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給我講了他經(jīng)手的一個案例,讓我很震驚,也很揪心。男孩自述,從小到大,他衣食無憂,讓他感到絕望的是家庭環(huán)境充滿了各種分歧。因為在教育方面,父母總是因為他而吵得不可開交。朋友說,這些爭吵有時候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也不足以危害孩子成長,但父母過激的處理方式,卻給孩子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
圖片來源: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 比如男孩媽媽覺得孩子需要鼓勵,爸爸就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男子漢要經(jīng)受生活的歷練才能成長。所以上小學時,媽媽給孩子選了鋼琴課、樂高課、游泳課、跆拳道,全是寓教于樂的。爸爸則認為基礎文化課更重要,給孩子報了各科的輔導班,買了很多習題集。男孩沒有辦法,只能參加課外班的間隙,抽空拼命做題,他認為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同時滿意。做親子閱讀時,媽媽喜歡和孩子你一段、我一段分角色朗讀。夫妻倆爭執(zhí)不下,孩子也不知道該聽誰的,只能默不做聲。比如媽媽覺得孩子應該抓緊時間備考,減少了孩子做家務的時間。爸爸覺得就是讓孩子洗洗碗、拖拖地也不耽誤什么,兩個人又吵起來。所以孩子在媽媽面前就拿出勤奮學習的樣子,在爸爸面前就搶著干活。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家里幾乎就是天天吵的狀態(tài)。關鍵爸爸還會在責罵完孩子之后加一句:
“這一天天的都是因為你,要是沒有你,我跟你媽該出去玩出去玩、能過得挺好!” 爸爸可能是認為,這樣“激將法”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但長期在這種家庭氛圍之下,孩子的精力用來應對父母已經(jīng)是力不從心,更別提專注于學業(yè),成績也從班級前幾名跌落到中下。讓這個家徹底分崩離析導火索,就是他的一次考試成績。有天晚上爸爸在男孩書包里翻出一張61分的數(shù)學單元測試卷,氣得火冒三丈,上床休息時不忘喃喃自語,“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他!”第二天早上還不到6點鐘,媽媽早早叫醒了兒子,并示意他洗漱小聲點,最后躡手躡腳在試卷上簽好字,送他去了學校。媽媽盤算著:躲一時是一時吧,晚上再挨打,總比一大早就讓兒子心情不好強。晚上回到家,爸爸怒了:“兒子卷子是不是你給簽字了?”媽媽沒好氣兒地說,“簽了,怎么了?怕孩子挨打,哪敢讓你簽?”爸爸突然就發(fā)了飆,“你以為我就不心疼兒子嗎?打他是為他好!剛小學就考這么點分,以后怎么辦?”媽媽毫不示弱,“以后你少打罵他!又不是非得學習這一條路,就算以后考不上大學,我養(yǎng)他!”爸爸回擊道,“你養(yǎng),能養(yǎng)他一輩子嗎?……”結果夫妻倆越吵越兇,可能是雙方都逞一時口舌之快,也可能是想到了這么多年的吵鬧有些心灰意冷,總之最后提到了離婚。圖片來源:電視劇《女心理師》 父母離婚那天,男孩很沮喪,感覺這么多年是自己讓父母操碎了心,導致父母關系最終破裂,而那張61分的考卷就是最后一根稻草。打那以后,男孩每天郁郁寡歡,媽媽發(fā)現(xiàn)不對勁,帶他去了精神科醫(yī)院。圖片來源: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兒子被診斷為了重度抑郁癥,父母很崩潰,求我這位咨詢師朋友救救孩子。 這幾天,我腦海里不斷回想起這個男孩的經(jīng)歷,推演種種可能,內(nèi)心感慨萬分。父母用雙重標準、甚至相反的價值觀來教育孩子,讓孩子無所適從。當你擁有兩塊以上的手表,不但不能幫助準確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讓你失去對時間的準確判斷。 教育中也是一樣的,如果父母意見不統(tǒng)一,存在嚴重分歧,就好像是兩塊走時不同的手表,讓孩子內(nèi)心很混亂。
觀察身邊的家庭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有抑郁、焦慮傾向的孩子,家庭中父母的分歧都比較大。 即使沒有到抑郁這么嚴重,父母教育觀念方法不一致的家庭,養(yǎng)出的孩子也大多數(shù)是這樣的: 他們愛找借口、推卸責任、脾氣急、抗挫差。 當他考試考好了,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厲害的仔,若考不好又會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題太偏了,都不是講過的,我們班某某某這次考得還沒我高?!?/span>要不就是“爸爸沒叫我早起,路上又塞車,差點遲到了,這緊張的小心臟撲騰騰,能考好才怪呢!”或者是“有好幾道題,我明明寫對了,又給改錯了。我同桌因為做過某套模擬試題,和考試卷子題目類似,就換了個數(shù)而已,他才都蒙對的?!?/span>一旦小伙伴做了不合自己心意事、說了他不愛聽的話,他會當面拍桌子,翻臉比翻書快。如果老師批評了自己,不論對錯,他都覺得是有意針對自己的。圖片來源:電視劇《半路父子》 因為他時時處于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tǒng)中,當媽媽要孩子往東,爸爸偏偏說往西,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內(nèi)心變得矛盾和擰巴。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會有意識,一個唱“白臉”,處處遷就、保護孩子;另一個唱“紅臉”,扮演嚴厲的角色。這更容易造就,孩子在媽媽面前是一個樣,在爸爸面前是另一個樣,所謂雙重性格,就是這么一步步發(fā)展而來的。 著名兒童文學圖畫書作家莫里斯·桑達克曾經(jīng)說:“不要輕視童年時代的恐懼與不安,他們將伴隨人的一生?!?/span> 其實好的教育有很多種,而爸爸媽媽相愛,是孩子最好的家教。你還記得“踢貓效應”嗎?當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后,最終受傷的恰是孩子。 因為孩子無法辨認家庭矛盾的起源,究竟是父母對彼此的情緒,還是針對自己的情緒。他只會在父母一次次爭吵后深感自責,并歸結為自己的錯,長期發(fā)展下去會變得脆弱敏感、戰(zhàn)戰(zhàn)兢兢。所以,父母雙方要學會克制情緒。即便兩人有了矛盾也要先避開孩子,切不可把對彼此的情緒代入到教育中去。李玫瑾曾說過:“管孩子,只需要一種聲音?!?/strong>父母在孩子面前,永遠不要做的事就是一方教育,另一方插嘴或是提出相反的意見。這是典型的“拆臺”?!安稹钡舻牟恢皇欠蚱揸P系,還會傷及孩子。
圖片來源:電影《如父如子》 孩子感覺父母的意見有分歧的時候,就會讓他左右動搖,無所適從。如果父母總是各持己見,孩子會變得焦慮,也會深陷在矛盾之中,不利于人格發(fā)展。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充分做好分工和“補臺”,他們往往一個主 “外”,一個主“內(nèi)”。“外”是對孩子的生活管理,包括一日三餐和作息安排;“內(nèi)”是對文化教育、興趣愛好和習慣養(yǎng)成。 我們中國有句俗語:“沒有舌頭不碰牙齒的?!?/span>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倆有分歧和矛盾再正常不過。因為雙方本身就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的生活經(jīng)驗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多理解、多尊重、多私下溝通,永遠要好過不留體面的撕扯。最好是夫妻雙方,都能保持溫和堅定,情緒平穩(wěn)。用溫柔和幽默的方式做親子關系的緩沖帶,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鼓勵,獲得內(nèi)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