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哲學領域各派都談“道”;老子《道德經(jīng)》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沒有形體,沒有聲音,并且是無所不在的。對藝術的看法,道家以為“全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以及“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建議反璞歸真,虛無素雅,成為東方藝術的精力特質(zhì)。 禪道與花藝:一花一世界 花藝自古即為我中華民族最優(yōu)美的古典藝術之一,我國的插花歷史大約700多年,明代開端已經(jīng)有相關插花作品問世。跟著釋教在隋唐年代的盛行,日本使節(jié)到我國學習,也將天然花草放在器皿禮佛的典禮及裝修藝術,帶回日本結合書道、劍道、棋道、茶道等,逐漸形成日本花藝的特色;可惜在我國反而沒有發(fā)揚撒播。 我喜歡賞識東方美的意境,更想尋找我國隋唐盛世的風采。感覺上東方花藝使用植物的枝條和花之間打開無語的對談,在立體空間展示安靜唯美關系之奇妙,像一幅充滿詩意的畫一般。 現(xiàn)拾取部分花藝作品共賞之。 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世人所了解的日本花道,其實最早來源于我國隋唐年代的“佛堂供花”。我國古代插花與我國傳統(tǒng)的人文觀念、藝術手法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先秦 先秦年代我國民間就有男女互贈花束以表達思念的風氣。《詩經(jīng)》中有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赌鲜贰分幸灿涊d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這里記敘的是公元5世紀的事。稍后有庾信的杏花詩:“好折待來賓,金盤襯紅瓊”??梢?,此時插花已不僅僅用于佛前供侍。 唐朝 至唐朝,花藝也蓬勃發(fā)展,進入黃金年代。君王發(fā)起,文士尚雅,仕女愛花,處處呈現(xiàn)一派爭奇斗艷的盛況,插花已深植于民眾日常生活,舉國有以花會友、寄情花木之風。史料《清異錄》中最早記載了其時插花展覽的盛況。與此同時,釋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剎、尋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宋朝 至宋朝,插花盛于民間,尤為文人所喜,常以花影人,用插花來表達心里世界。在我國文人的眼中,花經(jīng)?;骰钌娜耍蔀槲娜说闹艉颓楦屑挠琛K纬幸皇自伜L牡脑姡骸昂L拿}脈要詩催,日暮紫錦無數(shù)開”,意思是說海棠半舒半卷,脈脈含情,非要詩人吟出好詩來,否則就不肯開放。這里,海棠清楚變成了一個多情而嬌媚的女郎。想來想去,只好“青泥瓦斛移山花”、“移栽白定瓷”,連根帶土移到自家的花盆里??梢财行┪娜瞬活欉@些,硬是“折入文窗紗并綠,剪刀攜得麗人情”。在這折、剪的進程中,文人們把自己的情感、寄予表現(xiàn)出來。假使沒有這“折”、“剪”,又哪來今天的插花呢? 元明清 歷元至明,我國插花逐漸脫離了民間,而更多的成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通過他們的繼承與發(fā)揚,一批插花專著問世,如明代張謙德著《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我國插花在技藝和理論上走向了老練。 清末以后,因為比年的戰(zhàn)亂,我國插花逐漸沉淪,傳統(tǒng)插花簡直瀕臨絕跡,我國大陸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逐漸復蘇。而日本使者從唐朝將“佛前供花”帶回國,并將其逐漸發(fā)揚光大,形成其特有的花道。 我國人信任天人合一,信任物我本屬一體,因此崇尚自然,將自然作為心靈的寄予和歸依,由此也形成了我國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題——遣懷,即抒情心里的愛情。 在我國式的插花中,與遣懷這一主題相應,宋時呈現(xiàn)了理念花,用名貴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如“梅、蘭、竹、菊、杉、柏、水仙”等,表達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希望和抱負。但“理念花”僅僅重視品質(zhì)的昭示,卻無法傳遞文人更雜亂奇妙的心境和情感,于是元明清時期呈現(xiàn)了“心象花”、“自在花”等,花材運用更廣泛自在,主題也多是抒情個人心態(tài)和情趣。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花道 插花 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