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自我意識就是我的意識嗎?是經驗的?還是邏輯的? 答:所謂“自我意識”不是一個經驗事實,而是邏輯預設,只是假定有這么一個東西。 首先,這個“自我”如果自指,好像是“我”,但休謨認為:只不過是一團團感覺、情緒的飄忽不定現象;以拉康的指認,自我在兒童“鏡像”階段就被誤認了,二維平面的圖像怎能是“自我”。后來繼誤認后進入了“符號域”,這個自我更是失去”自性”,完全由能指符號(或者他者)所構造,所定義。從對”自我”的命名、我的身份、我的地位名譽等都是外在的”強加”或”追加”。同時,”我”一直被欲望所牽引,所操控,欲望著”他者”~欲望就是欲望他者的欲望。我無論從思維路向還是身體都是他者的附庸或工具。 其次,自我也很難確切定位,他可能是秦始皇,也可能是諸葛亮或阿Q,誰都可以說”我是什么什么~的”。 再次,由于自我被抽空,是個虛位,那么意識自然就不是”自我意識”。每個人都是在后天接受的思想文化,作為”接受”或”受動”都是異己的。盡管可以改造、甚至重置,但改造重置的”質料”還是來自”他者”。并且這類被改造的”自我意識”被主流文化納入轂中后,成為”集體無意識”。意識總是由”他者”操控定義的思想文化,作為百姓就是學習它,領會它,活用它。 以上的很簡要分析,基本上就把笛卡爾那個”我思故我在”哲學命題摧毀了。恰恰相反,”我思故我不在”,”我說”也是”故我不在”。我們整天說的,寫的都是在重復別人的話語,這個被人也不是肉體的”人”,而是被規(guī)定的思想文化”話語”。德里達認為: ”符號意指在結構上都有一種遺囑的價值”。他的意思是說”主體之死以及原始語境的缺失不僅僅是文字的先決條件,也是”言語”的先決條件?!蔽抑馈敝荒芴N涵在當下的”陳述感知”中,而感知的陳述價值不取決于感知的在場性,連可能性也不存在。因為語義的的無限增生遠遠超出主體言說主體的算計與控制。 綜上,所謂”自我意識”就是個”他性邏輯,生命個體被編織在一面大網一個微不足道的”紐結”,它隨著大網的閉合與張開,一起律動,不時隨著大網發(fā)出”我同意”或”我擁~護”的微弱聲音,但有時則大分貝的呼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