、丹徒一帶,火熜曾是姑娘出嫁必備的紅妝,除了有生活紅火、傳宗接代的寓意。 火熜還有另一種實用功能,待有了小孩,遇上陰雨潮濕天,用它來烘干小孩尿布救急,這是體現(xiàn)一種人本的關(guān)懷和體貼的器物。小孩子天真愛動,有了火熜會不安穩(wěn)起來,最常做的就是煨羅漢豆、糯谷或年糕片。用竹爿撥開炭灰,把羅漢豆、糯谷或年糕片煨在炭火里,待豆子爆裂,谷子噼噼啪啪爆出米花,年糕片冒出撲鼻的奇香,樂融融搶著吃,那是童年時在冬天里的樂趣,溫馨的享受,火熜使一個個漫長的冬天變得溫馨起來。 我看過兩張老照片,1904的時候,長期在粵東地區(qū)傳教的基督教巴色差會麥威廉牧師拍攝三位站在一起的小男孩,影像的重點是他們手上都提著半月形提環(huán)的篾火熜,外形仿佛一只小扁鼓,這就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出,江南、華南地區(qū)早年取暖用的器具。 翻看Gamble 1918年在杭州拍攝的影像,三位站在一起的小男孩,手上也是提著半月形提環(huán)的銅火熜。與前一張影像幾乎攝于同一時期,相同的視角,恍如孿生。 天越來越凍,回念起暖暖的火熜,眷戀起漸行將遠,現(xiàn)今在鎮(zhèn)江是極少見著火熜的,外地還有但也少見了。 老浴室、湯婆子、火熜都慢慢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伴著這些老物件的暖暖溫情和家人的關(guān)懷,卻留在老鎮(zhèn)江人的心間。 這正是: 看這些鎮(zhèn)江的記憶,卻已淹沒在光陰里! 挖掘鎮(zhèn)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zhèn)江的一張名片, 如感興趣,大家?guī)兔τ蚁陆屈c個在看哦, 最好再留個感言,萬分感激! |
|
來自: 鎮(zhèn)江風情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