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四層面,天地是人效法的對象。本章由道而推論到天地,再由天地推論到人,反映了老子以退為進的思想主張。老子認為:天地由于無私而成其“大私”,人間圣人亦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 如大禹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人民擁戴他為天子。 老子用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說明利他的“后其身”和“外其身”,最后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卻是利己的“身先、身存”。所以,利他與利己是統(tǒng)一的,利他往往能轉(zhuǎn)化為利己。老子想以此說服人們都來利他,因為這種謙退無私的精神,有它積極的意義。 首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h2>從《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的角度來解讀這句名言,說明天地是人所效法的對象。 同時在本章中,老子同樣由天地而推之及人,講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p> 圣人應當以天地為榜樣,保持謙退的態(tài)度,將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而“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與老子在第二章中所講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同出一轍,圣人正是因為沒有私心,才能夠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就如同天地不為自己而生存卻能夠長生一樣。 老子的字字句句都是最樸素的、也是最簡單的方法論,都能落到實處,并充滿了圓融的思維與永恒的真理。比如“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句話的解讀是:一個人只有“無私”,才能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和成功的人生。 其次,“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中的兩個“私”。從文字的角度來解讀,第一個“私”字,是說圣人毫無私心,心像天地一樣寬廣,能包容萬事萬物。而第二個“私”字,并非私利之“私”,而是完成了天地同體、萬物整體利益的“大私”。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天地大業(yè),是因為圣人效法天地之道大公無私的精神來立身處事,把自己的身心擺在最后,將自我為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般,毫無私心私利,為天下眾生舍己奉獻。圣人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最后,但其德行卻一路領先,其精神將光照千古! 雖然看來是忘此身而不顧此身,其實是把自身溶于天地萬物的“大身”之中。所以,“無私而成其私”之“私”字,乃是天地萬物的大私。 明天,我們將繼續(xù)《道德經(jīng)》第七章的分享,歡迎您繼續(xù)關注哦! |
|
來自: 心理咨詢診所 > 《道德經(jīng)》